【第一电动月刊】(作者 邱锴俊)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经济社会进步的阻力增大。有识者抚今追昔,重提以开放促改革。
3月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江苏、上海考察。他说,中国改革开放的一大特点,就是改革与开放相伴随,在一定程度上是开放促改革。
李克强的发言,针对的是开放程度不够,而改革存在”不愿改、不敢改、改不动”的现状。
笔者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乃至汽车行业,同样存在开放程度不够,改革难以推进的问题,而解法之一,亦是以开放促改革。
开放程度不够的表现之一,是对外开放不够。如果以加入WTO为标志,汽车行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十余年,外商仍不能成立独资整车企业。在国家发改委最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中,整车制造行业已经从”鼓励投资”类别取消。外商投资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在鼓励之列,但是外商投资能量型电池等零部件的股比不能超过50%。
开放程度不够的表现之二,是对内开放不够,并且中央和地方均如此。国家发改委对新增汽车产能有审批程序。在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领域,有一批低速电动汽车企业被排除在主流市场之外。地方上,政府通过补贴规则设计等手段,竖起了市场屏障。
开放程度不够的原因,正是政府的角色不清,权力过大。新能源汽车领域更是如此。有的地方政府,连车企的年度产销计划都给代劳了。凡此种种,正是改革的难点所在。
如果能直接对行政主管部门限权,无疑能切中肯綮,但是经验和现实让我们不能寄望于此。因此,应考虑如何在市场层面倒逼政府自我约束。
开放,包括市场的开放和公共资源的开放是首选项。如今新能源汽车领域已是村村种树户户冒烟。产品参差不齐,但都能享有各自市场,优质产品不能获取更多资源,加速发展。特别是一些企业凭借更好的政府关系,获得补贴等支持,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果。其结果就是,产品数量不少,但个个都没有竞争力。
假如放开市场,让聆风、沃蓝达类似的产品在华由外资生产,是不是就将毁灭本土的新能源车企?假如破除地方保护,让所有的新能源汽车流通无阻,乃至享受地方财政补贴,又有什么坏处呢?
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还处在提升技术,打磨成熟产品的阶段,国内车企差距不远。而且,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同样能给国内的优秀企业机会,出现几款与聆风、沃蓝达等量齐观的车型,并非奢望。当千帆竞发,孰好孰坏,一目了然。政府想要护犊子也不可能了。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开放也有迹可循。工信部部长苗圩此前表示,对于小型电动车生产企业,将与发改委协商建立合理门槛,”适当放一两条鲶鱼进来参与竞争”。这或许能打破电动汽车在中心城市销售一潭死水的现状。
以开放促改革,我们寄希望于从这”一两条鲶鱼”开始。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邱锴俊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pinglun/19262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