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近日报道,谷歌自动化驾驶产品经理表示,公司计划在未来5年发布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奥迪等很多汽车制造商也已经开始着手开发类似的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汽车的支持者们坚持认为,这类技术能够降低分心驾驶,从而减少事故和死亡的发生,保险费率也会因此降低。
在《我,机器人》《未来战警》等不少科幻电影中,主人公驾驶的汽车高度智能化,可以实现电脑替代人安全驾驶。其实自动驾驶技术并不像科幻小说里的技术那样离我们很遥远。早在2003年7月14日,国内第一辆无人驾驶的红旗旗舰在一汽轿车新基地的奠基仪式上进行了展示,当时我就在现场。一辆加长红旗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高速从众多参观者面前驶过。当时,一汽少帅竺延风也在场。据介绍,无人驾驶研究项目于2001年10月份启动,2003年6月份在湖南长沙试验成功。可以在驾驶员受伤、发病等突发状况下自动驾驶。
此外,2011年底我也曾经在慕尼黑参加了奥迪组织的主动安全技术讲座,通过亲身试驾感觉到,随着各项高智能化的主动安全技术以及车联网功能越来越强大,科幻电影中描述的未来也许离我们并不遥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人驾驶的科技一旦真的被”突破”,人类的汽车社会也将难以避免地面对法律、机械伦理法则等的”革命”。
当时,据奥迪工程师介绍,奥迪公司正在努力开发旨在为驾驶者带来更出色的便利性和安全性的驾驶辅助系统解决方案。据统计,90%的交通意外都归咎于人为错误。而借助先进的辅助系统,很多事故可以避免。奥迪正积极推动在汽车主动安全领域的技术发展。
事实上,奥迪品牌已经在提供相当丰富的辅助系统。有了这些辅助系统,汽车能够保持合理的车距,在碰撞难以避免时自动制动,帮助驾驶员并线或保持在固定车道内行驶,提供泊车辅助。这些系统还能够探测到限速标志,在夜间延伸驾驶者的视野范围。在很多奥迪车型中,各个辅助系统相互联网,这使它们更加智能,功能更全面、更强大。
未来,驾驶辅助系统的重要性将不断提高。奥迪的工程师正在探索与这些技术相关的所有领域,同时也关注这些技术能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雷达、摄像头、激光或PMD二极管--奥迪已经掌握了一系列与传感器、功能软件和模块互动相关的创新解决方案。一个有趣的技术是”堵车辅助”,它能够在车辆缓慢行驶时帮驾驶者承担一部分的转向操控。在这些领域及其他领域,奥迪正与政府和主管部门密切合作,以充分利用法律赋予的机遇。
谈及汽车安全,奥迪坚持认为预防事故的发生是最为重要的,辅助系统应该在危急情况下为驾驶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但如果碰撞不可避免,辅助系统则应起到减轻碰撞后果的效果。同时,奥迪也在结合新技术进一步优化其自适应约束系统。
奥迪研发工程师目前正在开发的一个重要项目是”自动紧急制动”,针对城市和城市间交通有不同版本。”路口辅助”则能够提高汽车在通过路口时的安全性。另外还有系统能够在驾乘者离开车位或者下车时警告他们是否有车从车门边驶过。
所有这些研发工作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将汽车与基础设施以及其他交通参与者联网,这在奥迪被称为”Audi connect”。辅助驾驶和引导驾驶,是奥迪通向能够避免意外事故的”完全联网化汽车”途中的里程碑。在碰撞发生前的最后几米,当驾驶者已经无能为力的情况下,许多奥迪车已然可以实现自主制动。目前,奥迪正在致力于进一步研发这项功能,使其既能针对城市交通,也能针对城际间的交通。
当车速低于65公里/小时且追尾前车的事故即将发生的情况下,系统通过短促的制动对驾驶者给予警告。如果驾驶者没有反应,系统将在碰撞发生前约1秒进行全力制动,从而降低撞击速度达30公里/小时。这一系统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护行人,传感器可检测到20米范围内的物体和行人。如果传感器报告有危险情况,比如行人走上马路,系统将决定是否有必要进行全力制动。
如果有必要,系统也将在碰撞前约1秒的时候进行全力制动,最高可降低30公里/小时的撞击速度。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汽车完全可以及时停下来。预防式整体安全技术对行人和骑车人提供了良好的保护。同时,这一智能系统也可以在迅速减速的过程中对车上乘客产生良好的保护。
奥迪还正在研发一种能够在车速超过65公里/小时时进行全力制动的系统,其核心是能够提供更广范围、更宽视野以及更高精度的激光扫描仪。激光可以利用其宽视场的优势扫描汽车前方和两侧的区域,因此也可以监测车辆两侧的建筑物和其他情况。如果前方有障碍物,例如突然发现前方堵车的队尾,该系统可以评估驾驶者是否仍有机会采取避让行为。如果避让的机会已经不存在,系统将及时进行警告并在必要时自动启动全力制动。即使驾驶者因生病等其他原因无法自行做出反应,系统也能自动并显著地减速,从而大大降低事故的严重程度。这样就能实现在一定情况下通过制动来避免高速碰撞事故的发生。
许多交通意外发生在十字路口或道路交汇处,并且往往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侧面撞击是目前欧洲造成死亡的交通事故中第二大的常见原因。奥迪正致力于研发路口辅助系统,旨在防止意外发生,或至少减轻事故的后果。路口辅助系统利用两个雷达传感器和一个广角摄像头扫描汽车正面和两侧区域。其中,雷达传感器数据发挥主要作用,摄像头提供参考数据。如果传感器探测到有汽车从侧面驶来,系统会以不同等级向驾驶者发出警告和通知。
奥迪还在开发另外的辅助系统,作为基于传感器技术的路口辅助系统的扩展。它基于car-x技术,具体来说,这套系统是基于可能发生事故的两车之间的无线电联系。在一些事故多发的交叉路口,通过调制解调器报告交通信号灯的状态是另外一种可能性。根据汽车WLAN(无线局域网802.11p)标准,这些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无线电完成。虽然距离实现广泛应用的路程还很遥远,但car-x技术拥有很多优势,包括在路口传感器视线受阻时也能发挥作用。该技术能够覆盖很大的距离并传输汽车的详细信息,从而可以根据其他汽车的重量等情况调整安全气囊的打开。car-x技术与车载传感器结合,可以大大提高安全性能。
此外,奥迪的另一个研发领域被称为线控技术,在这一领域中,电子设备取代了机械或液压元件,线控技术的发展将为未来汽车融入更多辅助系统提供无限可能。
在奥迪工程师陪同我进行试驾的时候,我注意到,他们都在小心翼翼地强调,奥迪目前使用和未来开发的都是旨在部分情况下可供选择的替代人的驾驶和判断以保证安全的技术。驾驶员的责任不能完全免除。在向我演示奥迪面向未来开发的人离开车辆后,车辆能自动驾驶进入车库车位或者倒出车位的功能时,奥迪工程师曾问我如何看待这一技术,我反问道:万一在”无人驾驶”泊车的过程中出现意外,谁该负责?奥迪、车主还是保险公司?对此,奥迪的工程师也表示理解,因为这是现有法律很难界定的。
在《我,机器人》这部奥迪曾经赞助过的科幻电影中,机械伦理的问题被很多人关注,影片中的机器人三大法则是科幻小说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在他的机器人相关作品中为机器人设定的行为准则。第一法则: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受到伤害;第二法则: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第三法则: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展望未来的车联网等技术,可以替代人类驾驶行为的高智能车辆越来越像运输机器人。究竟是人开车,还是车开车,人与车、车与车之间的伦理法则究竟应当是什么样,这些问题可能难以回避,都需要我们在进入未来的汽车社会前认真思考。否则”突破”科技之后,我们却有可能掉进伦理悖论,这不是杞人忧天。
目前看,无人驾驶技术面临的早期伦理难题可能包括:无人驾驶车辆与有人驾驶车辆车祸后责任的划分、认定;无人驾驶车辆与行人或者非机动车碰撞后的责任认定;无人驾驶车辆因先天缺陷造成的财务损失等谁来赔偿等。毕竟,无人并不意味着无责。可以肯定的是,无人驾驶不会齐刷刷一刀切地替代有人驾驶,在二者长期的共存中,我们的汽车社会有可能将面临驾驶机器人与人类大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车内生命、车外生命对”驾驶电脑”来说应当如何衡量,这绝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
需要从零部件配套产业进行关注的是,对于红旗等自主品牌无人驾驶技术来说,急需建立于北斗导航系统匹配的自主体系。此外,应当在无人驾驶这一前沿领域建立自主合作研发平台,积极形成合力。
( 编辑/李艳娇 )
来源:盖世汽车网
作者:南辰专栏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pinglun/18074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