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今年9月3日,工信部曾发布“关于对拟上报《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1批)》企业清单进行公示”的通知,当时有30家企业被纳入名单当中。近日,工信部发布了关于《特别公示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第1批)》的公告,共计27家新能源汽车企业上榜。原因是:这些车企由于12个月及以上未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对比发现广汽本田、长安铃木、山东丽驰三家车企并未出现在最终公示名单中,而传统车企长安标致雪铁龙和筹谋已久的万向汽车在劫难逃。
造车资质一票难求,为何不好好珍惜?
随着去年5月22日江淮大众的获批,随后便有小道消息,发改委暂停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的消息开始在业界流传。虽然这一则消息并没有得到官方回应,但是随着生产资质的审批戛然而止,这一传闻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最终被“没有新批一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事实所证实;至今获批企业也停在那一数字,仍未有变化。不完全统计,2017年前后除了已经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15家企业之外,还有将近200家企业在排队等待审批。
而此次工信部再次将铁手伸向了已获得资质的企业,被"点名"的27家企业,需要重新接受工信部的资质审查;车企如果想申请移出特别公示,需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39号令(以下简称39号令)的考核。但是在工信部审核通过之前,这些被点名的企业无法申报新能源汽车新产品。而根据39号令来看,对于停止生产新能源汽车产品12个月及以上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如果没能力继续研发生产将被撤销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
拒绝滥竽充数,新能源造车资质再生变化
众所周知,在国家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背景下,许多汽车企业在最初制度还不完善时便拿到了新能源汽车的生产资质,随着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出现了骗取补贴等不良现象,新能源产业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同时“占坑”后的一些企业也并没有积极进行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拒统计,仅2017年发布的全国各地的规划产能就接近1200万辆,涉及投资4000多亿元;2018年全年,国内电动汽车市场将产生45%的增速,全年新能源车销量或将超过100万辆,而这里面有相当一部分就是为了冲着国家对于新能源车市场的补贴而来的。
工信部这一次出手,就是希望把滥竽充数的企业淘汰出局,为那些想干实事,却苦于没有生产资质的企业腾出资源,合理规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据工信部数据显示,目前已注册的新能源车企达到了230余家,包括传统车企的新能源项目和众多造车新势力,而拿到发改委项目核准的仅有16家。近期,工信部下发新能源生产资质的速度明显加快,9月份以来,原本全国仅7家的“双资质”车企迅速增长至10家;按照此发展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最快可能在今年年底前开启。
【写在最后】
在行业洗牌加剧的情况下,获取生产资质成为新能源车企存活下去的重要条件,而如何清理掉浑水摸鱼者成为当下不可不解决的问题;不是消费者苛责,那是因为没有车企能拿出让人信服的作品。要知道随着合资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力,中国自主品牌没有了政策的补贴,如何抗住压力已经成为一个问号。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笑寒松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80975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