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吉利戴姆勒出行合资公司,这一次真不是强强联手,也不平等

吉利戴姆勒出行合资公司,这一次真不是强强联手,也不平等

下午3:30开始,吉利、戴姆勒两家前后官宣了成立合资公司,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的消息。

合资主体是戴姆勒出行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管理的吉利集团(新业务)有限公司,分别是戴姆勒和吉利聚焦出行业务和新业务的新兴业务板块。

该合资公司总部将设在杭州,双方持股比例为50∶50。计划在中国的部分城市提供高端专车出行服务,使用高端车型将包括但不限于梅赛德斯-奔驰品牌。初期车型包括梅赛德斯-奔驰S级车、E级车、V级豪华多功能车以及梅赛德斯-迈巴赫轿车,未来也将使用吉利集团旗下高端纯电动车型。

朋友圈立即被刷爆,“强强联手”的点评随处可见。

仔细想来,“强强联手”只是公众对商业合作新闻通稿式的条件反射用语,具体到这桩合作,既不是强强联手,也不是表面上看起来的50∶50平等的合作。

为什么?

远不是强强联手

作为汽车生产生,戴姆勒在全球豪华车市场是无可争议的强者,是No.1;吉利在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是强者,是No.1,在中国所有乘用车企业中排名第四,也绝对堪称强者。

但此次合资的领域是出行,在中国市场的出行业务,双方都不是强者。这个事情有点像让梅西、C罗组队去打足球电竞FIFA Online,不一定干得过高中生。

戴姆勒不仅不是强者,其在中国的专车、网约车还没有开展业务,堪称菜鸟加弱鸡。官方新闻稿中提到“目前,戴姆勒为中国47万余名用户提供自由流动式汽车共享服务即行car2go和站点式汽车共享服务Car2Share随心开,其已完成了累计超过2000万公里的共享出行里程”,但car2go和Car2Share都属于分时租赁业务,使用车型是smart,无论服务模式还是档次定位,都与“高端专车出行”几乎毫无关系。

加一句题外话,即便是分时租赁业务car2go和Car2Share,在中国开展得也是举步维艰,连戴姆勒内部人员都对《汽车商业评论》承认“太不接地气了”,这是另一话题此不赘述。

再看吉利,比戴姆勒好一些。官方新闻稿称“在全国28个城市投放超过2.9万台纯电动汽车,拥有超过1700万注册用户,APP应用端日均活跃用户超过100万,每日实际成交单量超36万单”。

吉利有专车业务,但这个业务规模与行业巨头滴滴专车不是一个数量级,与二线竞争对手神州专车、易到用车等相比也有一定差距,在专车业务上算不上强者。

其次,双方新合资公司定位是高端专车出行服务,从使用车型也能看出,该领域对吉利、对曹操专车来说也算是个小空白。

很难平等的合作

股比政策刚一放开宝马就决定提升在华晨宝马中的股比至75%的事实告诉我们,合资双方很难像50∶50的股比那样地位平等。

与大多数汽车生产合资企业不同,在这个出行合资公司中,中方吉利应该能占据主动。这从公司总部放在杭州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根本的原因如上文提到的,戴姆勒在中国的专车业务为零,还是一张白纸,分时租赁业务来中国2年半了还是举步维艰,没有任何成功经验。

相比汽车制造,专车出行是一种服务,人的因素、运营的因素甚至文化因素要重要得多。即便全球网约车祖师爷Uber在中国都干不过本土竞争对手,更别说几乎零经验的戴姆勒了。“不接地气”可谓跨国公司在这个领域难以成功的要害。

“初期车型包括梅赛德斯-奔驰S级车、E级车、V级豪华多功能车以及梅赛德斯-迈巴赫轿车”或许算是对戴姆勒在经营主动权上的一种补偿。

吉利因为从2015年就开始运营曹操专车,在专车出行业务上累计了不少实战经验,可以为新合资公司带来价值。其他的不说,如何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拿下运营牌照,没有本土公司的话,外资公司要艰难得多。

但新合资公司的负责人不一定来自吉利,很可能来自外聘。《汽车商业评论》几个月前就了解到吉利与戴姆勒成立出行合资公司并在寻找CEO的情况,某新能源汽车企业高管和某出行公司高管都在邀请之列,但至今这一职位人选仍未确定。

从业务定位、车型选择上来看,新合资公司也将与car2go、Car2Share、曹操专车分别独立运行。

但无论如何,这是吉利今年年初收购戴姆勒9.69%股份以来双方首次实现合作,意义重大,超出具体业务层面。

出行新势力需谦卑

汽车制造业会对新进入的外行持警惕和质疑态度,近年来互联网、房地产等行业的企业大举进入汽车制造业都会受到不小拷问。

对出行领域来说,吉利、戴姆勒和乐视、宝能、恒大是一样的,入侵了一个原本不属于自己的领域,虽然这个领域也与汽车相关。当然不止是吉利和戴姆勒,几乎所有汽车制造商都有进入出行领域的动作和计划,其中上汽、北汽、力帆已经颇具规模。

汽车制造商常提醒外来者敬畏汽车,现在也轮到他们敬畏出行,虽然这个新兴行业出现的时间很短很短。专车出行本质上是互联网与传统打车业务结合的产物,互联网企业更具优势,汽车企业要顺利转型并不容易。

任何一个领域都有自己的规律,汽车制造商们普遍同意90%以上的造车新势力会消亡,那同样风起云涌的出行新势力呢,会幸存几家?

面对滴滴这样强大的对手,吉利和戴姆勒都需要更努力,“活下来”确实是第一阶段比较务实的目标。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商业评论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79007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59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