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金融、租车、车贷,P2P的绝地求生

金融、租车、车贷,P2P的绝地求生

P2P金融暴雷已经成了最近街谈巷议的话题,笔者周六去北京出差顺道看一位朋友,听说了一件趣事跟大家分享下,杭州一投资公司老总去派出所办事,看到派出所蹲了一批做P2P金融的人被控制起来以防跑路,因为之前有事他穿了印有XX投资的Polo衫,结果警察看到他也不问来干嘛,直接来了一句:你是来自首的吗? 

哈哈哈,这个不是段子的事承包了我一天的笑点。 

说到P2P,我不禁也联想到几年前盛行的P2P租车,这个曾经也是风靡一时的租车模式也是烧了不少钱的。 

至今我们仍可以出现下面的场景: 

老李:“老何,赌期虽未到,但想过先买辆ES8试试吗?” 

老何:“哥们,我还是在P2P租车平台租一辆看看质量怎么样先。” 

老李:“什么?现在P2P租车平台居然还没全死掉?”

1535439715932854.jpg

是的,你没看错,ES8已经有人挂在了P2P租车平台,标价1500一天,也是不便宜。 

过去五年,是共享出行发展最迅猛的阶段,过程也是极度残酷。作为P2P一个小分支的P2P租车,现在看来已经是苟延残喘了。 

如今,打开百度再搜索P2P租车平台,弹出来的消息起码都是大半年前,该倒闭的倒了,不想倒的就转型。似乎这个行业已经被大家所遗忘,逐渐销声匿迹。目前,在这个行业里,也只有凹凸租车还在P2P租车业务上坚持着。 

P2P租车这个行业,如同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朝历代大多数在走向衰亡之前,必定是经过其最鼎盛的时期。P2P租车在2014年中是讲故事的一年,可以用百花齐放来形容;后来,2015年是讲数据的一年;不久,讲过故事、拼过数据的各个平台却纷纷有着落荒而逃的态势。 

有人会质疑说,说一个没落的东西有什么意义?也许,透过不再是风口的P2P小分支P2P租车行业,我们可以了解到P2P这一商业模式到底行不行得通。 

当年,P2P租车平台的创业者咆哮着说:“我们一年内要碾压神州租车!” 

2014年,国内随着网贷平台进入爆发期,P2P成为了互联网金融一个重要经营模式。而随着金融领域的带动,P2P以一种被认为是创新的模式逐渐走向各行各业。结合了当下最火爆的共享经济特点与P2P新型商业模式的P2P租车,也因此进入了空前的火爆期。 

那段期间,行业内迅速出现PP租车、友友租车、凹凸租车等几十家P2P租车平台。 

在国内,第一家上线运营的平台是PP租车。PP租车来自于新加坡,在2013年进入中国,一开始其创始人兼CEO张丙军很有信心地表示,共享租车的规模至少是传统租车行业10倍以上的市场空间。 

当初创业之时,张丙军与PP租车的另外两个创始人是纠结了一番。究竟是做汽车网站拼流量,还是加入拼车的混战中,亦或做还处于未知的P2P租车平台?那时三人,每天开无数个会议去探讨,甚至有时候讨论上升为争吵。 

令他们下定决心去做P2P租车这一行业的G点,是当时“共享经济”这一概念普及化,使得P2P这一大行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追捧。 

除此以外,还有当时传出国外好几个P2P租车平台都拿到了融资,比如Turo、Getaround……最为关键的是,P2P租车的模式是轻资产运营,对于创业者来说,这无疑是最大的优势。

1535439715567015.jpg

张丙军认为,租车市场足够大,有P2P生存的空间;商业模式有社会价值,会被社会认可;最重要的是,他们相信自己可以搞的定。之后,PP租车在新加坡建立,拿到A轮融资后进入中国市场。 

张丙军所看好的租车市场到底有多大?就国内而言,2015年中国租车市场规模达到390亿规模,2011年到2015年年复合增长率18%。据了解,传统的租车平台当时只占了10%左右的市场份额。可以说,当时中国的租车市场整合度并不高,这就给了P2P租车行业的一个机遇。 

所以,当初P2P租车能起来,一点都不意外。 

根据罗兰贝格的相关报告,2015年全球共享经济的市场规模达到150亿美金。P2P租车搭乘了共享经济的风口,通过P2P租车模式,可将私家车10%商业利用率提升到营运车辆的50%。 

2014年uber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滴滴打车正式更名为滴滴出行,快的迅速进入拼车行业。随着uber、滴滴与快的之间补贴大战的开启,共享出行开始走入大众的视野。而Uber与滴滴的补贴生存模式,也给了P2P租车行业一个参考,投资者与创业者都相信以补贴的方式可以赢得出行市场的份额。 

市场上有了风口,就有资本的涌入。这无疑是推动P2P租车更加火的原因。此时,关于风险,更多地被认为是变革的小插曲,革命总要付出一定小的代价,大家都被资本的疯狂涌入冲昏了头脑。 

2014年5月,宝驾租车获得500万美元融资;6月,PP租车透露之前就已获得A轮融资,金额为1000万美元;9月,友友租车获得1000万美元A轮融资…… 

在2014年,只要是沾上了P2P租车概念几乎都可以拿到融资。1535439715832872.jpg

(2014年P2P租车主要融资情况  数据:IT桔子) 

P2P租车如同新造车势力当初打着颠覆传统的旗号,在新能源汽车的领域大开杀戒那样,P2P租车的行业者也有了称霸租车行业的雄心。 

如今暴雷的P2P行业,目前遭遇了爆雷密度最大的一次行业震荡。在之前,它仍然是处于处处受到追捧的状态。 

但有的时候,市场上给出都是利好信号的时候,就得注意,这其中到底是不是泡沫的现象。在暴雷之前,P2P租车的模式上其实早已给出了一点危险的信号。 

在2014年崛起之后,P2P租车行业迅速扩张,旨在打败传统租车行业,最终实现“屌丝逆袭”。 

当年,邓紫棋在芒果台唱着“爱情来的太快就像龙卷风”的时候,Cocar租车却以龙卷风的速度率先死在了路上。

位于上海的P2P租车平台CoCar宣布,从2015年7月1日开始正式暂停租车服务,并表示思考一段时间,再战。直到现在,需要“思考一段时间”Cocar也再无后续了。 

这无疑给了还在P2P租车行业上狂欢的创业者一盆冷水。要知道,Cocar租车曾经做到过全国排名第三的业绩,仅次于大名鼎鼎神州租车和一嗨租车。cocar的退出也可以说是P2P租车行业的一个缩影。之后,许多还没抬头的P2P租车平台都倒了.......而曾经排在行业前几名的友友租车也在2015年10月开始转型。1535439715192956.jpg

(P2P租车主要企业的转型情况) 

当时有人爆料说,因为Cocar融资失败,资金链断裂,所以死了。但后来Cocar首席营销官(CMO)戴菁莪表示:“虽不宽裕,但资金链没断。资金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 

那么究竟是什么杀死了Cocar,逼得这些企业纷纷转型?亦或说,P2P租车这个行业为什么一步步被市场所抛弃? 

资本固然是最为重要之一的因素。 

当初,投资人希望这些企业能尽快把钱花出去,效仿滴滴他们,利用烧钱补贴这种耗费真金白银的竞争方式,粗暴但是能见效果。毕竟,这些企业不能再讲故事了,而是要讲数据。所以,有了之前提及的,这些P2P租车平台开始跑马圈地,用补贴方式快速进入更多的城市。 

宝驾租车创始人李如彬曾回忆说:“大家都疯狂的花钱、烧钱,竞争对手做了很多的宣传,上了哪个营销渠道,你就不得不上,为了买百度的竞价排名,一花就是好几十万。”那时,三个月的时间,宝驾租车团队规模从100人扩张到了600人。 

盲目地扩张、烧钱补贴,如果后续没有更多的资本跟进,企业所迎接的就是死神的到来。那么巧,在2015年的前十个月,没有一家共享租车企业获得股权融资。听闻那时许多创业者每晚都打电话给投资人倾诉,奈何打动不了其芳心。 

所以,只融了一次天使轮的Cocar租车没抗住倒下了,当时的行业老大PP租车也已经嗅到了危机,开始主动裁员,幅度超过30%。 

5.jpg

(Cocar共享租车联合创始人兼CMO戴菁莪) 

为什么当时投资人的态度会忽然变得如此谨慎?除了因为大环境以外,说到底是他们发现了就算烧钱,这些企业也赚不了钱。 

一位前PP租车的员工透露,之前其平台很多数据都是靠刷单出来的。在北京,也就是PP租车最大的运营市场中,日订单量不过1000张。显然这样的销售数据,是撑不起一个P2P租车平台的日常运营。尽管是C2C的运营模式,但其所需运营成本是不轻的。 

“(共享租车)需要大量的市场费用去培育、宣传,但在2015年股灾之后,资本市场已经不再支持需要大量营销费用的商业模式。”李如彬坦白道。 

除了资本以外,李如彬提到了P2P租车行业的第二条绳子——市场教育。 

“信任”是一直横在车主、P2P租车平台与租客三者之间的砖头。PP租车创始人之一的王嘉明曾表态,当时资本和媒体的不断背书正在悄然改变市场,但速度依然较慢。对于P2P概念的不信任成了行业的主要问题。  

而不信任的根源除了因为教育还不普及以外,最重要的是直至今天,P2P租车的行业里仍没有任何健全的风控体系。 

2015年12月25日,宝驾租车收到了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赔付车主闫女士经济损失6.5万元,该车主今年4月在宝驾平台上将自己的车辆出租后,就再也没有找回来自己的车辆。 

这只是众多丢车事件的其一。 

曾经,这些平台都说建立自己的风控安全团队、提供车辆保险服务,还担保着丢了车子一定会找回来。承诺总是美好的。当丢失事情频频发生之时,这些平台最后多数都是用最原始的解决方法:用金钱堵住车主的嘴巴。这导致P2P租车平台一度产生信任危机,也让P2P平台陷入了舆论的风波。 

1535439715228812.jpg

戴菁莪认为,Cocar最大的问题是在于没有整合好供应段的碎片化资源。这可以说是P2P租车企业最大的一个痛点,整合匹配的效率成为这些企业的制胜关键。 

P2P平台在供需的数量上是平衡的,看起来很ok。比如,租客需求量是1万辆车,平台能给你找到这么多车辆。但是对于P2P租车平台来说,他们不仅需要处理好供应链端车主所提供的车辆,同时他们需要及时地对不同的车辆资源进行整合,才能有效进行供需匹配,发挥共享经济的优势。 

“这个东西没有整合好,就没有办法提供给消费者稳定的体验;没有稳定的体验,整个业务量就没有办法有爆发性的增长。这个是主要问题。”戴菁莪表示。 

效率与产品服务的硬伤成为了P2P租车的软肋。 

华创资本梁杰也认同这种说法:“本质上共享租车提供的是更低成本的供应链。但这是一个低频的行业,跟价格差异相比,共享租车产品和服务的非标准化所带来的瑕疵,会让用户很难接受。大多数人会选择更标准化、更可期待的服务。这也是为什么P2P租车最终敌不过传统租车模式。” 

P2P租车行业一开始是发展猛如牛,但在笔者看来,这一切都是投资人与创业者盲目扩张、疯狂烧钱而制造出来的狂欢假象。对于企业自身、对于行业,并没有一些前瞻性的思维。扩大到P2P行业上说,平台对于自身与对于行业的风险关注度不足,这大概是中国P2P的一个死结。 

无论是在P2P租车,亦或P2P金融,在所谓的市场调研中,他们很多讲起平台的盈利机制时,能把死得说成活得;但是一旦谈及风险防范,就不知所措,胡乱搪塞着各种所谓的解释。 

所以,许多企业到死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死,因为从一开始他们都只想着割韭菜,却没想过也有当韭菜被人割的一天。 

宝驾租车联合创始人CMO王梓冰曾坦然地指出,创业路上每年都会死一批无名的创业勇士。相比之下,P2P租车还是比较低频的领域,不多的几个玩家,有一两个退出是很正常的事。而且,“本来也不需要这么多家,你看打车不就剩下滴滴、快的两家么?” 

现在打车领域,快的消失了,可以说是滴滴一家独大;而说着“P2P租车不需要那么多家企业”的宝驾租车早以转型,仍专注于P2P租车业务的平台也只剩下凹凸租车。 

“转型说明资金进入的差不多了,为了教育市场,他们烧了很多钱,到现在钱应该烧的差不多了,所以不得不转型,我认为他们烧的钱都转到凹凸平台上了。当然,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他们在运营过程中没有足够的单子控制车主。”凹凸租车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张文剑解释道。

1535439715290876.jpg

(凹凸租车联合创始人、董事长  张文剑) 

凹凸租车的数据额是不是真实无从考究,但是能坚持到现在肯定有其生存之道。 

在各个平台在全国城市迅速扩张烧钱的时候,凹凸租车却反其道而行,只专注于单个城市的运营。直到上一年拿到C轮的融资之后,他们才将业务向全国逐渐推进。 

在这其中有一个小插曲。在竞争对手的高歌猛进中,凹凸也经受不住诱惑而将触角伸向周边几个城市,但很快就收手了,因为扛不住花钱如流水。笔者认为,退回上海这一步棋对凹凸来说是非常重要。 

而最关键的一点是,凹凸租车深知这门生意的核心在于匹配效率,而不在于有多少车、多少用户。P2P租车平台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匹配效能,凹凸能达到90%以上。在凹凸租车CEO陈韦予看来,共享租车的供给端不锁定,流程冗长复杂,一定要建立标准化服务,精细化运营是一个非常大的门槛。 

为了弥补体验缺陷,凹凸租车在P2P模式里加了一个B,变成了P2B2P模式。也就是在车主和租客之间加了一个管家服务,帮助取送车,并提升了交易频次、交易力度和运行效率。 

凹凸租车在P2P租车的业务上已经在多个城市实现盈利。只是,有着不错成绩的玩家也开始进军分时租赁,不再死守着P2P租车这一个业务了。 

似乎这一场战役里面,没有出现一个胜者。 

马云最近在一个演讲中表示:“P2P出问题是迟早的事儿,但不证明互联网金融有问题。”这个观点显然是为了阿里互联网业务而站台。但从中也能窥探得出其中的逻辑是对的,无论是在金融、租车、车贷等行业中,也许并不是行业有所问题,只是P2P这一运营模式是行不通。 

作者:梁承贤

图片来源于自制与网络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Auto Space车创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75769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3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Auto Space车创

中国首家汽车“孵化+咨询+投行+投资”创新平台。

  • 47
    文章
  • 2795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