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充电技术在2017年,再次被推到了发展的巅峰状态:SAE J2954标准发布( 轻型PHEV/EV无线电力传输与定位方法推荐性操作规程),继WPT2 阶段将传输功率提升至7.7KW后,首次将世界范围内的无线充电标准电力传输功率提升至11KW(WPT3)。同时,全球整车厂也在加紧推进无线充电配置和量产时间:“日产的2020年量产计划”;“宝马量产无线充电汽车的2020年普及”等。哪么问题来了,目前“传导式充电”主导的天下,面对“无线充电”更好的“便捷性”特点,尽管“被替代”的命运尚早,但在在这些年的应用中,优势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在“便捷”性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既然还有潜力可挖,哪么,低功率传导式充电在未来的创新和发展中,如何面对市场,路又在何方呢?
让充电设施 “触手可及的便捷”:电网供电接口功能简化、小型化、标准化
供电接口,不单单是一个插口,还包括了安全保护、计费、网联、共享等功能。让供电接口,成为一个小而全的模块单元,可以广泛分布于电网节点中,做到这一点,首先离不开电网的科学规划和改造,相关公共服务企业的开放心态。我们先来看这则消息:“德国电讯(Telekom)证实,他们计划将旗下的配电箱改装为电动车充电设备,从而使境内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翻番。该公司目前正在升级德国境内的1.2万个配电箱,希望将其改装升级为充电设备。”这里面利益关联不得而知,仅从技术层面,已经不是问题。如果供电接口如同我们的墙插一样方便,只要能停车的地方,就会出现“可充电”标志,既安全又好用,体积还小,一定大受欢迎。相信可以改变新能源车进入市场以来的很多问题。同时,当公共设施合理性成为一种习惯,估计慢充的时间也并非不能接受的。节省下的应该更多的是找桩的时间。如果再结合快充电站网络,这种应用模式的便利性会完全改变我们的生活。通俗讲,只有做到电网供电接口的简化和统一,实行起来才有可能。这种简化,一定是基于功能模块化和标准化的。
分拆现有充电桩,部分功能向供电端、车辆端转移或作为第三方配置选配
GB/T18487.1-2015对充电模式做了详细阐述:模式一只是通过一个标准插头将车辆与电网连接起来;模式二,在前者的基础上,在电缆上使用了IC-CPD 控制和保护;模式三其实就是充电桩功能单元了.目前,模式二、模式三使用较多。如果计费、网联、熔断等基本保护向电网端转移,其它功能向车辆端充电设备转移,如同模式二状态,充电桩结构空间就可以节省下来,为基础设施简化建设创造了便利条件。
我们先看看充电端“供电设备”的含义:一般是电缆、功能盒和充电设备及组合。是与电网供电节点连接的设备。让部分“功能”或不同车辆导致的“差异性”向车辆端转移,由充电端供电设备来完成。如果做到这一点,现有慢充充电桩可能就难觅踪影了。我们将看到的更多的是带有充电标志的接口,分布在任何安全的地方。因为体积小,模块化,布置也会变得简单和容易。下面案例,描述的是全能充电的产品:是否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据相关媒体1月8日(2018)报道,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德国大陆集团的‘AllCharge全能充电’技术将使电动车可以利用任何电缆充电桩给汽车电池进行直流和交流电充电。‘全能充电’类似于电动汽车的万能充电器,适用于各种电缆充电桩。”
大陆集团的“全能充电”,从字面理解,可以适应“各种电缆”、“充电桩”“直流”“交流”。也就是说可以调节充电功率、适应各种充电桩策略的差异,同时,输入部分可以交流或直流方式。
尽管“全能充”技术细节,还有待于深入分析,但是,全能充是在功能方面寻求创新,但其主题思想,解决“便捷性”是值得学习的。这种便捷性,由第三方企业完成,交给整车厂作为车辆一种配置或选配来满足用户需求。上面更多是从结构简化入手描述功能模块化方向,我们再来看看,功能方面,如同“全能充电”,遐想一下,我们在功能创新方面,还能做些什么?
灵活多变的充电方式:车车充、车与家庭储能互充、野外自带太阳能装备充等
传导式充电以其充电效率高、硬件简单成熟的优点而广泛得到应用和演化。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也会向中低端新能源车辆需求倾斜。所以说,现有的充电设备厂家和车载充电设备配套厂家,更需要在现有产品基础上,不断创新。不能满足于现有的一根线,一个桩的模式。
仅仅在充电桩“数量”上下功夫,不一定能有效解决“充电便捷性”
我们频频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某某地方规划,计划今年投建充电桩几万个”,“某某厂商,准备在全国建设超级充电桩多少个”。不断投建和扩建“数量”,对满足车用户“充电便捷”,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是否能通过地方规则在技术上做一些变通,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好。
小结:
低功率传导充电,以其独有的低成本优势、传输效率高、对电网影响有限、广泛布置、而成为当前乘用车充电模式的主体。同时,限于锂离子电池及系统的特性,更希望车用户采用低功率模式充电,这样更有利于电池寿命的保证。但是,随着新的充电模式诞生,无线充电商业化的逼近,低功率区域重叠,传导充电模式更需要“百花齐放”,深挖潜力。以“便捷性”为目标,拓展更多的功能;以模块化设计为基础,通过规模化生产达到降本的目的,同时,让产品更安全、更适用,才能符合发展创新的思路。这一点,需要向德国企业的做法学习!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平全文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67262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