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刚刚夺得2017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冠军头衔的吉利,就给国人又送上了一份大礼:斥资90亿美元收购德国戴姆勒9.69%的股份,并成为最大单一股东。
戴姆勒是成立于1886年的百年老牌汽车集团,目前旗下拥有多个乘用车、商用车品牌,2017年全球销售整车327.4万辆,同比增长9%;息税前利润147亿欧元,同比增长14%,是不折不扣的全球汽车巨头。
要知道,90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达到了567.94亿元,而根据吉利汽车2017年盈利预告显示,其年净利润虽然剧增100%,预期可突破100亿元大关,但相比这567.94亿元的巨额投入,仍然是小巫见大巫。
那么问题来了,拿出如此巨大的投入砸进戴姆勒,吉利到底想得到什么?据吉利官方表述,其“很高兴能在戴姆勒未来发展道路上伴随其成长,助力其成为电动出行和线上技术服务领域的佼佼者”,但事实真如此吗?
1、吉利的扩张之路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要对吉利的收购之路进行一个回顾。实际上,这并不是吉利第一次下手外国品牌,从2006年收购英国锰铜(主营出租车业务)开始,吉利就没再停下买买买的节奏,足迹已经遍及欧美澳。
特别是2010年花费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这在当初不被大多数世人所看好的买卖,如今却成为支撑吉利崛起的要素之一,(吉利的年销售额近2700亿元)。
2、吉利与沃尔沃轿车的合作
在收购沃尔沃轿车业务之后,吉利马不停蹄的在瑞典哥德堡建立了吉利汽车欧洲研发中心(CEVT :China Euro Vehicle Technology),目前共有近1700名研发人员(哥德堡本部1300余人)。
而该技术研究中心承担着架构、动力总成与驱动部件、车顶工程及车身上部结构等相关的研发工作,其代表性的研发成绩就是开发出了CMA平台。这一平台直接成为沃尔沃、吉利、领克共享的整车平台,并具有快速拓展成为新能源车型平台的能力。
除此之外,沃尔沃持有的10963项专利和专用知识产权也对吉利进行了开放,双方在动力总成、平台、车载空调及净化等方面的合作有力的促进了吉利技术进步。
3、戴姆勒的现状及优势资源
中国古人有句话说得好:天下熙熙,皆为利兮;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用这句来揣摩吉利入股戴姆勒的目的再好不过,直白点说,吉利在沃尔沃等身上掏出真金白银都有利益指向性,也确实获得了不少利益,那现在掏出了500多亿大洋,总得交换获得点什么。那么问题的关键就是,戴姆勒手中有啥?
(1)戴姆勒具有良好的经营现状
首先,戴姆勒近几年的经营情况非常不错,这是吸引吉利的首要条件。2017年,戴姆勒旗下五大业务板块实现全面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合计达到了1716.9亿欧元,其中奔驰乘用车板块营收达到了900多亿欧元,净增50多亿。持续良好的经营,也让穆迪、DBRS 等将其信用评级持续提升。毕竟,谁也不想在亏损的主儿身上投资不是?
2015-2017年戴姆勒分版块主营业务收入 | |||
板块/年份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Mercedes-Benz Cars | 83809 | 89284 | 94695 |
Daimler trucks | 37578 | 33187 | 35707 |
Mercedes-Benz Vans | 11473 | 12835 | 13164 |
Daimler Buses | 4113 | 4176 | 4351 |
Daimler Finacial Services | 18692 | 20660 | 23775 |
Total | 155665 | 160142 | 171692 |
单位:百万欧元
(2)戴姆勒具有优秀的品牌基因
领克自上市以来,销量持续火爆,两个月就拿到了破万的销售成绩,有很大一部分成绩要归功于沃尔沃品牌基因的注入。很显然,在沃尔沃身上吃到了甜头的吉利,这一次非常想再借力一把,搭上奔驰这个纯正豪华基因显然是再合适不过。
根据英国《Brand Finance》评选出的2017年全球十大汽车品牌价值排行榜,梅赛德斯奔驰稳居第三位,品牌价值高达355.4亿欧元,增长11%。
不仅如此,梅赛德斯奔驰近期更是将迈巴赫品牌复生,作为其子品牌再次推向市场。能容纳迈巴赫这种顶级豪华车型的选手,能不让吉利心动?
(3)戴姆勒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
戴姆勒作为老牌汽车巨头,在汽车研发上的实力和储备自然不容小觑。目前其在全球拥有28万余名员工,15大研发中心,2017年研发投入增长15%,达到了87亿欧元。直观成绩显示,截止2016年底戴姆勒拥有1551项发明,排名全球汽车企业第八位,专利数量更是多达11万件。
*Data by Clarivate Analytics
(4)戴姆勒在新能源领域扎实推进
当然,上述的内容都是一些宏观层面,捞干的来说,戴姆勒实实在在的资本中,新能源不容忽视。
除去奔驰的新能源车型开发,戴姆勒做的这几件事很可能会吸引吉利:电池、充电、燃料电池。
电池方面,戴姆勒已经在德国德累斯顿行政区的Kamenz地区,由旗下全资子公司ACCUMOTIVE投资约5亿欧元开建一个全新的动力电池工厂,为奔驰及全新电动品牌EQ供应电池。
充电,可能你意想不到的是,戴姆勒已悄然在欧洲建立了一个集多方势力于一体的充电基础设施联盟,而且正在联合开发多项快捷充电技术。
燃料电池,戴姆勒可是押宝70亿欧元巨资,将其作为未来转型升级的重点方向。而且戴姆勒已经在德国不莱梅等地悄悄投放了多个加氢站,其使用旗下的燃料电池汽车加氢、运行。不要以为提到燃料电池就是丰田、本田、现代,这个德国大叔走得也不慢!
(5)戴姆勒在智能网联领域的实力强劲
一点也没开玩笑,戴姆勒目前已经持有300余件与自动驾驶相关的技术专利,这个德国大叔并非一头扎进豪华、V12里面出不来,实际上人家在新兴领域储备得极为丰厚。
*Data by Cologne Institute for Economic Research
根据戴姆勒自己的表述,其目前已经可以实现L2自动驾驶(基于法规允许下),但根据其试验车型的表现来看,笔者认为其还是比较“谦虚”,至少完成L3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其最近将与博世联手,对出租车领域开展L3级自动驾驶路试,而且明确表示将在不久后推出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车辆。
除了车辆本身,戴姆勒在车联网相关领域的布局也令人咂舌,比如联手HERE在奔驰上打造HD live map,可以实现实时路况信息更新和驾驶行为分析,都是一些很超前的功能。
(6)戴姆勒在新兴出行领域践行已久
毫无疑问,在共享经济时代,传统OEM制造商必须考虑转变成为移动出行服务提供商的可能性。戴姆勒在这方面认识得足够早、践行足够早。除了世人周知的Car2Go业务以外,戴姆勒还拥有互联网出租车、城市出行终端(Moovel,可以选出行方式、订票付费、拼车等)。
以Car2Go为例,目前已经在8个国家25个城市提供共享出行服务,全球注册用户超过300万人,可以说是在整车OEM中无出其右,其积累的管理经验、用户爱好和习惯等等已经十分深厚。
不要小看这块业务,在归属到Financial Services业务核算后,2017年该板块营收已经达到了238亿欧元,合同累计总金额增至1399亿欧元,息税前利润创新高达19.7亿欧元。营收逼近第二大业务(卡车)的同时,该板块仅仅只有13012位员工,是卡车板块的1/6,可谓创造力十足、潜力巨大。
(7)令人遐想的卡车业务
虽然卡车挣钱能力不敌出行服务,但对于吉利而言并不是说一点吸引力没有。要知道,在2017年底吉利刚刚斥资购入了1.66亿沃尔沃集团(非沃尔沃轿车)的股票。而沃尔沃集团现在的重点业务之一就是卡车。
虽然沃尔沃卡车实力也很强,但戴姆勒毕竟是全球第一大卡车制造商,2017年戴姆勒卡车销售超过47万辆,息税前利润为23.8亿欧元,同比增长22%。更重要的是,戴姆勒已经在自动物流上开始了众多尝试。这对于目前商用车业务几近空白(仅四川南充有一小块业务)的吉利、对矢志成为全球车企顶级巨头的吉利而言无疑诱惑巨大。
4、吉利到底看中了什么?
OK,戴姆勒的盘子已经摆在这里,吉利会看重哪几道菜呢?我们不妨根据吉利的发展迫切性来做个猜测和推断:
—投资利润:投入90亿美元去领不到5亿美元/年的股票分红(2017年戴姆勒计划分红39亿欧元,吉利股比近10%),需要至少18年才能收回投资,这种投资计划还不如买银行理财稳当。
—品牌价值:吉利目前对于提升自身品牌价值的期望极为迫切,入股戴姆勒有望大幅提升品牌形象和品牌溢价能力。
—技术专利:虽然戴姆勒手握高达11万件专利,但毫无疑问,根据德国法律法规,必须持股75%以上才能有企业获得绝对控制权,这对于吉利而言无疑是难度巨大,毕竟戴姆勒目前蒸蒸日上,并未如当初沃尔沃连连亏损,蛇吞象不可能,实现技术转让更不可能。
—新能源:戴姆勒在动力电池领域虽有储备,但是并非强悍,至少与日韩企业相比还是有所差距,吉利不可能为此投入;而充电也非戴姆勒主营强项,燃料电池倒是有一手,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并非没有,而且这也是吉利目前十分欠缺的东西。
—智能网联:虽然沃尔沃也有相关技术储备,但戴姆勒实力不容小觑,吉利通过沃尔沃与戴姆勒实现技术合作或者利益交换的可能性并非没有。
—新兴领域:吉利有可能看中戴姆勒在全球范围内的共享出行渠道资源,将自身的电动车依托植入、运行并获取收益,从而实现新兴业务的利润点开拓。
—卡车:借助戴姆勒实现卡车业务的拓展不如进一步收购沃尔沃集团股份,虽然戴姆勒贵为全球第一,但这并不容易成为打动吉利的理由。
因此综上来看,粗略推测吉利入股戴姆勒,看中的资源排序为品牌价值、燃料电池、出行领域、智能网联四项,其余的皆不是其菜,与其官方宣称的“电动出行和线上技术服务”表述还是有所差异。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智电汽车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63790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