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钱钟书《围城》
8月30日开始,汽车圈被一组车祸图片刷屏,一起发生在湖南郴州的交通事故造成3死1伤的惨剧,虽然不知道其中4人是什么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至少数个家庭的幸福就此灰飞烟灭。愿逝者安息!
车祸每天都在发生,但总结这一次能够引起汽车圈广泛关注的原因无非两点,一是这辆事故车是国内SUV市场上风头正劲的广汽传祺GS4,更重要的是因为这辆GS4之惨状:拦腰横断,四分五裂,支离破碎,一片狼藉。
车祸常有,而“横断”不常有。国人向来看热闹不嫌事大,本着事后诸葛亮的精神,在键盘上对新闻主角——广汽传祺(不知道该称这辆GS4为“嫌疑人”还是“受害者”)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从设计到研发,从工艺到装配,从平台来源到底盘结构,进而从市场销量联系到安全缺失。
在官方部门的事故鉴定调查报告公布之前,笔者对上述观点不做评判。
笔者关注的是在这场偶然发生的事故背后,是否存在着一个“化了妆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在事故现场中,这辆传祺GS4车头部分损毁较小,但从车身到底盘被横向切断,完全分离的车头和车尾两部分相距十几米,可见当时撞击力度之大!
根据当地政府给出的解释,事故原因是车辆高速侧面碰撞水泥防护栏,导致事故车辆从右门槛底部位被切裂,车辆严重损毁。
注意其中关键词:侧面碰撞。
公路上跑的车辆越来越多,汽车正面、侧面碰撞就成为最常见的交通事故。相关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我国城市道路的交叉路口以平面交叉为主,侧面碰撞成为发生频次最高、造成受伤人数最多的交通事故。
同时,汽车侧面又是车体强度较薄弱的部位,侧面碰撞刚度约为正面碰撞刚度的1/12,而车内乘员同强烈贯穿的撞击物之间仅隔着车门和20~30cm的空间,一旦受到来自侧面的撞击,乘员将受到强烈贯入的冲击载荷作用,危及生命。交通部门统计数据表明,侧面碰撞中所引起的人员致伤率要高于正面碰撞1倍左右。
回到这次事故,这很容易让人追忆起十几年前,也就是2005年1月发生在杭州的广本雅阁“婚礼门”事件,同样的车身侧面撞击路边水泥隔离墩,同样的断裂为两截,同样的伤亡惨重,同样的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汽车圈的大讨论。
所不同的是一年之后,即2006年1月,国家正式发布了《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标准(GB20071-2006),并于7月1日正式实施。同年C-NCAP正式实施,可变形移动壁障50km/h侧面碰撞试验正式被纳入到碰撞标准中来。
可以说以此为起点,中国的汽车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在侧面碰撞被动安全的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还远远不够。
在实际发生的交通事故中,由于中国的道路情况极端复杂,并且各种车辆、人畜混行,车辆在躲闪不及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侧滑而撞击道路两旁的诸如大树、电线杆、水泥墩等柱状障碍物。这些障碍物的刚度巨大但接触面较小,对车辆侧面局部侵入量要远大于车与车之间的侧面碰撞,因此对车内乘员造成的伤害非常严重。
这就是侧面柱碰撞,与两辆车的侧面碰撞相比,侧面柱碰撞对车辆以车内乘员的伤害往往是更大的。如同前文提到的两次车祸,造成车毁人亡惨剧的事故原因都属于侧面柱碰撞。
联系到这次事故中的传祺GS4,发生断裂的地方是在汽车前底板和横梁的搭接部分,这里包含大量拼缝焊接区,属于整个车身的薄弱点,车企在对此设计研发阶段应该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在此,作为生产厂家的广汽传祺应该对此进行自省。笔者就此询问一位业内汽车碰撞安全专家,他甚至直截了当地表示:“这种情况在成熟的产品上一般不会发生。”
但更应该得到警醒的应该是相关碰撞标准的制定部门,以及长期以来我国汽车侧面柱碰撞相关标准和试验的缺失。
实际上欧美国家早已实施了针对侧面柱碰撞的法律法规,如欧洲的UN R135和美国的FMVSS法规,E-NCAP、US-NCAP都有针对性的测试项目,达不到侧面柱碰撞标准的车型是绝无上市可能。
但是在中国,因为缺乏针对性的法规和碰撞试验标准,继而造成汽车厂商也缺乏针对性的研发和投入,继而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侧面碰撞和侧面柱碰撞虽然只有一个“柱”字之差,但是其碰撞模式、人体伤害机理等完全不同,不能简单地归为同一类碰撞形式,因此在汽车设计上不仅要重视侧面碰撞,更要关注侧面柱碰撞。
为此,笔者呼吁相关部门对汽车侧面柱碰撞引起足够重视,尽快将其纳入到相关碰撞安全标准中来,提高和改善我国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杜绝诸如以上车祸中人间悲剧的发生。
在此,特别需要提醒包括广汽传祺在内的自主车企,尽早在设计研发上对侧面柱碰撞的安全标准进行投入和布局,因为相比于早已在国外通过严苛标准的合资品牌,显然处于劣势。
另一消息,雄心勃勃的广汽传祺将发力海外,进军美国和欧洲市场。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能通过欧美相关针对性认证试验,进军欧美市场就是儿戏。
撰稿:燕十七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建约车评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55960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