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汽车:交通技术和社会趋势如何构建全新的商业生态系统》由德勤大学出版社发布,针对有关未来交通和出行方式的演变,重点讨论了整个汽车行业将循序渐进地朝着未来出行的方向演变,还是以更激进、更具颠覆性的方式发生变革。同时,本报告就未来可能出现的四种情景及其变革的进程分别进行分析,并呼吁所有的行业参与者要提前做好准备,权衡未来的发展方向。
报告核心内容摘要:
1.改变未来汽车交通及出行演变的聚合力量
日益成熟的动力总成技术,电池和燃料电动汽车提供更高能效,更低排放,能源更多元化及全新的汽车设计
轻量化材料,更结实的轻量化材料减轻了车体重量,却不牺牲乘客的安全性
车联网的迅速发展,新车将安装与基础设施互联(V2I)、车车互联(V2V)及通讯技术等设备,这样每辆车都可以精准了解其他车辆的上路情况
出行偏好的转变,Y世代正引领按使用付费的出行风潮,而不青睐自己购车;近一半的Y世代消费者喜欢使用智能手机应用程序查找交通工具以及安排旅行计划,以便他们能处理多重任务
自动驾驶汽车的兴起,自动驾驶技术不再是科幻片;不过问题是自动驾驶技术将何时及如何成为主流,并被广泛采用?
2.“业内人士”和“颠覆者”对未来汽车的看法
业内人士观点:行业将自然地逐步演变,进入未来交通体系,但仍保留现有的根基。当然生态系统的重要参与者、主要资产和整体架构依然保持不变,同时变革将按照有序的线性方式发展。目前思维方式仍然着重于维持当前模式,但会小规模地测试变革。
颠覆者观点: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完全自动化的汽车将普及。不久之后将出现一个转折点,变革劲头势不可挡。新进入者(尤其像Google、Uber和Apple公司)是转型的催化剂。不同于如今体系中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没有要保护的既得利益。
3.想象一下,在未来世界中,以下预测将成为现实:
• 汽车几乎不会相撞。自动化操作避免了几乎所有事故的起因:人为错误。
• 由于安装了容许两车之间距离更短的传感器以及能实时感知拥堵状况的导航系统,因此交通堵塞的可能性很小。
• 对能源的需求减少,因为汽车的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动力系统更小巧、节能和环保。
• 出行成本锐减,因为资产利用率大幅增加。每名乘客每英里的平均成本从现在的约1 美元降至每英里约30 美分。
• 基础设施的资金来自按实际使用量收取的费用,因为互联汽车技术让系统能准确地计算个人道路使用量。
• 停车场不复存在,因为自动化驾驶和租车共享模式减少了对停车场的需求。
• 执法部门不再为交通问题头疼,因为经过编程的自动驾驶汽车不准超速或在其他方面违反交通法。
• 随着长途运输卡车全自动化网络的发展,运行的时间更长,覆盖的距离更远,人力成本更低,因此送货速度更快,成本更低。
• 无缝多模式交通变成新常态,因为更卓越的系统互通性使消费者能通过多种交通方式从A 点到达B 点,多种模式互联,但配有单独统一的计费支付系统。
4.未来四种情景将并存
未来情景1:循序渐进地变化
对未来持最保守看法的人认为应大力投资与目前体系密切相关的重大资产,他们假设这些资产的所有人既不会乐意放弃这些资产,也不会迫切地将资本转让给回报前景不明朗的新企业。这种看法认为,私人所有权将保持常态,消费者倾向于拥有汽车所带来的特有的私密性、灵活性、安全性及便利性。重要的是,这种看法认为,在当前加装驾驶辅助系统盛行的情况下,全自动驾驶将不会很快被普及。
未来情景2:汽车共享的世界
第二种未来情景预计汽车共享将持续增长。这种情况下,规模经济和竞争加速推动了汽车共享服务向新地域和更细化的客户群体扩张。此时,乘客更看重汽车共享带来的点对点交通的便利度,以省去交通导航之苦和寻找停车位的烦恼。另外,该系统也为老年人、低收入家庭以及无驾照的未成年人等非驾车者提供了出行选择。
未来情景3:无人驾驶变革
第三种情景下,无人驾驶技术被证明是可行、安全、便利和经济的,但私人购车依然盛行。顶尖学者、监管机构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加速朝着该未来情景的方向演进。21 科技和汽车公司继续增加投资,加强“V2X”(V2V 和V2I)能力,同时,早期试点的成功促进了其迅速应用,无人驾驶技术逐步走向成熟。
未来情景4:自动驾驶普及的新时代
第四种未来情景预测自动驾驶与汽车共享趋势相融合。在未来,交通管理公司提供广泛的乘客体验,以满足不同价位的需求。鉴于高度自动化驾驶汽车缩短了行程,根据实时路况改进行车路线,提高出行速度,因此该模式最早最迫切的采纳者可能是都市通勤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础设施智能化程度的提高,驾驶者使用量剧增,自动驾驶共享汽车的车队可能从市中心扩大到人口稠密的郊区及更偏远地区。
以下为报告全文:
该文内容来自德勤,该文版权归德勤所有,由德勤首推。在此仅作为汽车互联网研习内参,请勿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50131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