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014年,笔者根据《1车2人120天环中国游》在新疆与西藏的经历,撰写4篇介绍我人民解放军反恐战车稿件。其中一篇关于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生产的4驱防雷反恐战车,这款自重8吨,战斗全重近11吨的4轮驱动反恐防雷安全车已经在南疆反恐前线投入实战。就在2015年,笔者有幸拍摄到以这款反恐车改装而来的无人驾驶智能战车。本文在对某些核心数据、关键设备进行模糊处理后,有选择的与网友分享。当然研发的背后以及即其拥有的技战术值得深度研判。
如上图所示,这是改装为智能无人驾驶的4驱防雷反恐战车(以后简称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正面特写。引用上班族论坛中山小号手模型厂技术总监的话:“这个外观不山寨会死啊”。因为是加装多种传感器以及伺服系统,在前保险杠中央下端增设2条铝合金支架,以便固定前置观瞄感知器材。除此之外,几乎与原型车无任何差异。
因为面对的是较维稳巡逻等日常任务更严峻的反恐安全勤务,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全部被钢制装甲板所覆盖。可单独更换的前照灯、防空灯、转向灯,固定在前部翼子板并通过螺栓固定被护板保护。
上图是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防空灯特写。防空灯:一种传统的夜间作战防护措施,在实行灯火管制时使用;可以减少被空中侦查装备发现的几率。
无人版4驱防雷车的前机盖由两条弹簧锁扣从车外固定。由上图并可见,前动力舱外覆盖的装甲板上固定着加钢型螺栓。
上图是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左后侧特写。远处的三菱帕杰罗越野车,则是同一个小组早期改装的小吨位智能无人驾驶车。根据内蒙古第一机械官方介绍,4驱防雷车采用承载式车身(悬架和驱动系统直接安装在车身焊接上,与目前在售的比亚迪秦、大众途锐结构相似),乘员舱与动力舱采用一体焊接而成。
从上图可清晰看到,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乘员舱截面为U型,上端平直、下端圆弧过渡,这样的设定可以有效分散来自地雷攻击的冲击波,最大限度保证车内乘员的安全。
上图是一体焊接成型的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载员舱与后翼子板的缝隙特写。当然用民用车标准看,这是做工粗糙工艺差评的标志。但是用军标衡量,这种“车身”与“附件”非整体固定装配技术是保证人员安全的大前提。
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侧面特写。硕大的侧围镶嵌着乘员舱防弹玻璃、前车门设定在车身焊接上半段,而不是设立在下侧泄压板。
从上图可清晰辨别,驾驶员侧车门玻璃与乘员舱玻璃,由5mm厚聚氨酯等材质构成,具备防7.62mm口径步枪弹在50米内击穿的能力。突出车身外的玻璃都用防弹钢板通过螺栓固定车身,便于快速更换。
位于驾驶员一侧的乘员踏板,临时焊接了全车断电紧急开关。如上图所示,颇具山寨风格的钢板电焊固定的开关,为的是车辆在进入了自动驾驶工况出现意外时,人员可快速在车外切断全车动力以保证安全。
在前机盖下隐藏着一台电控调速柴油增压机,总功率已经由之前的221kW提升至240kW。
上图是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防弹前风挡玻璃特写。
上图是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车顶吊钩特写。
上图是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车顶特写。
上图同是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车顶后部载员舱盖特写。[page]
上图是驾驶舱特写。宽大平直的仪表台、正副驾驶员中央布置了额外的分系统模块、部分功能开关采用按键式单独控制。
因为改装智能无人驾驶系统,虽然仍使用原车设定的液压转向助力系统,但是已经对助力泵末端以及转向机加装了额外的控制电机。
上图中央银色正方型模块搭载的是我军现役导航系统,以便为处于智能无人驾驶工况下的4驱防雷车,提供精准授时和导航支持。
上图是2013年早些时候,在北京举办的防务展上拍摄的4驱防雷车驾驶舱内部特写。间隔2年,笔者拍摄的两个状态的4驱防雷车已经出现了较大的提升。
老状态(2013年)的内饰覆盖仿皮饰板,野外用海拔、高度和气压表位于仪表台中央。醒目的三角形红色警告灯开关和其他按钮以总成面板形式固定。
新状态(2015年)的内饰全部采用钢材质。简化了的手动空调系统由驻河南新乡3**厂提供,音响系统被取消,部分功能控制开关也被简化掉,宽大的扶手箱拆除。加装了的最新北斗导航系统,通过三组9针数据线引入乘员舱内的导控数/操端口。
在乘员舱内架设X台控制终端、其中有导航参数放大终端、转向操控信号转换终端、多通道视频采集以及全向物体感知传感器处理系统。当然还有部分武器控制处理系统和扩展出来的通信设施。
从后部乘员舱车门向内拍摄的部分终端特写。起码2台监视器可以分别为测试人员提供导航数据,或将集成正向、左侧和右侧的物体(人和障碍)探测系统与红外、热成像、甚至紫外观瞄系统。当然,作为一款极具测试性质的智能无人控制的反恐装备,在解决基本的无人驾驶技术成熟运用问题,随车搭载的情报处理、通信中继等设备都会进行抗干扰测试。
上图是前驱动桥转向节特写。
改款的智能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悬架和行走部分仍然采用原车设定。前后硬轴驱动、钢板弹簧和套筒减震器,简单可靠耐用。
对于智能无人驾驶部分的改装,转向系统的控制和动力的输出最为关键。上图是配置摇臂式液压助力转向机特写。可清晰见到,在转向机末端连接转向管柱处的车身钢板被切割出一个三角形(上图红框区域)。因为并非采用电动转向系统,而是传统的液压转向机,为了达到智能无人驾驶功能,转向系统的将会借助一套额外的动力驱动转向机运转。红色箭头所指的转向机与管住中间加入了一面XX密齿法兰盘。笔者猜测,这样的改进是为了承载额外的电动机啮合这具法兰盘为转向机提供近乎人为操作的转向力(法兰盘的齿牙越多,就意味着转向机所获得到补偿驱动力更精准)。
上图是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前悬架和传动轴特写。
上图是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分动器特写。
上图是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后驱动桥特写。
通过以上3张特写可看到,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仍然采用的是传统车的驱动系统。前后驱动桥来自重庆大江特种车桥厂,而这个车桥厂的技术来源于1970年代,四川重汽引进德国奔驰2046整车技术(为解放军研发92步战车族所积累的技术储备)。当然,基于传统的车桥和驱动总成,其传动效率不如轮边电机和电(混)驱动更高。
为了提升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的通过性,为4条车轮标配了胎压中央充放气系统。车辆可在行走间隔对胎压进行调整以便适应不同路况。
对这款车进行跟踪报道半年中,这款智能无人驾驶4驱防雷车在进行了多达数十次的实战测试。根据非官方渠道获悉,这款车可以用30-60公里时速完成包含转向、急加速、紧急制动、躲避一定尺寸的静态障碍物等战术动作,并可对移动物体的正向辨识体积可达到0.XXm?(具体数据还不能确定)等,基于整套无人驾驶载具还可根据搭载的武器基站完成侦查、情报、通信中继、根据预定路线维稳巡逻等高风险任务。[page]
已知的实际应用:
在2014年9月,智能无人驾驶4驱反恐防雷车,参加了由我军某总部机关组织的名为“跨越险阻2014”地面无人平台挑战赛。应用官方宣传通稿可以获悉:
“为加速推进我军地面无人作战平台的装备发展与技术进步,9月1日到4日,总装备部在驻京某研究所试验场举办了“跨越险阻-2014”首届地面无人平台挑战赛,10余家科研院所的21支无人车队展开激烈角逐,最终国防科大“神虎”车队荣获第一名,国防科大“绝地”车队、北京理工大学“泰坦”车队和军事交通学院“哈弗”车队分获第二、三、四名。”
此次比赛,研发小组派出2款不同吨级的军用载具改装的无人驾驶载具,以及1台由民用车改装而来的无人驾驶车。1台是本文具体介绍的由内蒙古第一集团研发的4驱防雷安全车;1台是有东风二汽生产的1代猛士军用车。
另1台有民用车改装而来的车是由比亚迪提供的速锐。
早在2013年,这所研发机构就对速锐进行了探索性质的改装。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与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出线控自动驾驶实验汽车,为无人驾驶汽车技术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研究测试平台。因为速锐采用车辆CAN总线控制。通过基于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发动机电控系统、变速箱换档电控系统以及组合仪表和灯光进行控制。实现无人驾驶功能时,感知系统和规划决策系统能够实现对车辆的纵向速度和横向轨迹跟踪控制,不需要外加辅助机构。而参加2014年“跨越险阻2014”地面无人平台挑战赛的无人驾驶版速锐,所使用的技术已经对多向物体识别率、对正向障碍物感知距离、以及无人操控下的速度、转向和制动分系统可靠性进一步提升。
源于中央台公开播放视频画面可见,画面左侧背景不仅有黄色涂装智能无人驾驶4驱防雷安全车,还有63式履带装甲车、而画面右侧则是我军近2年来在部分快速反应部队猎装的情形全地形高机动车。此次无人驾驶载具的比拼,共分为军用载具和民用车两个组别。其中,民用车组别中,不少车辆出现转向失灵、对前方障碍物辨识不足等问题而退赛。而军用载具组别的比赛,不仅要比拼一半路况智能驾驶环节,跟要考评近乎实战环境下完成特殊战术动作的流畅度。
目前,这款智能无人驾驶的4驱防雷反恐战车,虽然没有采用传统动力总成,但是验证了智能驱动系统、观瞄组件以及整车控制系统成熟应用效能。为正在研发的全新混动大型无人载具提供了分系统的验证和技术积累。目前我军在新能源技术应用上,已经在飞航、轮式载具以及对地攻击的装备进行了大量的研发投入。
笔者有话说:
最先进的技术往往都是首先应用在军事领域,智能驾驶无人操控技术原本就是为军事打击而研发,现在美军已经在阿富汗战场、中东大部分区域、南亚打击塔利班以及在中国南海对我海空军情报刺探等多战场和区域进行广泛的应用。日本空军的无人机更是对我续航钓鱼岛区域的海军编队构成极大威胁。德军、法军、英军甚至是以色列军队都将智能驾驶、无人操控以及新能源动力军用化作为“新冷战”时期装备研发突破口。而我军在此领域的技术和装备研发,更是紧追不舍。当然笔者很高兴地看到,国内中国品牌的车厂用高度商业化新能源车用技术,为我军装备领域的建设作出更多贡献。
本文为系列稿件,尽请关注宋楠的后续专栏稿件。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列宁格勒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38331
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违反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1700118019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