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人形机器人的想象力

人形机器人的想象力

星河频率

跳舞、翻跟头的非人类「表演艺术家」,开始进店、进厂打工了。

8 月 18 日,「华为天才少年」稚晖君创办,百度、比亚迪等投资的智元机器人发布了旗下第二代人形机器人「远征 A2」系列,当上了「汽车导购员」。智元首次透露商业化进展,预计人形机器人今年总出货量达 300 台左右。

无独有偶,8 月 6 日晚,硅谷人形机器人公司 Figure 正式发布 Figure 02,已经在宝马车厂「搬箱子」,媒体纷纷冠以「地表最强」人形机器人。

相比上一代,Figure 02 获得 OpenAI 加持,成为人形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最高的代表。

从被外界知晓到爆红,Figure 问世不过短短一年多。

人形机器人行业的想象力,会有多大?

2023 年 3 月,Figure 推出了原型机器人 Figure 01;10 月,放出 Figure 01 双足机器人行走视频。

今年 3 月,Figure 宣布与 OpenAI 合作并发布演示视频,展示 Figure 01 在大模型能力支持下与人类流畅对话的能力。

实际上,2022 年至今 Figure、特斯拉掀起的人形机器人创业潮中,国内各大科技巨头几乎都已入局,对外投资或者输出 AI 大模型技术。

这波创业潮仍处在早期阶段。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 CEO 傅盛近期指出:目前的「双足」机器人,没有不摔跤的。

为了加速落地进程,人形机器人明星公司 Sanctuary,六七代产品迭代后,近期突然宣布放弃「双足」转为「轮足」。

卸下「双脚」,或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次技术路线分化。

踩上技术发展的节奏,首个落地场景选中了新能源汽车。

大幕拉开,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距离越来越近了。

1、AI 大模型驱动,人形机器人「二次创业」拉开序幕

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的第一个标杆。

上个世纪 70 年代,日本早稻田大学推出机器人项目 WABOT,人形机器人迈出研发第一步。其后,一批人形机器人公司陆续出来,而最知名的就是 1992 年脱胎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 Leg Lab 实验室的波士顿动力。

2013 年 7 月 11 日,超过 10 年研发的 Atlas,首次向公众亮相,能够「直立行走」一举震惊全球,后来甚至学会了翻跟头、跳舞。

但是,Atlas 至今未能进入商用阶段。

此前,波士顿动力数次「卖身」,先后被谷歌(2013 年)、日本软银(2017 年)和韩国现代汽车(2021 年)收购。

这是人形机器人过往三十多年步入高光、坎坷境遇的缩影。

2022 年,AI 大模型的出现,引导全球人形机器人行业进入「二次创业」。

今年 4 月网上热传的一张图片,集中呈现了国内外一流的十个人形机器人产品的具体形象、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代表了当下最被看好的行业技术高度。

曾经的全球「一哥」波士顿动力,1x,Figure,特斯拉,Sanctuary,以及中国的宇树,傅利叶智能等企业纷纷上榜。

其中,美国占了六席,中国(傅利叶智能总部在中国,新加坡有分公司)两席,挪威、加拿大各一席。

激起这轮创业潮,创业者们拿到了两把钥匙:一是技术突破,二是商业化场景的可能

OpenAI 发布 ChatGPT 之后,人们看到基于自然语言的理解能力的潜力。

而嵌入大模型交互后,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行动能力提升,能够开始理解和执行人类需求。投喂大量数据,AI 大模型不断迭代能够持续学习,人形机器人就可能具备作业能力。

早在 2022 年,风头最盛的 AI 大模型公司 OpenAI 在机器人 AI 模型已经开始和挪威机器人公司 1x 合作。1x 出品的 EVE 的部分功能就由 ChatGPT 提供支持。

Figure 是 OpenAI 支持的第二家公司,短短时间已经表现出 AI 模型的颠覆性。基于 OpenAI 的大模型,通过端到端神经网络训练,Figure 01 已经能够快速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

AI 大模型让机器人「长出了脑子」,这是机器人走向通用之路的关键。

与之相关,更高阶的具身智能技术(Embodied AI,像人类能够感知周围环境变化并作出反应),需要模仿人类各种场景下更复杂的行为数据。

而直到 2023 年,全球才出现了 PaLM-E 等具身多模态大模型。

而智元机器人的远征 A1 也搭载了其自研的巨身多模态大模型 WorkGPT。

尽管 OpenAI 吹起了人形机器人+AI 大模型的风潮,但是真正刺激创业者投身其中的是特斯拉掌舵人马斯克

受波士顿动力的启发,早在 2022 年 10 月发布 Optimus 擎天柱的雏形机,陆续上传多个惊艳的视频,今年 7 月二代人形机器人 Optimus 在上海举行的 2024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次亮相。

2024 年 1 月,马斯克在财报会称,汽车是四个轮子的机器人,Optimus 是有手有腿的机器人,为汽车开发的 AI 技术非常适合人形机器人。

二者在技术上可以实现迁移。

Figure 02 的导航系统使用的 VLM(视觉语言模型),是智驾系统感知端的主攻方向。而 Optimus 的 AI 大脑也与 FSD 非常相似,包含相同的计算机视觉系统。

有了 AI 大模型技术的加持,人形机器人不再只会跳舞、翻跟头的非人类「表演艺术家」,而真正拥有了可落地的应用场景。

新能源汽车制造,成为目前人形机器人最被看好的商业化方向。

Figure 02 和擎天柱 Optimus 分别在宝马、特斯拉「实习」。

在国内,「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的 Walker S 已经在蔚来「上班」。

马斯克认为,特斯拉的未来长期价值可能都是 Optimus 给予的。

在纷繁复杂急剧涌动的市场里,新能源汽车和人形机器人产生了千丝万缕的交集。

特斯拉的追随者们,国内新能源新势力也加入了创业队伍。

小鹏汽车效仿特斯拉自研出双足人形机器人 PX5,小鹏机器人团队规模一度达到三四百人。

最新消息是,小鹏第二代人形机器人将会在今年 10 月 24 日亮相,何小鹏也放出了预告:拟人外形、超精细手以及基于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型。

2022 年 8 月,小米推出人形机器人 CyberOne 铁大,由小米机器人实验室全栈自研完成。

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国内出现爆发的另一个背景是,国内机器人供应链技术近年来走向成熟,关键零部件不再依赖国外供应商。

机器人零部件等硬件成本极大下降,比如机器人的电驱关节的价格,从接近一万元降低到仅一千元左右。这帮助创业者能够快速做出完整 Demo,并为未来的大规模商业化起到铺垫。

高盛报告指出,高规格机器人物料成本从 2022 年的约 25 万美元下降到 2023 年的 15 万美元。

从全球范围来看,这波 AI 大模型刮起的创业潮已经出现了第一批玩家。

在「中国制造」力量的助推下,人形机器人成为国内创业者最热门的赛道之一。

2、2024,谁在炒热人形机器人「资本局」?

今年 2 月,Figure 获英伟达、微软、OpenAI 等巨头 6.75 亿美元融资,公司估值高达 26 亿美元。

一时无二。Figure 成为可能是「最不缺钱」的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

中国也迅速崛起了一批人形机器人创业企业,并获得了投资机构的眷顾。

据 IT 桔子数据,2019~2023 年,中国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案例从 2019 年的 37 起增长至 2023 年的 103 起,投资金额从 19.83 亿元增长至 97.39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 38.8%。

2024 年 1-7 月,行业共发生 78 起投融资案例,投融资金额 53.62 亿元。

那么,谁会是中国版 Figure

通过全面梳理、研究 2022 年至今(数据截止 2024 年 8 月 15 日)市面上公开融资情况的一些人形机器人明星项目,能够获得对当下创业潮的基本面认知,回答「谁在做、谁在投、投了多少……」。

这些企业大致分为三类:有官方背景或科技公司自研项目、创业已获融资的项目、实验室阶段项目。

2024 年以来,一轮轮融资推高了行业「含金量」。刚刚过去的 7 月尤其高频,多家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

这些动辄吃下数亿元的「吞金兽」,与腾讯、阿里、华为、百度、美团、小米、字节、联想等科技巨头关系密切:

  • 一是大公司的投资,分别押注一些明星项目;

  • 二是大模型的应用,技术输出各家 AI 大模型热延伸出的具身智能大模型;

  • 三是创业者的出身,就是「大厂人」。

从这三个维度,以下将切入科技巨头们对外投资角度,透视人形机器人行业。

目前,腾讯组建的机器人实验室 Robotics X 实验室,「已经将人形机器人写到了未来计划中」。

腾讯研究院的灵巧手项目「TRX-Hand」,目前拥有 3 根手指、8 个可独立控制关节。腾讯的混元大模型也在优化中。

这轮人形机器人创业潮还没起来之前,腾讯已投资了已成立十多年、港股成功上市的「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入局机器人赛道较早的乐聚。2017 年 8 月,乐聚获腾讯 5000 万战略投资。

此外,腾讯 RobticsX 机器人实验室前一号员工来杰创办的星尘智能,今年 7 月完成了由经纬创投领投数千万美元的 Pre-A 轮,也是冉冉上升的新秀。

今年 7 月,阿里投资了逐际动力A 轮融资。

这也是阿里出手的第一家人形机器人公司。逐际动力本轮共获得数亿元的资金支持,创始人张巍目前是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长聘教授。

今年 3 月,阿里云通义千问联合有鹿机器人共同发布了具身智能大模型 LPLM-10B。

有鹿机器人由前阿里达摩院机器人实验室负责人陈俊波博士在 2023 年创办,旨在打造通用具身大脑。

去年 6 月,华为斥资 8.7 亿元,全资成立机器人公司极目科技,也有投入人形机器人的迹象。

华为云于 6 月推出了盘古具身智能大模型合作对象是乐聚,双方首发人形机器人「夸父」。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出身的科技新星稚晖君,2022 年底从华为离职,后创办了智元机器人。有消息称,智元机器人的市场估值已达十几亿美元左右。

今年 5 月,百度投资了前阿里人创办的有鹿机器人。去年,百度连续两轮押注前华为员工创办的智元机器人

在技术输出方面,今年 4 月,百度文心大模型通过百度智能云千帆 AppBuilder 平台,接入优必选的人形机器人 Walker S。

今年 2 月,美团投资了宇树机器人B2 轮,宇树机器人本轮共吸金 10 亿元;

今年 6 月,和北汽产投等共同投向银河通用机器人7 亿元,成为「今年最大天使轮」。

银河通用机器人成立于 2023 年 5 月,创办者王鹤现担任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创立并领导了北京大学具身感知与交互实验室(EPIC Lab)

小米早在 2022 年 8 月便推出了「铁大」人形机器人,2023 年又投资 5000 万元人民币,成立机器人公司。

今年 8 月,顺为资本投资了千寻智能。千寻智能创始人韩峰涛,曾是协作机器人厂商珞石机器人联合创始人&CTO。

今年 1 月,联想投资了成立不足半年的星动纪元,帮助完成其过亿元的天使轮融资。星动纪元由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孵化,创始人陈建宇曾是清华大学该院的助理教授。

此外,字节机器人也在关注前沿技术,并探索把 AI 大模型能力用到机器人上。去年,字节向英伟达订购了超过 10 亿美元 GPU。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 5 月,获得源码资本等数千万人民币 Pre-A 轮融资的「加速进化」,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程昊曾在字节跳动担任飞书产品副总裁。

除了这些新兴的初创项目,不容忽视的是,过去在工业领域比较成熟的协作机器人厂商也开始走上 AI 化之路,推出了自己的人形机器人。

科技巨头押注新兴赛道,以出身高校或大厂创业者建立的明星项目,「跑马圈地」的火热场面。近些年罕见的盛况。

但是,这些人形机器人公司与投资方并未形成捆绑关系。拿了这家巨头的投资,用的是另一家大模型的情况普遍存在。

实际上,这正是这轮投资潮迅速推高的原因,背后是多方合作共振的结果,推动技术转化成果面世

3、卸下「双脚」,人形机器人第一次技术分化出现

人形机器人明星公司 Sanctuary,在双足机器人产品经过六七代产品迭代后,宣布放弃「双足」转为「轮足」。

Sanctuary 是一家获得多轮融资、被市场看好的初创公司,也是英伟达 GR00T 人形机器人通用模型下的成员之一,

猎豹移动董事长兼 CEO 傅盛近期在其视频号道出其中关键:目前的「双足」机器人,没有不摔跤的

舍弃足式,不再做能走路的机器人。对于人形机器人行业,这是重大的技术路线的改弦更张。

是否卸下「双足」,可能是人形机器人行业第一个技术分化。

一般来说,人形机器人系统由本体、大脑、小脑三部分组成。

本体,核心是上肢和下肢。下肢的足式或轮式,都是为人形机器人帮助实现运动能力。而 AI 大模型提供的是智能化的操作系统,主要负责大脑和小脑。

足式机器人向来是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高地,因类人双足可以几乎可以适应各种复杂的地形,服务于人类构建起来的社会。

和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类似,星动纪元、智元等直接瞄准双足人形机器人。优必选的双足 Walker S 已经在蔚来新能源汽车工厂接受实训。

但是,在支持人形机器人运动方面,目前模仿人类「小脑」仍然有技术瓶颈。

根据行走方式,机器人可分为足式、轮式、履带式及混合式。

目前,落地比较快的是四足机器人,即「机器狗」。

波士顿动力公司的 SpotMini 四足机器人,在疫情期间曾被新加坡政府采用,在公园里巡逻。在国内,宇树早在 2017 年已经做出了四足机器狗阶段;逐际动力也推出过机器狗,以及在机器人四足末端配备滚轮的轮足机器人。

在轮式人形机器人方面,而 1X 已在北美和挪威推出了轮式机器人 EVE。

EVE 专为工作环境设计,主要用于工业、物流、零售、安全、家居等领域。在国内,银河机器人是比较坚定的「轮式」派,星尘智能人形机器人的下半身也采用轮式底盘。

依据技术进展差异,人形机器人产品可以分出不同的层次。

一份业内流传广泛的各家机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进度图,将技术分出了不同维度,比如是否能够行走、展示手臂,以及采用大模型等。

该表格由三位关注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外国网友,在持续更新(上图是 2024 年 8 月 14 日更新版)

其中,纳入了来自中国的 13 个项目(左侧深红色标注)

按顺序依次是:

  • 1 傅利叶智能 GR-1;

  • 2 宇树科技 H;

  • 3 逐际动力 CL-1;

  • 4 智元机器人 RAISE-A1(远征 A1);

  • 5 魔豆机器人 MagicBot;

  • 6 优必选 Walker;

  • 7 开普勒 Forerunner;

  • 8 小鹏汽车 PX5;

  • 9 星尘智能 S1;

  • 10 小米 CyberOne;

  • 11 PNDbotics Adam;

  • 12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Tiangong(天工);

  • 13 星动纪元 XBOT。

那么,什么能够决定哪种人形机器人形态或技术点占据领先?

商业化落地场景的可行性,是创业者选择技术路线的关键因素之一。

今年 6 月,李开复曾公开质疑机器人做成「双足」的必要性:

「对于人形机器人,我有一些特别的看法。绝大多数应用场景并不需要人形机器人,炒菜机器人应该长得像锅,吸尘器也长得并不像人,没有必要。像是波士顿动力那种很酷的、跳来跳去的机器人,真的会有很多应用场景吗?绝大多数场景几个轮子不是更容易移动吗?

8 月 2 日,Sanctuary 机器人创始人 Geordie Rose 在推特上解释原因,认为双手优先「是制造通用人形机器人的唯一方法」。缺少像一双足够灵巧的手,是当今机器人与人类之间存在巨大差距的主要原因。

集中资源投入灵巧手的研发,而非攻艰「双足」。

走「渐进式道路」,先发展上肢足够智能的「灵巧手」,下肢采用技术难度更低的轮式,更快产生经济价值。

带给人形机器人市场「想象力」的是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帮助人类干家务或陪伴等功能,在复杂应用场景落地。

目前,人形机器人目前行业应用集中在教育行业。优必选推出的机器人,来自教育行业的营收占大头。

此外,清洁也是看好的领域,智元有商用清洁机器人产品。

但是,人形机器人能够快速落地的是环境相对封闭、工作环境单一的工作环境。人形机器人在工业制造领域已具备较好的商业化基础。

标准化程度更高的汽车总装产线,正成为人形机器人早期落地的必争之地。

Sanctuary AI 已与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麦格纳合作,为麦格纳的工厂配备通用人工智能机器人。

目前,人形机器人最大的竞争对手是相对成熟的工业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主要是协作机器人)能够取代工厂里简单、重复、危险的劳动,却无法移动、程序提前设定、缺少「更聪明的大脑」。

人形机器人能够和人类产生更复杂的交互,在工厂实现更连贯的动作,最终能够进入日常生活场景。

《2023 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2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装机量 29 万套,同比增长 5%,占全球装机量的比重为 52%,中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

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类似,在人形机器人领域,中美玩家再次成为主要参与者。

2023 年底,The Robot Report 整理了北美机器人市场年度九大热点话题,其中超过一半涉及人形机器人。

若要实现商业化,首先要把价格打下来。

宇树开始售卖的第二代人形机器人 G1,仅售价 9.9 万。但是只能买到基础版本,即本体,不包含具身智能。而这相比此前的 H1 的 9 万美金,价格已经大幅下降。

智元机器人预估其人形机器人(远征 A1)的制造成本将会被控制在 20 万元以内。

马斯克曾公开表示,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产品成本将控制在 1 万美元左右,并以低于 2 万美元的价格销售,以实现大规模生产。

优必选创始人周剑认为,未来单台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有望降到 2 万至 4 万美元

卷技术,卷价格,人形机器人商业化之路渐露雏形。

AI 大模型和新能源汽车场景应用,让创业者拿到了开启通往未来人形机器人世界的钥匙。新晋玩家陆续在出来,尚属于非常的早期阶段,技术路线分化初露端倪。

期待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AI 时代大变革的每个故事,都让人心潮澎湃。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星河频率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245195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16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