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中国豪华纯电品牌冠军,难度有多大?
2022 年的豪华轿车市场,销量前六名被宝马、奔驰、奥迪瓜分,第七名是沃尔沃 S90,蔚来 ET7 以2.3 万台的销量排名第八,但体量只有排名第一宝马 5 系(17.1 万台)的七分之一。
2023 年已经过半,如今中型豪华 SUV 市场不仅有理想 L7、L8 刺向宝马 X3、奔驰 GLC 和奥迪 Q5L,BBA 的基本盘(B 级轿车)更有来自蔚来的追击。
但这样的厮杀,极氪却成了最大赢家。
今年上半年,极氪累计交付 42633 辆新车,并凭借 30 万+的交付价格,极氪在今年 5 月成为了中国豪华纯电品牌冠军。
极氪现阶段已经推出了三款不同的电动车产品:极氪 001、极氪 009 和刚刚开启交付的极氪 X。
001 、009 不仅在各自细分领域拿下销冠的成绩,并且帮助极氪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突破了销量十万的整数关,成为电动车新品牌中突破十万用时最短的企业。
01、极氪制胜的法宝:18 亿元买下完整的「造车体系」
2021 年前后,传统车企纷纷孵化新品牌、新项目,尝试用全新的组织体系进入电动汽车赛道。
吉利内部曾传闻,李书福一直想做一个高端定位的纯电品牌,在几何终端市场的表现始终不及预期后,曾接触过李斌,意图入股蔚来,但没有出手。
后来,吉利推出了一个全新的纯电高端品牌——极氪,这相当于吉利体系内的「蔚来」。
在吉利集团的体系中,极氪的地位可见一斑,其与吉利汽车、沃尔沃平行,甚至拥有完整的「造车体系」。
2013 年,吉利与沃尔沃共同组建中欧汽车技术中心(CEVT),CMA、PMA 架构陆续诞生,且在知识产权上完全属于吉利,也为吉利向上发展打下基础。
作为吉利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一,CEVT 曾为吉利 130 万辆汽车产销提供了完整系统的技术体系。
2021 年 7 月,极氪以 10.578亿克朗(约 7.99 亿元)收购了位于瑞典哥德堡 CEVT 100%股权,更名为极氪欧洲创新中心。
收购之后,极氪欧洲创新中心负责极氪未来战略产品,以及研发平台提供共享架构、底盘、动力总成到传动系统,直至上车体以及车型外观设计的技术。
截至 2022 年,极氪欧洲创新中心共拥有超过2000 名技术人才,每年运营费用为 3-4 亿元。
作为参考,小米汽车目前的研发团队是 2300 人,这个数字已经是目前理想汽车研发团队近半的人数了,而蔚来汽车包括自动驾驶、芯片、电池和手机研发团队的总人数是 2200 人(截至 2022 年 11 月)。
解决全球研发中心,极氪的下一步是解决整车制造,以及纯电动车的核心三大件。
一方面,极氪对浩瀚能源30% 的股权收购,这不仅能够拥有 SEA 浩瀚架构独立的生产线,并且也能让极氪对 SEA 浩瀚架构进行二次开发权,浩瀚-M 架构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一。
另一方面,极氪持有宁波威睿51%的股权,持有时代吉利49%的股权,相当于吉利控股旗下关于动力电池和充电服务最优质的资产,都给到了极氪。
数据显示,自 2021 年 9 月极氪第一批自建充电站在杭州落成以来,极氪以 1 天 1 站的速度,不到 2 年突破 120+城 700 站,建站数量跻身中国纯电品牌前三名。
2022 年年初,极氪在上海组建了智能研发中心,以打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电子电气架构这些领域的底层能力。
李斌曾认为,造车事业「没有 400 亿干不了」,小鹏也在成立的前 6 年里投入了 500 亿元,而极氪却花了不到17 亿元,就拥有总价值数百亿元的研发中心、浩瀚架构和电池中心。
从结果上来看,借助优秀的底盘表现以及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科技配置,首款车型极氪 001 在 2022 年年底一度创下了交付过万的纪录。
极氪靠一己之力,进入了智能电动汽车的主流阵营。
但这还不能完全体现出极氪在技术上的优势。
安聪慧曾透露,在 2010 年,吉利曾斥10 亿元开发了一台 MPV,但被他亲自砍掉。
原因是,以当时的技术、平台等限制下,他们无法造出一台性能、安全、操控、舒适、空间等各方面都满足基本需求的 MPV,或者说按照吉利当时对各方面的标准,他们当时无法充分实现。
对于曾经那种在 MPV身上既要、且要、还要的「不切实际」想法,最终在极氪 009 上成为了现实。
作为吉利控股旗下最重要的智能电动汽车板块,从极氪成立之初,吉利就开始为极氪的独立做足了准备。
吉利的主要动作有两个:一个是为极氪开放融资,一个是为极氪装入优质资产(增资、收购)。
在资本市场,今年 2 月,极氪宣布完成 7.5 亿美元 A 轮融资,Mobileye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Amnon Shashua、宁德时代、越秀产业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参投,投后估值达 130 亿美元(约合 888 亿元)。
在补贴政策离场、市场集中度提升的寒冬之下,资本市场对新能源车企的「烧钱换量」策略非常谨慎。
在这个大背景下,各个投资方真金白银参与极氪的投资,实际上也是对极氪模式的认可。
02、订阅模式、体系能力,车企转型模范
比技术路线更值得思考的是,极氪这种脱胎于传统车企的品牌,如何明确战略定位和价值主张?
老牌车企无一不想借助电动智能化的东风实现转型,但高端对于各家公司来说,还是一个过于粗放的概念。
一个品牌,如果没有清晰的定位,很难在产品规划、产品定义、用户运营等方面形成合力,让品牌长青。
极氪真正想要占据的定位是什么?
安聪慧有着自己的思考。
一方面,安聪慧认为,一个品牌的形象「取决于一个企业的文化和价值观」,需要「实打实地做些事情,而不是虚的」。这就要求企业「要保持长久战略,不是短期的」。
这一点从极氪两项重磅权益可以看出——去年 0 元升级 8155 芯片,以及升级电池质保政策。
给所有新老用户免费换装高通 8155 芯片,是极氪完成电动化、开启智能化的节点;将质保合同的和电池相关的三项免责条款删除,是极氪给所有用户兜底的保证。
两项权益虽然更多属于「知错能改」的范畴,但毕竟是开了行业的先河,本质上也是一种改善用户体验,保障用户权益的做法。
另一方面,安聪慧表示,「品牌需要积累,需要沉淀,需要用户、同行等共同认知」,只有用户真正感知和认同了,才是这个品牌的最终形象。
这点或许在极氪订阅、出海业务上解释得通。
极氪推出「订阅模式」,一是针对尝鲜用户,能快速建立与极氪的联系,相比 20 分钟的门店试驾,2-3 天的深度体验极氪,能够带来转化率的提升。
其次是对市场口碑的持续积累。
吉利此前部分新车也会投放在曹操出行平台,通过 B 端市场形成口碑传播效应,两者虽然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本质上其实都是快速渗透用户群体的打法。
至于开拓国际市场,目前极氪 001、极氪 X 已经在欧洲开启预售:
一方面欧洲是全世界规模最大、附加值最高的成熟市场之一;另一方面也为了能够实现品牌输出、技术输出。
与其他玩家抢销量、抢声量不同,安聪慧对极氪下一步的发展是走向是稳扎稳打。
「6 月份极氪销量肯定过万,但我关心的是,背后产品和技术体系的锻造力是否能支撑市场的需求度」,安聪慧在极氪夏季媒体沟通会上补充表示道。
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用户运营是早期发展阶段的必经之路。
相比传统车企,新品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能够取胜的关键,不是在于靠超前产品和技术「一口吃成胖子」,而是采用精耕细作的运营模式——对用户的需求充分挖掘,并且细致、高效的满足。
随着交付量的增加,极氪也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真实用户,这些用户也开始用真实的声音告诉外界极氪的产品到底如何。
极氪优秀的驾控、配置、三电、舒适性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开始变得广为人知。
如今,「为什么不买极氪」开始成为 30 万价位新能源的普遍声音,在经历销量和口碑的双重逆袭之后,极氪也完成了从冷门品牌到主流新能源车型的转变。
相比销量,极氪在产品和企业层面带给市场的影响则更为深远。
这家新势力正在凭借整个体系能力的跃升和创新,构筑起自己的竞争壁垒,向汽车市场的主流势力蝶变。
在安聪慧眼里,极氪是一个「全能型选手」、「六边形战士」,包括产品矩阵、直营模式、用户运营、补能网络、极氪订阅为代表的生态业务,以及全球化能力,这些构成极氪的体系性领先优势。
如果拆解新造车势力的商业模式会发现,新造车势力是一个严丝合缝的三段式企业格局:用户认知培育+产品研发优势+可持续运营体系。
从这一点来看,极氪正在走向制造业体系力和互联网思维兼具融合的质变点。
03、极氪的后劲,比特斯拉更容易盈利
极氪所处的这个细分市场,是中国品牌的兵家必争之地。
这个市场,被国外品牌盘亘多年。但现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给了中国品牌机会。
无论是蔚来、理想、小米这样的造车新势力,还是比亚迪、上汽、东风、长安这些传统车企,都渴望在这片市场杀出重围。
极氪定下的目标是,到 2025 年达成65 万辆销量,现在每年会基于浩瀚架构推出两款新车——今年除了极氪 X 之外,还有一款轿车(CS1E)。
目前已知这款新车的信息是,定位中型纯电轿车,配备隐藏式激光雷达、全栈自研自动驾驶和 800V 高压平台,对标特斯拉 Model 3。
再往后就是 2024 年的产品规划,其中包括激光雷达版本的极氪 001,以及一对 SUV 兄弟车型。
简单总结一下:
2023 年,极氪形成猎装轿跑、高端 MPV、A 级 SUV、中型轿车的全品类矩阵。
2024 年,极氪迎来 SUV 品类的产品大年。
2025 年,极氪和 Waymo合作的 L4 级无人驾驶车辆 M-Vision 量产。
但这套激进的打法还能奏效吗?
目前不太确定。
在高端智能车市场上,800V 平台、麒麟电池、城区导航辅助驾驶都会陆续上车,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一个足够前沿的配置,能带来「降维打击」的震撼感了。
但可以肯定的是,汽车行业视规模为生命线,向市场、资金、供应链等各个环节卷动马太效应。
在近两年的快速扩张中,极氪已经慢慢膨胀成一个规模不小的组织,研发、销售等支出刚性难下,极氪不得不提前考虑如何实现自我造血。
「极氪比特斯拉可能更容易盈利」,这是安聪慧信心。
两年三款新车、10 万+的交付量,特斯拉达到同等销量规模用了 12 年,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则花了 6-7 年。
极氪首个完整销售年收入 317.87 亿元(2022 年),同一年新势力蔚小理分别为 439 亿元、453亿元和260亿元。
在不考虑国际与美国会计标准区别前提下,极氪营收位列第三,换算成单车收益排名:
极氪平均单车收益 44.18 万元
蔚来平均单车收益 35.84万元
理想平均单车收益34万元
小鹏平均单车收益 22.28万元
极氪用效率、单车均价证明了自己的盈利机会。
在盈利图景之外,体系能力建设更是在激烈市场长远立足的根本。
这个过程中,无论是配置上的质疑,还是产品上的不足,极氪都在努力解决用户的诉求,提升用户的实际体验。
极氪的成长史,也是安聪慧的成长史,如何将平台化形成规模化、做好成本控制,是安聪慧接下来验证其商业模式可靠性的关键。
极氪虽然是新品牌,却背靠着深厚的造车根基。以「00X」作为车型命名方式,既标志着品牌从零开始,也暗示着极氪要做市场和行业归零的重启者。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心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205776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