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降级版”苹果造车来袭,代工模式会是行业正解吗?

“降级版”苹果造车来袭,代工模式会是行业正解吗?

车智驾

在乔布斯去世后的第三年,苹果的“泰坦计划”启动,苹果造车的“画饼”之旅也正式拉开帷幕。之所以敢“画饼”,在于苹果自己和外界都坚信苹果能造车,甚至能革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命,虽然从当下来看,苹果似乎有点过于自信。

苹果造车的逻辑很简单,软件、芯片等高附加值部分由苹果主导,低附加值的整车制造则通过ODM或OEM模式代工,但遗憾的是,两者都未能达到预期。汽车团队11个主要负责人“跑了”7个,Apple Car的代工方兜兜转转似乎又回到了富士康,迟迟未能给出一个样车的苹果,极大地消磨了投资者的信心。

如今新能源汽车行业又涌现出了一批主打ODM和OEM模式代工的造车派,“降级版”的苹果造车,能够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蹚出一条新路吗?

一、代工模式窗口已至

通过代工的模式替有需求的品牌造车,这在汽车领域很常见。比如麦格纳就曾通过ODM模式为宝马奔驰丰田等知名车企造过车,至于OEM模式造车在传统汽车领域更是司空见惯。

不过纵观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代工模式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还稍显稚嫩。一般来说在产业链成熟的行业才会盛行代工模式,早期的新能源汽车领域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各个产业链尚未成熟之前缺乏代工模式的生存土壤。

虽然大部分造车新势力会通过代工的模式造车,比如蔚来的大部分汽车都交由江淮汽车代工。但造车新势力选择与传统车企合作只是为了快速度过发展前期,获得一定体量后大都会选择抛弃代工方自建工厂,新能源汽车领域代工模式仍未成一定的气候。

不过随着新能源行业的持续发展,各企业的无序竞争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企业产能过剩的问题,亟需一个新的窗口释放产能,这给予了新能源汽车代工模式发展的契机。

根据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乘用车产能利用率仅为52.47%,其中36家车企的产能利用率不足20%。4月初,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也曾公开表示,“新能源的整车特别是乘用车将出现一次灾难性的产能过剩”。为此,各大车企纷纷推出了代工平台或宣布进军代工领域。

比如2020年吉利投资了180亿元搭建了SEA浩瀚架构平台,2021年比亚迪的e平台向全行业开放,2022年立讯精密与奇瑞宣布合作做整车ODM,7月初阿尔特进军整车ODM,新能源汽车行业代工模式的行业格局已初具架构。

不过新能源汽车行业虽然已经具备了发展代工模式的必要条件,但要想进一步发展,还需要进一步明确究竟该怎么造、为谁造等一系列问题。

二、安全与成本的悖论,代工模式又何正解?

代工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互补,但质量不可控的弊端使得行业和消费者对其讳莫如深,尤其是在“安全是第一要务”的汽车行业,代工模式天然存在着安全性存疑的致命风险,且这一风险只能缩小而不能彻底解决。

资源互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轻量化发展,而提高安全性则需要加大支出,这两者本就存在一定的悖论。大部分暴雷的代工产品,多数是因为代工方为了压缩成本,忽略了对产品质量的重视度,且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尤为突出。

因为无论是OEM还是ODM模式仍未跳脱出汽车行业重资产、长链条的局限,早期的投资成本仍处于高位。哪怕寻找奇瑞这些产能过剩的企业,也存在着因成本控制而造成安全隐患的风险,比如代工模式最普遍的“套模”现象。

“套膜”是企业将生产、制造、设计等硬件和软件通用化后,以此为基础添加各种“模块”,完成不同客户的需求,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

这极其考验代工方生产线通用化水平的高低,如果生产线通用化水平不高也就意味着代工出的产品会趋向同质化,或者存在一定的缺陷。而检验一家代工企业生产线水平高低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看其自有产品的市场表现。

这也是苹果寻找各领域头部企业作为代工方的原因,头部企业产业链规模大、水平高,能够满足Apple Car生产的大部分需求,甚至有实力专门替苹果某一零部件开辟专门的生产线。但有实力且销量好的头部企业对暂时性的产能过剩并没有太大的困扰,且大都不愿意降低身段,这也导致苹果在权衡后意向富士康的原因之一。

根据小道消息,富士康推出的MIH平台暂时不具备为苹果代工售价1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6万元)的车。换言之,目前大部分想要通过代工解决产能问题的车企,其通用化的水平或许更低。

马斯克在2015年就曾公开表示,“与手机或智能手表相比,汽车非常复杂,你不能去找富士康这样的供应商,然后说,‘给我造辆车’。”

不同于手机,汽车行业通用难度更大,专业性也更强,该如何平衡成本与安全性,将成为代工模式发展的关键。

三、市场需求的挖掘,是行业的永恒旋律

如何生产仍不是代工模式最难克服的问题,在生产之前,代工方们还要明确市场上是否有代工的需求。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探索代工模式的企业,大都遵循着“在目标上降级”的发展轨迹。即将顾客群转向中低端需求的消费者,走“降级版”的苹果造车路线。

苹果造车难产并不意味着代工模式没有前景,事实上苹果造车的难点不在于整车的“拼凑”,而是将自身架起来的苹果,如不能推出超越特斯拉乃至改变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局的Apple Car,似乎也就没有了造车的必要。

而其他企业则没有类似的烦恼,比如立讯精密和奇瑞的合作,甚至可以看作是苹果造车的降级版,切中的是中低端需求的消费者或企业。比如奇瑞就通过e平台拿到了滴滴100万辆(规划)共享定制车的大订单,解决了自身产能过剩的问题。

以此来看,市场上并不缺乏代工的需求。不过类似于滴滴这类的大客户终究是可遇不可求,代工模式最终的目标仍是消费者。但要想让普通消费者买单,首先要解决新能源汽车行业晕轮效应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晕轮效应指的是人们在交往认知中,对方的某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品质会掩盖人们对对方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

智能化就是新能源汽车比较突出的特点,在各大头部车企的推动下,新能源汽车智能化、品牌中高端化成为了行业的主流趋势,而新能源车电动化的优越性则被掩盖。除了五菱宏光NINI外,市面上大部分品牌都在电动车上做加法,通过智能化提高汽车的溢价。

是消费者不需要一个“单纯”的新能源汽车吗?五菱宏光MINI从“老头乐”到“国民神车”消费观念的转变,就足以说明消费者的无奈:可供的选择着实太少。

之所以会造成需求与供给割裂的现象,或许还要归咎于特斯拉这条鲶鱼。

有观点认为“特斯拉快进了新能源汽车数十年的过渡期”的观点,这一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特斯拉确实推动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

不过跳阶式的发展并非没有任何代价,前期投资动辄百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企业们,自发地裹挟着整个行业向高处发展,而中低端的发展路线有悖于品牌们的长期盈利规划。

于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就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头部企业大都在高端上内耗,想尽办法体现出差异化,SUV上耗完又去霍霍皮卡、自动驾驶过后又是智能座舱。

这些尝试都有一定的市场需求且也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必须攻克的领域,同时车企也明白,当下的探索并不符合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但车企必须一往无前,因为做低端车走量虽好但不赚钱,这并不是一个企业能够解决的,而是整个行业的问题。

代工模式要想切入中低端市场,首先要确保自身模式是否真的经济,其次也需要教育市场,让消费者买单,因为晕轮效应同样适用于消费者。

见识过自动泊车、自动巡航的消费者们,曾经沧海难为水,真的还会看上没有任何智能化的电动车吗?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五菱宏光MINI的畅销甚至可以说是行业畸形生态下的一个意外,在市场主流推动中高端新能源汽车的背景下,需求被压制的大众消费者选择了价格极低的五菱宏光MINI。但当可供消费者选择的车型多了以后,心理期望被调高的消费者,或许还将处于持续观望的态度。

哪怕寻求代工模式的企业们打开了市场,一旦头部企业开始“抢食”,对于代工模式的企业来说将是一场降维打击。

寻求代工模式的企业,归根结底是为了通过创造需求在新能源领域占得一席之地。然而当下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主导权在以特斯拉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手中,后继者任何的探索,都绕不来造车新势力已经打造出的坚固壁垒。

除非能够推出改变新能源汽车格局、创造新需求的新能源汽车,否则任何在现有市场的探索,或许都将是伪命题。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智驾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84691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18
  • 分享到:

相关话题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