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在第四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2)上,同济大学教授马钧围绕智能座舱创新发展发表了精彩演讲。
马钧表示,现在智能座舱层面行业不管是硬件、软件还是解决方案都十分“卷”,但结果往往是工程师花很多心思做的东西用户层面没有感觉。因此马钧提出智能座舱需要按代际(指两代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划分,从用户体验角度来思考。
同时,马钧总结了智能座舱的四新:
一、新用户。智能座舱能在中国快速领先发展源于中国有一帮厉害的年轻新用户。只有共创才能让中国的产品朝前走,所以第一个新就是新用户,用户接受度高,敢于试新。
二、新技术。AI、VR、全息投影等技术层出不穷,我们有很多新赛道及新玩家。
三、新市场。智能座舱将来甚至比自动驾驶发展还要快,而且会百花齐放。
四、新产品。智能座舱的数字底座到底由零部件、系统供应商还是芯片公司来主导还没有定论。未来行业期待通过这样的合作和讨论,让每位汽车产业链伙伴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是大家的目标。
在谈到目前遇到的问题时,马钧提到,目前中国汽车座舱水平已经超越国外许多汽车品牌,但产品到底怎么开发、用户怎么共创,包括交互设计里面的审美和价值取向等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原因在于很多东西是感性的,无法直接量化。而马钧认为这恰恰就是最有意思、最有挑战的地方。
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有删减:
我们做的代际划分是把智能座舱按照不同的功能和规模划分,功能基本清楚,从模式既定到功能丰富,分析数据,空间形态突破和汽车最后融合城市;第二,每个车机或者每个模块给大家和产业界提供一个尽量定量的评价体系。
谈到体验,从用户角度讲无非是三个层面:本能层、行为层和反思层。本能层用户会考虑是否安全、是不是满足需求,行为层更多的是效果感觉好不好,会不会吸引用户去做,但真正最好的体验,一定是想用,也就是反思层,形成形象和体验。
我们围绕整个体验价值的金字塔,组成四个工作组,从底层的本能层,首先是安全,看好不好,能不能用,有基础的支持组,分析硬件、软件、系统。第二是好用,交互的模态,把交互体验做到好用的层面。想用的层面是感官体验,研究审美如何量化。生态体验也是我们的划分范围,我们先以交互和生态来跟大家讲两个案例,让大家理解我们是如何进行工作的。
先讲交互,交互现在碰到最大的问题是“卷”。模态多,层出不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语音交互,交互任务边界拓展,数量不断增加,驾驶次任务占比大,需要考虑驾驶分心,场景库越来越多,这是现在交互面临最大的挑战。
基于此,我们提出一个评价体系。交互的评价体系一定是理性加感性的,在理性方面,我们把人机工学、人机工程、车辆工程放里面。感性方面,纳入了人文学、设计学、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学,现在越来越重要。什么是好的车,很多指标还是需要量化,我们也在不停的迭代当中。第三,一个好的体系一定是可生长,而且是稳定的系统。第四,我们最后采用三维的正交体系,体系一定是正交才会有不同维度且彼此独立,才能真正产生以用户为中心的评价指标。所以最后出来的是交互任务、交互模态和评价指标的正交体系。
评价可以在原型车阶段也可以在量产阶段,无论是样车、量产车,都需要通过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这里给大家看两个案例,大家都说触摸屏越来越扁平化,越来越时尚,到底好还是不好,中、欧、美之间的设计是有异议的。有的需要视觉确认,有的是振动反馈,触摸可能无效且相对容易误触。语音交互现在很多整车厂和零部件企业大力推广,尽管没有视觉分心,但实验中认知分心比较高,尤其在复杂道路情况下开车分心情况很严重。如果听不懂讲话,会更有影响,目前语音还不可完全取代按键。
接下来跟大家介绍生态。生态将会是智能座舱的终点站,但现在面临三个大的挑战:
一、技术,基础技术框架如何应对目前的生态需求;
二、产品,什么场景、什么时间出什么样的产品;
三、设计,什么样的场景功能用户喜欢。
总结出两个问题,我们要干啥和该怎么干。
创新最开始是线性的1.0时代,2.0是系统范式,最后是社会创新。什么是社会创新?可持续发展、自我迭代、自我进步叫生态。基于社会经济学理论,智能座舱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线性,一个是系统,最后一个是社会走向,也就是从单体创新到协同创新再到自发式创新。基于创新链模型推导,最后产生模型依据。
根据下面的图,一个是座舱1.0,一个是用户1.0,第三个是城市3.0,分成5个级别,座舱阶段分成G1和G2,车机生态是基本。第二是舱域生态,车机系统提供舱内电子电气设备和智能驾驶功能,包括舱内各个域要全面打通。第三个平台生态,要接云端,有丰富的在线资源,到平台三的时候百花齐放,千万的功能在座舱里。但实际上太多也不好,不能堆砌,所以到了单人生态,越来越专属的内容才更好。到了第五个生态,真正的城市生态,智慧道路、智慧城市、智慧云端协同整合,这是三大创新的五个层面。
这里也给大家举个地下车库扫码支付的例子。这是用户经常要干的事儿,也经常容易手忙脚乱。
如果是G2舱域生态,只停车,手机识别二维码,扫码支付。但到G3,不用停车,车辆自动感知环境,扫码支付。到G4不用停车,车辆自动感知二维码,云端支付,不要看是很小的微创新,但会大大改进停车的焦虑。
我们带给用户的一定是极致的体验。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智车星球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8384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