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3 日,小米发布 Q3 业绩公告,公告显示「智能电动车业务推进顺利,团队成员已超过 500 人」。
而在此之前,小米曾在 9 月 1 日对外表示造车团队达到近 300 人。
短短 2 个多月时间,小米汽车团队又猛增了 200 人。
伴随着人员上的快速扩张,关于小米汽车工厂和供应链的更多信息也逐步对外释放:
· 11 月 27 日,小米与北京亦庄签订合作,将在北京经开区建设小米汽车总部基地、销售总部和研发总部,并将建设年产量 30 万辆的整车工厂,其中一期、二期产能分别为 15 万辆。
· 小米已分别设立了小米汽车与小米汽车科技两家实体,注册资金加起来达到 110 亿元。
· 10 月中旬,在小米产投Demo Day 上,小米投资的 100 多家产业链公司集体亮相,其中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企业在 40 家以上。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将在 2024 年实现量产。
在那之前,小米正将其在手机与消费电子领域的生态链打法,快速复制到了汽车领域,并希望将研发与供应链端的优势最终转化为产品优势。
1、投资 50 多家汽车科技公司,小米造车团队与供应链初现雏形
仅仅在 10 月中旬的小米产投 Demo Day 上,小米通过小米产业投资基金(简称「小米产投」)投资的 102 家企业中,就有 40 多家企业与汽车相关。
除小米产业基金外,小米还通过小米集团和顺为资本,对上下游企业进行布局,其中与汽车相关的大约有 10 家左右。
这些企业主要涉及动力电池、传感器、芯片、汽车电子零部件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并且不少被投公司都是细分领域中的头部企业。
此外,小米汽车在内部团队建设方面,进展迅速。
9 月 1日,小米汽车公司成立时,小米已公布了参与造车业务的 17 位成员,其中多为集团层面的管理层与小米手机早期员工。
随后,小米又通过收购 DeepMotion,吸纳自动驾驶人才,并开启这一领域的大规模招聘。
目前已知信息是:
· 小米任命原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为小米汽车副总裁,负责产品、供应链及市场相关工作,向雷军汇报;
· 小米的早期员工、原 MIUI 生活黄页业务负责人刘方,是当前小米汽车的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
· 同样是小米早期员工之一、互联网三部总经理于锴是小米汽车智能座舱负责人。
随着核心团队逐步到位,汽车供应链生态越发夯实,小米造车正趋于万事俱备。透过小米的投资布局,我们也可以一窥小米造车的路径。
2、小米造车基础:投资 5 家电池公司,全面布局三电系统
小米宣布造车后,汽车之心与数位业内人士进行交流,大部分人士给予的反馈认为,小米造车在供应链领域的优势明显,其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够很好地降低整车成本,提供具备竞争力的车型。
随着新四化浪潮的推进,汽车的核心技术已由传统内燃机、底盘等,转变为三电系统、自动驾驶以及智能座舱等新的软硬件。
其中,三电系统也是新能源汽车的基础,包含电池、电控、电驱动。
仅在动力电池领域,小米就已经投资了 5 家公司,分别是:中航锂电、蜂巢能源、珠海冠宇、赣锋锂电以及卫蓝新能源,其中前 3家为业内知名的电池供应商,赣锋锂电与卫蓝新能源则聚焦于下一代固态电池技术。
根据今年 9 月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动力电池月度数据:国内共计 39 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小米投资的中航锂电与蜂巢能源装车量分列第三和第六,分别为5.64GWh和 1.7GWh,占总装车量比分别为 6.1% 和 1.8%。
赣锋锂电是赣锋锂业的控股子公司,赣锋锂电主要聚焦研发固态电池,目前已经拿到东风 E70 车型固态电池量产定点项目。
在 A 股上市的珠海冠宇主营消费类电池,但下一代电池项目的主要研发方向,也包含固态电池和锂硫电池。
按计划,珠海冠宇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布局,将从现阶段的汽车启停电池、电动摩托电池等业务,逐步延伸至纯电动汽车电池及储能电池。
至于新晋厂商卫蓝新能源,则是蔚来汽车的半固态电池供应商。
据 36 氪报道,卫蓝新能源近日获得了来自小米集团等机构的投资,估值 50 亿人民币。卫蓝新能源专注于混合固液电解质锂离子电池和全固态锂电池的研发、生产,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固态电池技术的唯一产业化平台。
在电控领域,小米投资了奥易克斯,后者的主营业务是新能源汽车电控产品和汽车传统动力电控产品,是国内唯二具备国六技术能力的企业。
新能源汽车产品方面,目前其已和五菱汽车、江淮汽车、奇瑞汽车等正在进行十余个增程式、插混和油混的前期预研项目,争取 2022 年具备批量生产条件。
在线控制系统上,小米在今年 7 月份通过顺为投资了海之博,海之博成立于 2019 年 5 月,目前海之博的核心产品包括电子真空泵、智能助力器和线控传感器等,其产品已经进入包括东风、江淮等主机厂的供应链体系,实现批量交付。
在汽车底盘上,小米今年 8 月投资了孔辉汽车,其是国内首家乘用车电控空气悬架系统供应商,也是岚图 Free 的空气悬架供应商。
其主要业务,除了汽车底盘系统外,还涉及到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研制及销售等。
除了电池本身外,小米对电池的上下游产业链也进行了投资。
其中,上游主要涉及到的公司更多的还是集中在消费类电池上,但电池技术都是相通的。这对于之后的汽车动力电池供应,依然也会有促进作用。
1)瞻芯电子,是一家聚焦于碳化硅(SiC)半导体领域的高科技芯片公司,主营业务提供以 SiC(碳化硅)功率器件、SiC 驱动芯片、SiC 模块为核心的功率转换解决方案,适用于风能逆变、光伏逆变、工业电源、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充电桩等领域。值得一提的是,宁德时代也是瞻芯电子的投资方之一。
2)上海伏达半导体,是一家专注于无线电源管理芯片开发的高科技半导体企业,在国内无线充电市场上,其在消费类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近年来也进军车载市场。今年 8 月份,其推出了首款车载高功率无线充解决方案——NVTREF8040Q,该方案中还搭载了伏达新一代车载无线充芯片 NU8040Q。此次发布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车载无线充电行业的垄断地位。
3)南芯半导体,专注于锂电池相关的充电管理、charge pump/DCDC/ACDC 功率转换、有线/无线快速充电协议、锂电保护等电源管理领域,是国内最早提供升降压充电管理芯片的团队。
4)必易微,今年 10 月已经成功在科创板上市,其主营业务为电源管理芯片的设计和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 LED 照明、通用电源和家电及 IoT 等领域,目前在产的电源管理芯片规格型号共超过600 个,已成为主要的全方案电源管理芯片供应商。
在电池的下游产业链中,小米还投资了新能源车车载电源企业富特科技,其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车载电源产品(OBC、DCDC 和 CDU)主要供应商,目前国内市场占有率近 20%,主要客户包括雷诺日产联盟(国内指定供应商)、LG(通用)、ICS(大众)、长城、广汽、蔚来、小鹏等国内外知名主机厂。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还投资了一家开发电容器的企业微容科技,其是一家多层陶瓷片式电容器(MLCC)制造企业,覆盖更多高端市场,主要是微尺寸、高频、高电容和汽车系列。
除了以上外,小米在汽车电子领域的投资,还包括:
1)埃泰克汽车电子,主要从事设计、开发、制造、和销售各类汽车电子产品,同时也是是国内最大的国产汽车中控模块供应商。
2)泽景汽车电子,主要从事风挡式 HUD 及汽车智能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在全球首创了基于 DLP 技术的双画面 AR-HUD 量产解决方案,目前已经获得来自蔚来、奇瑞、吉利、北汽、一汽、比亚迪、长安等多个国内主流车企车型的定点项目。此外,该公司还在合资整车厂量产订单方面率先实现零突破,成为本土 HUD 企业中首家。
3)奕东电子科技,公司主要从事 FPC、连接器零组件、LED 背光模组等精密电子零组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消费类电子、通讯通信、新能源、汽车电子、工业及医疗等领域。目前其也正在申请科创板上市。
4)智绿环保科技,是新能源汽车电连接器、线束总成及配电供应商,同时也是电动汽车零部件 100 强供应商,主要专注于电动汽车领域大功率电子器件、高压电气部件的技术研发、生产及提供整车系统的解决方案。
3、造智能车:布局大算力芯片与自动驾驶软件,同时押注 4 家激光雷达公司
小米要造的智能电动车,电动是基础,智能化技术才是核心与卖点。因此,当下小米也已经在芯片、软件以及传感器等多个领域展开广泛布局。
芯片方面,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的芯片半导体,如 IGBT、MCU 等,另一种则是面向自动驾驶领域更高阶的大算力芯片。
在自动驾驶大算力芯片上,小米投资了黑芝麻智能科技。
后者在今年 11 月完成数亿美元的战略轮及 C 轮两轮融资后,估值近 20 亿美元。其推出的华山系列芯片,能够支持 L2 到 L4 级别的自动驾驶场景,算力最高可达 196 TOPS。
车规域控制器领域,小米投资了一家名为旗芯微半导体的企业,其主营业务是提供面向汽车不同应用场景的高性能、高可靠性的片上系统,开发智能汽车高端控制器芯片。
该公司称为「拥有国内唯一完整开发过车规级控制器的原生研发团队」。
在更广泛的芯片半导体领域中,小米投资的企业包含行业头部公司比亚迪半导体、云途半导体、华羿微电子等。
1)比亚迪半导体为比亚迪控股的子公司,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车规级 IGBT 厂商。2020 年比亚迪半导体获两轮融资后,估值达 102 亿元。
2)云途半导体成立于 2020 年,今年年初推出了首款车规级 32 位 MCU 芯片 YTM32B1L 系列产品,主要应用于传感器控制、胎压监测、座椅、电动尾门、车窗以及车灯控制等应用。YTM32B1L 芯片将在今年 11 月底前量产,届时会有小批量的出货。
3)华羿微电子是专业从事半导体功率器件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有 MOSFET、IGBT 两大系列 200 多个品种,年生产能力 15 亿块,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车、工业控制、汽车电子、家用电器、消费电子等领域,特别是在国产电动车控制器领域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原本围绕手机等消费电子投资的许多物联网芯片企业,在后续布局中,也涉及到汽车领域。
比如小米投资的晶晨半导体,在科创板市值近400 亿,这家公司主要设计智能多媒体处理器芯片,但之后其也将积极布局智能影像、无线连接、汽车电子等新市场。
威兆科技则专注于大功率 MOSFET 器件研发设计,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通讯、电动车、工业控制等领域。
威兆半导体被国家认证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赢得了超过 10 家全球 500 强终端品牌及数百家核心 ODM/OEM 厂商的认证供应商资格。
泰睿思微电子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芯片、电子元器件封装测试,公司进口国际先进的封装测试设备,采用先进的铜线工艺,其中 SOP8 宽排高密度框架设计的使用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自动驾驶核心的传感器领域,小米投资了 4 家激光雷达公司,包括禾赛科技、Innovusion(图达通)、北醒光子以及速腾聚创。
此前公开的信息是,小米通过小米集团与小米产投投资了禾赛科技,雷军关联的顺为资本则投资了 Innovusion 与北醒光子,而速腾聚创也出现在了 10 月中旬的小米产投 Demo Day 上,这意味着小米也在近期对其进行了投资。
1)禾赛科技,目前在 Robotaxi 领域具有极高的市占率,其机械式激光雷达 Pandar 系列几乎是北美 Robotaxi 研发的标配。与此同时,禾赛也推出长距混合固态激光雷达 AT128。目前禾赛已经获得理想、集度、高合等车企的量产定点项目。
2)速腾聚创,也是国内最早的激光雷达公司之一。2021 年,速腾聚创的 MEMS 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成为自动驾驶量产车上的宠儿,仅仅在广州车展上,包括小鹏、广汽、威马、智己在内都展示了与速腾合作的量产车。
3)Innovusion 图达通,目前是蔚来即将量产的首款智能纯电轿车 ET7 上的激光雷达供应商。
4)北醒光子,是拥有独立技术路线的非机械固态面阵激光雷达企业。不过目前北醒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与机器人领域。
在芯片与传感器基础上,小米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上,更是广泛撒网。其已投资了包括纵目科技、几何伙伴、智行者与 Momenta 等在内的多家公司。
其中,纵目科技与几何伙伴的研发领域都涉及到 4D 毫米波雷达。纵目科技同时也是国内自动泊车解决方案的头部企业,其量产客户包括长安汽车、东风岚图、一汽红旗等等。
几何伙伴则主要提供面向自动驾驶 L2-L4 阶段基于机器感知和深度学习的软硬件集成系统和总体解决方案,通过创新性地4D 毫米波成像雷达+可见光视觉+红外成像形成全天候全时段像素级融合的感知系统,现已成为毫米波成像雷达领域全球的领跑者之一。
智行者是国内最早成立的无人驾驶创业公司之一,致力于成为无人驾驶大脑提供商和行业赋能者,产品线覆盖清洁环卫、物流配送及出行领域,并研制出硬件 AVCU 和软件系统 AVOS,可为新行业应用无人驾驶技术提供产品化解决方案,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产品线。
最新的消息显示,智行者估值超过 100 亿元。
小米通过顺为资本投资的 Momenta,则是今年国内最受欢迎的自动驾驶软件公司之一,仅在今年内其获得了包括上汽、通用汽车、博世等在内 10 亿美元的融资。
其自动驾驶软件方案的量产客户包括上汽智己、长城沙龙、路特斯、比亚迪等。
更为重要的是,小米已收购了一家自动驾驶企业——DeepMotion,其主要提供以高精地图为核心的感知、定位、决策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DeepMotion 的 CEO 蔡锐、CTO 李志伟、首席科学家杨奎元和研发总监张驰,均出身微软亚洲研究院,曾负责主攻深度学习与立体视觉方面的研究。
CEO 蔡锐和 CTO 李志伟为主管研究员,发表过 50 篇以上的国际论文,拥有 20 项以上的国际专利,为 Hololens 和 Bing 提供过与图片搜索、图像理解相关的核心算法。
在智能座舱领域中,小米投资了博泰车联网,博泰车联网是业内少有的第三方车联网公司,其量产客户包括东风岚图、一汽红旗、上通五菱、东风、吉利等。
当然,小米本身是一家手机厂商,同时也一直专注于物联网领域的研发和投入,在过往的投资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主要业务是集中在物联网、手机、消费电子等领域,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整个物联网领域的发展,汽车将成为物联网的一个超级终端,那么小米在这一领域的投资布局,未来或许也将成为其在汽车领域的助力。
4、小米自身的硬实力:超 500 人造车团队,自建工厂,小米之家未来将卖车
小米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投资,体现了小米对于供应链强大的掌控能力。但小米造车是否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小米自身是否具备硬实力。
据小米的 Q3 财报披露,小米汽车团队已超 500 人。
在此前公布的 17 位参与小米汽车发起的成员中,包括董事长雷军、总裁王翔、天星数科(小米金融)董事长洪锋、中国区总裁卢伟冰、组织部部长刘德、参谋长张峰、CFO 林世伟、副总裁何勇、高级顾问祁燕,还包括原大家电总经理李肖爽、原参谋部副参谋长于锴,以及现在的技术委员会主席叶航军等。
此前曾有媒体报道,小米设立了汽车筹备组:
原大家电总经理李肖爽主要负责整车、供应链以及工厂相关的筹备工作;原参谋部副参谋长于锴负责座舱业务筹备;自动驾驶业务则归属在小米技术委员会,由技术委员会主席叶航军负责筹备。
不过,随着信息的逐渐披露,小米自动驾驶产品技术负责人也正式确定,这一人选并非来自 DeepMotion,也不是早前传闻的小米技术委员会主席叶航君,而是曾经 MIUI 生活黄页业务负责人刘方,他曾在谷歌中国搜索业务部门工作,属于小米的早期员工之一。
在智能座舱方面,小米早期员工之一、互联网三部总经理于锴在今年小米宣布造车之后转岗,成为小米智能座舱负责人,今年 5 月初,其还陪同雷军前往广汽埃安进行调研。
其次,在软件层面上,小米的核心技术优势在于智能语音助手小爱同学,以及已经逐渐成型的物联网生态体系。
截止 2020 年 11 月,小爱同学激活的设备数已经达到 2.28 亿,月活已经达到 7840 万,累计唤醒 617 亿次。
除了手机之外,小米还打造了平板、笔记本、智能电视机、智能音响、空调、扫地机器人等等诸多智能化设备。
面向未来,智能汽车也将成为物联网生态的超级终端,这对于小米来说,是必须要具备的一环。
当然,对于小米来说,最重要的,还是米粉。小米手机发展至今十余年,累计了数亿的用户。
与此同时,遍布全国的小米之家线下体验店,也为之后小米汽车的销售提供了深入各个城市的庞大渠道。
日前,小米集团合伙人,中国区、国际部总裁卢伟冰通过微博表示,小米之家未来就要承担小米汽车销售和服务的责任,并且做好小米生态链基于用户场景的联动体验,所以肯定要开大店,才能把汽车放下。
小米内部的新目标是在 2-3 年内开设 3 万家门店,对中国县乡市场形成全面覆盖。
从汽车核心技术三电系统,到智能车基础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再到小米自身团队人才、软件能力,以及未来核心的销售渠道,小米整个汽车产业链基本构建完成,再加上小米原有生态链企业的加持,以及米粉的支持,小米造车的能量非常强大。
但小米的新车如何,还要等到 2024 年才会揭开神秘面纱。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心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62925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