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这次虽然只有“支持新能源汽车加快发展”11个字,但政策信号的重点落脚在“加快”上。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今年6月份,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24.8万辆和25.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5%、139%,继续刷新当月历史纪录;1~6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5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均增长200%。
从政策层面看,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央与地方密集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宏观层面,先后发布《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产业发展方向,坚定行业发展信心;稳供给方面,明确2021~2023年积分比例要求,稳定未来三年市场供给;促消费方面,在延长补贴和车辆购置税免征年限、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和公共领域电动化等方面持续发力,挖掘消费潜力。
新能源汽车换电站上风口,建设成本过高成行业短板。
与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势头相比,我国充换电基础设施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仍不能完全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需求。其发展仍受到政策不健全、支持力度不够;实际建设中成本过高、场地制约因素多、难以大面积快速布排;互联互通水平依然较低,没有统一标准,无法做到兼容,无法适应未来智能有序充电体系等多方面因素制约。
其实,对于新能源汽车来说,换电从来就不是一个新鲜名词。早在2007年,Better Place就曾与雷诺合作进行换电推广,后因入不敷出而宣告破产;2011年,国家电网主推换电却未得到整车企业支持,换电模式从此一度淡出大众视野。
而今,在“碳中和”目标下,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普及已是确定性事件,换电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路资本加速布局,久违的模式大有“强势回归”的意味。
换电模式高效便利,能够降低购车门槛,但动辄几百万的单站投资却让多数参与者望而却步。相比于充电桩可大可小的灵活布局,换电站赖以生存的设备、电池等固定资产,在换电规模效应尚未发挥之前,可能会形成一种“反噬”效应,不断拷问企业的投入产出比。
在行业人士看来,换电模式只能在出租车、网约车以及工程建设车辆等细分领域跑通,在私家车领域换电几乎没有发展的可能性。相比于营运车辆,私家车对出行频次和充电效率的要求不高,换电的经济性更是饱受质疑。设计换电车型、准备更多电池会增加成本;与此同时,建设换电站所需要的土地资源也是不可忽视的负担,尤其在大城市,这些增加的成本最终仍然要由消费者来承担。
换电模式能否走通,取决于市场规模能否有效支撑。
途柚汽车研究院院长李斯宁表示,电池标准统一在技术层面难度不大,但由于涉及到多方利益,难免遇到阻力。车企习惯于在产业链中的主导地位,不愿放弃对电池体系的掌控,对外开放技术数据较为谨慎;在电池无法全面共享的背景下,换电运营商需储备和管理多样的电池包或仅服务有限的车型,无疑会降低换电站的运营效率。
在今年6月份,途柚新能源推出创新换电解决方案。通过该项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途柚汽车与二轮车、三轮车电池兼容共享,并且采用积木换电方式,可以根据场景的不同,改变续航,节约能源的同时,也降低消费者的成本,打通了换电设施面临的诸多困难。
截止至目前,途柚已在20多座城市陆续展开换电柜网络布局,预计在2022年底,将在全国100个城市建立10000个换电站。同时,配合采用该专利技术,使用换电电池的途柚新能源随变车“浪”也将于2021年底正式量产。
抽拉式积木换电、轻便小投入的换电柜、兼容二轮车、三轮车、汽车的电池、可变续航,这些全新的模式,或将给汽车行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电动新能源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5339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