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以来我一直在以三条主线判断国内汽车市场的走势,这里不妨再重复一下:
1、 头部新势力引领的汽车产品内涵和外延的变化,代表行业变革的发展趋势;
2、 合资车企不再具有三年前对消费标准的引领能力,恰恰相反,他们在过去两年推出的所有电动车几乎都会失败,其中败得最惨的恐怕非大众ID系列莫属。他们对趋势引领能力的消失导致的是溢价能力的崩溃。
3、 头部自主品牌,接下来将有1-3家很快触及200万辆,这将极大提振市场对他们的信任。
在上述三条主线背后,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五年以后中国汽车市场的整体格局,比如今天手中掌握市场份额与能力失衡越大的品牌,接下来的压力也会越大。但这种判断依然不够完整,事实上导致过去20年中国汽车市场走出远超大家想象的发展历程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综合国力在同一代人身上的快速变化。既然如此,下一个周期中国国家力量的变化同样会对汽车市场的演化产生深远影响。
此外,我一直认为在智能车的发展初期,由于各国移动互联网生态、文化、法规以及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属地化的产品往往更有竞争力。这不仅仅是一轮市场和政治的逆全球化进程,也是商业模式和产品定义的逆全球化进程。此后,在各自生态系统中进化出来的强者才更有能力占领范围更为广阔的市场。
那么中国综合国力和宏观经济将会如何影响汽车市场的演化呢?
首先我们要充分理解导致过去40年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关键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人口(人口既是生产要素,也是消费市场的核心要素,但在不同阶段人口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资本、技术、基础设施、政策以及自然资源等方面。
在中国经济的起步期,也就是奠定经济增长基础的阶段,我们是以高生产型的人口红利叠加低资本,低技术,低基础设施,通过高资源消耗获得经济起步的初始动力。到了发展期,我们开始通过以生产型人口红利结合技术进步(包括教育和人口的生产技能培训,管理进步等)推动低端行业逐渐形成规模,建立比较优势。这个过程也为初步资本积累和基础设施升级创造了条件。前两个进程基本在20世纪与21世纪交接的过程中完成。中国的私家车市场也在差不多这个时点开始启动。
此后是中国经济的起飞期,这个阶段资本积累逐渐丰富,基础设施持续升级,再叠加技术进一步提升以后,生产效率,各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逐步得到改善。中国经济进入有规模也有高增长的黄金阶段。但这个阶段依然是高资源消耗,同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部消费市场(出口)拉动,也就是人口红利依然体现在生产资源那一面。在这个阶段由于国民财富快速积累,基础设施(尤其是高速公路网络)快速完善,中国的汽车市场得以快速启动。但这个阶段的汽车市场主要集中在解决有无问题的阶段,也就是我此前一直说的市场的起步期和扩张期。
在高增长阶段持续一段时间以后,中国经济进入稳步增长期:技术和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资本积累更加丰富,人口红利逐步由生产型红利向消费型红利转化。资源利用率开始成为关键变量,因为经济总量已经非常庞大,对资源的粗放型利用已经难以持续。也是在这个时候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也已经逐步达到极限,人口红利也逐步由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化。人口属性的变化以及居民财富的快速积累也是导致过去几年汽车市场持续消费升级的主要原因。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国综合国力的上升,我们开始形成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国潮、自主品牌崛起都与此相关。
此外,由于过去40年我们已经形成了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门类、资本积累以及基础设施的全面领先。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效应开始显现出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匹敌的优势,这也给造车新势力创造了最佳创业环境。当然这个过程也与我们对资源利用方式转换的迫切要求是基本匹配的。
最后,进入下一阶段,中国经济与综合国力进一步的演化方向在哪呢?由于我国拥有人口/疆域和自然资源的初始禀赋拥有综合优势,加之连贯的政策和资本向基础设施转化,中国必然是超级大国。经济强国会进一步要求内循环作用加大,要求人口红利持续由生产型红利向消费型红利转化。这会进一步催生消费升级/文化多元化和文化自信。这个阶段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全要素,全门类的完整体系。人口规模决定中国的发展潜力比美国更大,至少在经济层面的超越已经近在咫尺。这些也必然将会进一步影响中国汽车市场的演化逻辑。
1、 中国会在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的同时,形成更为强大的文化自信,以及更加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用车方式。这会要求汽车企业围绕这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用车方式进行演化。这必然会进一步助推国内头部新造车公司、头部自主品牌以及正在进入汽车行业的头部公司的快速成长,并且形成更加鲜明以及适合中国国情的产品和品牌。
2、 在市场结构的切换演化过程中,必然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需求结构。但大方向上中国用户正在告别传统车,甚至告别传统汽车品牌。在这个趋势演化进程中,各种示范作用和不同群体之间的信息链接逻辑是最需要我们着重观察的。
3、 市场的终局必然由下一阶段的经济增长模式、消费文化以及资源的使用方式决定。技术的演化方向也必然需要服务这些逻辑。
最后,第二轮新造车运动已经启动,由于这一轮入局的已经是顶级IT和互联网巨头,很多是以独立出资的形式加入,并且创始人亲自带队。他们会不会对第一轮成长起来的新势力车企起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效果?下一篇文章我再继续分享。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SoCar张晓亮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46786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