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宣布将制定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除上海外,北京、天津、山西、山东、海南、重庆等地也分别明确了碳排放达峰的目标。
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后,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也成为了汽车圈内热议的重点话题之一。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明确表示,将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汽车产业的实施路线图。
这一消息的释放,进一步明确了汽车产业的减碳目标。证券时报·车资本了解到,目前,大众汽车集团、宝马集团、现代汽车集团、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特斯拉等车企均明确提出了各自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的战略调整措施。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传统车企的新能源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而在交通领域,绿色公共交通的比重会进一步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也会明显提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时报·车资本采 访时表示,无论是企业还是行业总体,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都将进行较大的转型。
低碳化成大势所驱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的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使二氧化碳的排放力争于2030年之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之前实现碳中和。
在2020年12月举办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进一步明确要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要求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的行动方案,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峰。
公开资料显示,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而碳达峰则指的是碳排放进入平台期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
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兼新闻发言人袁达曾在例行发布会上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长期目标,既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也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低碳发展已成为大趋势,能源转型既是中国的事情,也是全球的事情。”多位业内人士向证券时报·车资本表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设立,将有效推动中国的能源结构转型,推动各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需要多个产业的协同推进。
证券时报·车资本注意到,近期,生态环境部、工信和信息化部、央行等部门,石油、化工、煤炭、钢铁、电力、汽车、环保、交通等行业均在计划制定各自的碳达峰和碳中和计划路线图,旨在将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常委、副秘书长庞广廉在接受证券时报·车资本采 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的能源转型方兴未艾,这个大趋势已不可阻挡,对于相关行业和企业而言,势必要顺应大势。同时,建议各个行业也需要制定符合行业发展现状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分布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
交通碳排行逐年增长
“根据国际上的测算,目前我国的碳排放总量居全球第一,约占全球的1/3以上。具体到能源结构上,2019年煤炭在能源应用的占比已接近57%,‘缺油少气’的特征比较明显。”庞广廉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对于很多行业而言都是极具挑战的。
中国工程院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表示,目前我国90%的碳排放来自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从行业来看,电力、建筑、交通领域占据的比重较大。
根据《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报告(2020)》的数据显示,2005年-2017年,我国交通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始终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占比从8%增长到10%。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道路交通的碳排放增长速率较高。”庞广廉分析称,在航空、铁路、水路、道路等所有的交通运输方式中,道路运输带来的碳排放额最高,约占整个交通行业的75%。
根据公安部统计的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81亿辆,已有70座城市的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
庞广廉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汽车保有量的增长,让促使交通行业的碳排放量增长速度要远高于其他行业。
能源基金会高级项目主任龚慧明表示,与其他行业相比,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构成较为复杂,交通运输行业既属于制造业,又有服务属性,很多排放不完全由自身决定,其使用强度、运输周转量与国家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和产业布局密切相关。同时,交通运输是移动污染源,常常跨区域行驶,管理难度较大。
相关预测显示,预计到2025年交通运输行业的碳排放量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50%。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促进交通和汽车行业的节能减排,已迫在眉睫。
2020年10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编制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明确指出,我国汽车产业碳排放将于2028年左右先于国家碳减排承诺提前达峰,至2035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下降20%以上。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今年的重点任务之一后,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也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上提出,要研究制定汽车产业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路线图,围绕着这一路线图,要继续强化整车集成技术创新,推动电动化与网联化、智能化并行发展,同时通过制定配套法律法规、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发布相关标准等,推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等。
新能源汽车迎利好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设定既给汽车与交通行业带来挑战,也酝酿了很多机遇。”庞广廉认为,随着能源结构的总体转型,汽车与交通行业将迎来多重变革。
其一是将驱动交通运输结构的调整,原有的大型货运道路运输将逐步转移到铁路运输等;
其二是整个行业对车辆能效的要求将日渐提升,包括排放法规的要求、油品的改善等,都会进一步促使车辆能源效率的改善;
其三是共享及公共交通出行将迎来新一波的发展机遇。
盘和林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设定,为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设置了长期可持续的目标,这意味着汽车与交通产业需要进一步升级产业链,强化碳管理,让生产效率的提高与节能环保形成统一。
在他看来,在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路线图正式发布后,会率先激发相关企业对生产线能源回收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在企业的生产制造过程中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除了上述变化外,多位专家向证券时报·车资本强调,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板块或成最大赢家。
“碳中和目标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要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实现结构减排效应的最大化。”龚慧明表示,大规模普及新能源汽车,扩大交通电力消费规模,全面电动化是落实交通减排的最根本保障。
光大证券分析称,我国碳中和的实现需要各产业的强力支持,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提高新能源的渗透率。具体到汽车与交通产业,在全球碳减排的趋势下,电动汽车的渗透率提升趋势已基本确立。
根据《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显示,到2025年,我国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要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按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给出的预测显示,2021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销量增幅将达到40%以上。
盘和林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设置除了将驱动新能源汽车的规模上涨外,还将从根本上让新能源汽车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变得更加突出,未来会有很多的传统车企将通过转型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研发中,促使目前行业内存在的瓶颈问题被逐一突破。
也有行业专家指出,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并非仅聚焦于电动汽车层面,目前电能的产生也会产生一定的碳排放,同时电池的回收等也在面临着技术升级,这意味着除了电动汽车外,整个行业也需要重视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的应用和推广。
在日前举办的第七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通过线上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就曾明确指出,氢能和电力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商用车领域推动氢能燃料电池的应用,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多家车企顺势发力
“一只蝴蝶翅膀的煽动,可以引起巨大的效应。”庞广廉表示,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设定,将引发各个行业的巨变。对于汽车与交通行业的企业而言,要顺利而为,在进行技术上的创新突破的同时,更要把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注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证券时报·车资本注意到,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争相提出了各自的碳中和目标,其中包括大众、宝马、戴姆勒、博世、大陆、特斯拉等跨国车企,也包括了吉利、长城等中国汽车品牌。
大众汽车集团(中国)CEO冯思翰博表示,集团致力于在2050年之前通过全产品生命周期的碳减排实现碳中和愿景。未来五年将追加逾2亿元人民币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基金,持续助力中国生态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现代汽车集团(中国)总裁李光国表示,现代汽车集团正在积极促进电动汽车、氢燃料汽车、自动驾驶、空中出行等业务,希望通过这些业务降低碳排放,尽快实现碳中和。
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王昊表示,车辆和零配件的生产运输环节也是碳排放的重要来源,因此特斯拉坚持本地化的生产,并将不断提高零配件的国产化率,以减少碳排放。
除了围绕着各自的发展现状进行技术转型,设置明确的碳中和目标外,也有部分企业将目光聚焦于碳中和平台的建设层面。例如,1月19日,吉利汽车集团就与与腾讯签署协议,双方将打造“碳中和”开放平台,通过科技手段、科学管理,共同推动全产业链的低碳排放。
显然,推动汽车产业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不是靠任何一家企业单独完成的。有行业专家指出,目前汽车行业除依托双积分政策督促企业节能减排外,还需要推动相关税收和碳交易的进一步完善。
实际上,我国早在2011年就开始了碳排放权交易的试点工作,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正式发布,中国的碳交易市场变得更加活跃。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孙逢春建议道,可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率先建立碳交易技术体系,包括碳排税、碳奖励、积分抵消等,加速行业的减碳。在他看来,这是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的必要政策。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资本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36961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