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贾可:让我们一起带领行业找到明天

贾可:让我们一起带领行业找到明天

风里来雨里去。2020年8月中旬开完第十二届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后,我的主要工作就是马不停蹄走访铃轩奖评委,主要是主机厂掌管采购的评委,倾听他们对于这个零部件奖项的建议和意见,同时也请他们推荐优秀的供应商案例。

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北到南再到东北,铃轩奖团队一共走访了大约20家主机厂,令人欣慰的是,所有的评委都对我们这种寻找和描绘中国零部件竞争力地图的想法表示赞同,并提供了最大可能的帮助。而且,我们从他们中很多人身上,看到了一种拳拳报国之心。

确实,在当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下,除了传统的成本考量的新供应商需求之外,中国汽车产业需要积极发掘作为备胎的供应链,即使技术和成本稍逊一筹也无妨。同时,汽车从旧汽车向新汽车转变过程中,一批涉及电动化、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本土供应链新势力成长起来了,它们中谁是佼佼者,谁能够进入竞争力地图,也是很多主机厂迫切需要了解的。

铃轩奖要做的就是这样的实事。评奖本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从有关汽车的各个领域中找出一批优秀玩家,以此构成我们所讲的中国汽车供应链竞争力地图,而不是泛泛的按照销售额来排名的所谓汽车零部件百强,那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参考意义。

我们做的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但还不止于评奖,围绕铃轩奖评选和颁奖典礼,今年我们升级了往年的论坛部分,把它扩充为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一方面,铃轩奖评审的过程已经属于嫁接了主机厂和优秀零部件供应商之间的桥梁;一方面通过供应链峰会,来进一步强化整零之间的交流,这也是相当重要的。

作为铃轩奖评委的一位主机厂采购负责人告诉我,铃轩奖和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搭建了“更加务实深入的整零交流平台”,“大家应该是非常欢迎的”,“我们每年的供应商大会,也有一些整零交流,但是往往不深入,大家还是流于泛泛而谈”,“抓不住目前形势下,更需要去交流和深入挖掘的未来合作方向或者重点”。

如他所言,这次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不是所谓专家或者学者在象牙塔里的夸夸其谈,而更多是冲在一线的主机厂采购负责人、研发负责人和供应链上的大小熟悉或者不熟悉的、优秀的或者被低估的零部件企业之间站在大地上的交流和沟通,零部件企业要认知主机厂的研发战略和采购战略,主机厂也要了解这些供应商到底能够提供什么。

“我们要讨论什么?第一个就是变化。汽车四化的发展,这其中需要讨论的东西可能我们自己都还不是很清楚。比如在电动化网联化方面,其实企业都有自己的想法,应该说也制定了非常清晰的战略,但是这个战略怎么在供应商上面落地,怎么样在供应链上面保证战略的实施,我觉得其实还是差着一口气的。差一口气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技术在不断的变化,目前确实很难说已经摸准了未来技术发展的方向,我们是在一个变化的过程中去讨论发展,而不是在一个前景已经非常清晰的基础上去讨论。”一位主机厂采购负责人期待这次会议的讨论是开放的,是能够把大家可能没有顾及到的那些方向和方面都包含进去的一种讨论。

另有一位主流主机厂铃轩奖评委还表示,在他们平时工作中,一些定点完成之后,平时的交流将会限于被定点的几家供应商,很少有机会再去大范围的和其他供应商再交流,但在电子产品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情况下,未来应该怎么走?怎么变?现在缺少这种探讨的背景和基础。

如此,铃轩奖和与之相随的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意义将更加重大。很大程度上,我们是在为中国汽车产业从旧汽车向新汽车转型赋能,是在搭建桥梁、迭代认知、整合资源、推动创新,对此,我是倍感骄傲,虽然我也知道我们的工作也只是刚刚开始。

搭建桥梁、迭代认知、整合资源、推动创新,说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我做汽车商业评论杂志本身是为了迭代认知,做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也是为了迭代认知, 但这往往还是不够,所以我们进一步做了铃轩奖和中国汽车供应链峰会,做了推动整车研发认知的轩辕奖和推动汽车品牌创新的金轩奖,还有就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汽车产业链垂直的轩辕大学。

“轩辕大学更重要的是激发大家来思考这件事情的意义,而不是教导大家。学习最主要的还是思考,不管是实习也好,能够给大家带来启发性的东西才是我们来到这个学校来的收获,其实并不是学到的是自己的,是思考到的是自己的。” 吉利汽车集团副总裁、路特斯集团董事、全球CEO冯擎峰这样说。

“现在问题是,这个行业面临着太大的挑战,应该说没有一个人有一个清晰的答案,明天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没关系,我们共同努力,共同产生观点,共同来传播它,共同来实践它。所以我认为这个大学跟传统意义上的大学不一样,不是教书育人,而是带领行业找到明天。”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与设计创意学院双聘教授、同济大学人车关系实验室创始人马钧这样说。

“带领行业找到明天”,这种说法或许有点过于骄傲,但无疑从2015年我在中国汽车蓝皮书论坛上提出“汽车四化”开始,我们内心的这种潜意识就越来越强。现在强化铃轩奖、轩辕奖和金轩奖,最后创办轩辕大学,就是这样一步步夯实这种想法的措施,特别是轩辕大学,最终演变成我们的导师,我们的教授,我们的学员,不是谁指导谁,而是教学相长,习学共进,也就是希望最后发生化学反应,不仅迭代了认知,而且搭建了整合资源的桥梁,最终推动创新。

所以,我想想,我和我的同仁办的不是一本杂志,而是搭建了一个真正赋能新汽车的生态体系,它所聚合裂变的力量,将超越大家的想象。让我们一起干这件伟大的事情,一起带领行业找到明天。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商业评论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32448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37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