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两大动力电池巨头互撕:针刺是检验电池安全的最高标准吗?

两大动力电池巨头互撕:针刺是检验电池安全的最高标准吗?

一根直径 5mm 的钢针,引发了两家动力电池巨头以及双方粉丝激烈的论战。

最近几天,比亚迪宁德时代围绕针刺试验的争论不断发酵。核心的争议主要有两点:

  • 三元电池到底行不行——三元电池的电芯能否通过针刺试验?

  • 针刺试验有没有用——通过针刺试验后,是否就意味着安全?

至于为何会发生此次争辩,或是因为比亚迪此前在发布「刀片电池」技术时,将刀片电池(搭载了刀片电池技术的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磷酸铁锂块状电池进行了针刺对照测试。

结果,三元锂电池发生剧烈燃烧,表面温度超过 500℃,而刀片电池无明火、无烟、表面温度维持在 30℃ - 60℃。

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时公布的针刺试验结果

这种测试结果,相当于将所有三元锂电池供应商架在火上炙烤。

最终,三元锂电池头号玩家宁德时代站了出来,在微博连续发声,一位比亚迪的高管则全程陪练。

针刺试验,指的是是模拟异物进入电池包,从而导致电池发生短路的情况。

当钢针刺入电池包,具备导电能力的钢针便能造成内部短路,电能转换为热能后,短时间内热能集中爆发,最终造成电池冒烟、漏液或爆炸。

知道了这层背景,我们来看看这场论战背后的博弈。

1、争议始末

先迅速回顾一下事件的时间线。

3 月 29 日,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技术,重点介绍其安全性能,并通过针刺对比测试进行演示。演示结果直指三元锂电池安全性问题。

5 月 11 日,有投资者向宁德时代提问,「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是否碾压了宁德时代的电池?」

对此,宁德时代官方回应:「刀片电池是我们 2016 年量产的 CTP 结构创新概念中的一种,我们已经选择并量产 CTP 结构创新里最优的几种,比如 CTP-0,CTP-1,CTP-2。」

言下之意,宁德时代早已有刀片电池的概念,但最终选了更优的方案进行了量产。这和直接说「刀片电池不行」没什么区别。

5 月 11 日,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副总经理李云飞在微博上疑似回应,「不服?!那也来扎一下吧。针刺是难度最大的,堪比登珠峰!珠峰都登得了,其他峰肯定都登遍了!」

5 月 22 日,宁德时代官方微博放出对三元电池包进行针刺测试的视频,结论是:宁德时代的三元电池包,钢针根本刺不穿。

截图来源:宁德时代官方微博

5 月 23 日,宁德时代又放出了更多关于针刺实验的视频。

这次是对两种三元电芯进行针刺测试,包括某款 5 系三元电芯和能量密度更高的某款 8 系三元电芯。

视频测试的结果显示:两款电芯顺利通过针刺试验,电池不冒烟、不起火。

其中,5 系三元电芯的电压下降到 3.724v,下降了 0.48v。温度上升到 93.7℃,上升了 70℃。

8 系三元电芯的电压下降到 4.075v,下降了 0.08v,温度上升到 37.7℃,上升了 13.6℃。

截图来源:宁德时代官方微博

在视频结尾,宁德时代还颇具意味地发问:「宁德时代早在 2017 年就已掌握三元电芯通过针刺测试的技术,但是为什么没有推广?通过针刺测试=电池安全吗?」

与比亚迪这几个回合的交锋,宁德时代主要想表达的是:自家的电池包强度足以折断钢针,自家的三元电芯可以通过针刺试验,通过针刺试验不等于电池就安全了。

5 月 24 日,比亚迪的李云飞再次回应,并将质疑指向宁德时代针刺测试中三元电芯是否发生了短路。

5 月 25 日,一名在资料中注明来自宁德时代的微博用户「David 工科男」回应李云飞称:

「针刺测试的核心目的不是一定要让电池内短路,而是模拟电池在受到金属异物刺入的滥用条件下发生热失控的程度和几率,从而对电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此类安全风险进行预判。」

另外,「判断内短路电压降,宁德时代降了 0.48V 和 0.08V 不算短路,那比亚迪 3 月底刀片电池针刺后压降 0.021V 这就算短路了?按您的标准,刀片电池针刺试验真是完全、彻底、妥妥地失败了!」

不过很快,David 工科男的微博被删除。目前,李云飞也未见进一步明确回应。

至此,「针刺」风波算是告一段落。

2、被取消的「针刺试验」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围绕针刺试验展开论战时,由于双方的论战与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演进、消费者的用车安全有着密切关系,行业内外迅速给予密切关注。

争论的源头,还要从「针刺试验」这个消失已久,却因比亚迪而重回大众视野的技术名词说起。

针刺试验包括对象、方法和要求。

对象有两个,单体蓄电池、蓄电池模块。

测试方法是,将动力电池充满电,用直径为 5-8mm 的耐高温钢针,以(25±5)mm/s 的速度,从垂直于电池极板的方向贯穿,贯穿位置宜靠近所刺面的几何中心,钢针停留在电池中,观察 1 小时。

要求是,不爆炸、不起火。

这项测试,目的是模拟异物进入电池包后导致短路的情况。

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它是动力电池测试中最为严苛的测试方法,甚至因此没有被加入到电池安全测试标准中。

至于针刺试验为什么没有被加入到电池安全测试标准中?

官方也做出了解释。

2018 年 1 月,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征求《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 3 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意见的通知」,在单体电池也就是电芯的要求中,提到了「过放、过充、短路、加热、温度循环、挤压」五项安全测试。

正是这版的《要求》与 2015 年发布的 GB/T31485-2015 的 10 项测试要求相比,取消了针刺试验这项测试。

对于为何要取消针刺试验,文件给出的解释是:

「在 2017 年 1 月 17 号发布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中,GB/T 31485-2015 标准中针刺为暂不执行项目。

起草组调研 IEC 62660-2,IEC 62660-3 等标准,发现均未采用针刺试验来评价电池安全性。

经工作组讨论,一致认为针刺试验与实际失效模式不相符。因此,决定在本标准中取消针刺试验。」

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中,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沿用此前的《GB/T 31485-2015》标准,同时在备注一栏中提到,「6.2.8、6.3.8 针刺试验暂不执行。」

《GB/T 31485-2015》标准由国家质检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制订。

IEC 62660-2 和 IEC 62660-3 则是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制定的关于「电气公路用车的驱动用辅道助锂电池」在可靠性和滥用试验部分制定的标准。

可以看到,在国家标准的制定中,作为依据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本身并未对为何取消针刺试验进行说明。

而 IEC 的标准没有采用针刺试验,理论上也只能说明针刺试验未被纳入测试要求中。

无论怎样,最终结果是,针刺试验从《GB/T 31485-2015》中被剔除。

由于《GB/T 31485-2015》一直沿用至今,所以很长时间便没有企业再谈及针刺试验,这项测试直到比亚迪发布刀片电池时才被重新带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

3、争论之后的答案

从此次比亚迪和宁德时代你来我往的交锋中,围绕针刺试验的几个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

为什么要做针刺试验?

针刺试验本质上是模拟异物进入电池从而导致短路情况,电池一旦短路,便会引发热失控,最终带来自燃的风险。

所以,这项技术可以帮助企业做好针对相应的技术完善。

针刺试验的对象是谁?是电芯和电池包。所以,宁德时代第一次放出的是三元电池包针刺测试视频。

宁德时代通过对电池包进行防护,最终导致钢针在进入电池包之前发生了折断。

这种方法相当于为电芯增加了一层保护措施,最大化地避免了电芯被钢针刺穿并发生短路的风险。

思路虽好,但问题是,谁能保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不会遇到比针刺试验中更强的冲击呢?如果冲击力更强,电池包能否真正彻底地抵抗住外力?

所以,可以做更安全的电池包,但为了以防万一,针对电芯的针刺试验看上去仍不可少。

次日,宁德时代放出三元电芯的针刺测试视频,正式回应三元电池针刺试验质疑。

在视频中,宁德时代对自家的 5 系、8 系三元电芯进行了针刺试验。

当钢针以 25mm/s 的速度贯穿电芯,观察 1 小时后,不起火、不冒烟,最终电压分别下降 0.48V 和 0.08V,温度分别上升 70℃和 13.6℃。

宁德时代还展示了第三方权威机构的测试证书,在 2017 年通过了 TÜV 的测试认证。

至此,宁德时代拿出了第三方的数据,证明其三元电芯已经通过针刺测试,也将问题引向根本——「针刺试验」是否有其存在必要性,以及完成针刺试验是否意味着电池便是安全的?

这看似完美回应了比亚迪在发布刀片电池时的测试视频。

那么,这场交锋究竟得出了什么结论呢?

首先,针刺试验是一种模拟测试技术,可以用于检验电池短路后的热失控风险;

其次,刀片电池、宁德时代的三元电池均可以通过针刺试验;

第三,由于电池安全涉及诸多方面,理论上即便通过针刺试验,也只能说明动力电池相对安全,而非绝对安全。

所以宁德时代最后的提问也在情理之中。

看完双方的争论后,其实不难发现,即便宁德时代的三元电芯可以通过针刺试验,并不能说明其他电池供应商的技术也能达到同等水平。

一场对比式的针刺试验,刺痛的是三元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只不过头部玩家宁德时代站出来扛了一刀,而且出人意料地实现了「反杀」。

但这不能说明三元电池就安全了。

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此前发布的《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显示,2019 年 5 月至 8 月,国家监管平台发现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 79 起,涉及车辆 96 辆。

其中,86% 的故车辆使用三元锂离子电池,7% 的事故车辆使用磷酸铁锂电池,还有 7% 的事故车辆电池类型不确定。

在已查明起火原因的车辆中,58% 的车辆起火源于电池问题,19% 的车辆起火源于碰撞问题,还有部分车辆的起火原因源于浸水、零部件故障、使用问题等因素。

86% 的事故车辆使用了三元锂电池,这固然与当前乘用车仍主要装配三元锂电池有关。但同时,58% 的车辆起火源于电池问题则说明,三元锂电池仍未完全安全。

在这一背景下,比亚迪发布的刀片电池技术值得肯定。

只有百花齐放、自由竞争,才会让动力电池更加成熟。

至于针刺试验是否有其存在必要性,是否需要更多新的测试方法,以及宁德时代提到的要从电池系统层面考虑安全性问题,这是有待整个行业重新思考的问题。

4、风波后续

5 月 26 日,宁德时代官方微信公众号发文,提到在 2017 年通过三元电池针刺试验后,为什么没有把针刺方案量产。

原因在于,国外整车厂对于整车安全的共识已由单体安全转向系统安全。

另外,从技术上说,电池包层面有了更优化的安全解决方案,单体电池针刺测试的实际需求已不复存在。

宁德时代还指出:

「近两年制定 GB 38031 时,我国新能源汽车年产销量已经突破百万辆,成绩举世瞩目,欧美日邀请中国作为副主席国家,主导电动汽车安全全球技术法规(UN GTR 20)中的动力电池部分。」

GB 38031 标准强化了电池系统热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以及功能安全要求,模拟了外部火烧、机械冲击、湿热循环、振动泡水、过温过充等实际场景。

单体针刺测试作为独立项目,在该标准中被正式取消,仅作为单体热失控的触发条件,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 5 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也就是说针刺是否通过已不重要,关键要看单体热失控后,系统是否可以控制热失控的蔓延,为各类电池的安全应用设定了基本门槛。

同一天,市场监管总局(标准委)批准发布《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等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

这三项标准自 2021 年 1 月 1 日起实行。

其中,《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规定了动力蓄电池的机械安全、电气安全和功能安全,测试项目涵盖机械冲击、模拟碰撞、湿热循环、外部火烧、振动泡水、外部短路、过温过充、系统热扩散等各种安全场景。

值得注意的是,在「热扩散乘员保护验证试验程序」部分,试验对象为整车或电池包或系统。试验方法中则将针刺触发热失控的方法作为了推荐方法之一。

这意味着,针刺试验接下来仍不会作为强制标准被启动。

一场热闹的针刺试验大戏就此落幕。

作为旁观者或关系密切的车主,对于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和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三元电池关注度陡然增加。

而行业内的车企,也因此对接下来的电池合作方有了更清晰的判断,这或许也是好事一桩。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心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18184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1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汽车之心

微信公号Auto-Bit。汽车之心是一家专注智能汽车与自动驾驶的媒体和知识服务平台,定位于推动汽车与科技的融合。我们的团队由一群热爱汽车与新技术的资深媒体人、产品人与自动驾驶行业从业者组成。欢迎添加微信号autobitxyz给我们提意见。

  • 928
    文章
  • 46509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