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多起电动车自燃事件引发消费者关注,同时多家主流车企对车辆的召回举措,再度敲响了警钟,也让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加关注车辆的质量与安全问题。
日前,咨询公司凯睿赛驰向外界发布了《2019中国汽车产品质量表现研究》研究报告。据了解,这一研究项目于2019年3月正式启动,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以问题导向为准则,对汽车质量问题发生的背景进行了深度研究,同时又建立特有的“抱怨系数”,以更客观地反映国内主流的汽车产业的质量水平,助力整车企业在质量管控上进行改进,以提升行业整体水平。
车质网研究院院长、凯睿赛驰咨询高级副总裁张越表示,与其他对汽车质量的调研不同的是,凯睿赛驰以车质网为依托挖掘被调研对象,能够对汽车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知。
据了解,车质网是一个收集车主投诉信息的平台。张越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车质网聚集了大量的投诉用户,这类用户对汽车质量问题的敏感度较高、沟通表达力强、调研配合度高,因此会对汽车质量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聚集,从而产出权威的报告协助主机厂深度挖掘质量问题。
据了解,此次调研涉及了18个细分市场,包含53个品牌,共128款车型,基本涵盖了2019年上半年主要在售车型。
调研结果显示,2019年行业排名TOP20的质量问题中,“变速箱异响”、“换挡顿挫”和“车内异味”排名前三位。其中,动态问题要明显多于静态问题,感知类问题的数量要远远大于故障类问题。
张越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2019年,行业平均质量问题的数量为4.12个,其中感知问题的占比高达73%。在他看来,故障类问题可以通过技术进行解决,而感知类问题更考验企业对产品质量的综合管控和整体的体系能力,如果这二者都不能进行明显提升,对品牌的伤害是非常大的。
此外,张越还透露了一个细节。在调研过程中,很多研究员发现,怠速异常、轮胎鼓包等质量问题多是在车辆行驶1万公里发生的,甚至一些车辆的质量问题在交付阶段就已暴露。而这将更加引起消费者的抱怨,对品牌也会产生极其负面的影响。
因此,张越建议,在主机厂需在整车下线检测时进行更全面的排查,同时经销商也需要在店内进行二次检查,二者相互补充,才能进一步保障车辆的质量。
不过,他也强调,目前行业内对于经销商对新车的质量检查是存在一定误解的,尤其是消费者,会误以为新车存在很大的问题。事实上,这个流程是非常必要的,很多质量问题完全可以在车辆正式交付前解决,而这个流程的推进是需要消费者理解和支持的。
“汽车是个非常复杂的产品,从设计到组装,涉及到几万个零部件,而且这些零部件还需要在动态情况下进行磨合,因此保障车辆的质量安全,是非常不易的一件事。”张越透露,目前中国汽车品牌的装配水平已可以与国外匹敌,但在汽车设计和供应商层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报告显示,在被调研的车型中,自主品牌车型质量问题数、故障问题占比均排名首位,其次为韩系、美系和德系品牌车型,日系品牌车型表现最好。
张越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近年来,自主设计已有显著进步,尤其是在智能化层面,是领先于国际水平的,但由于自主品牌的车普遍定价较低,大多数还没有突破20万元的门槛,这就会间接导致这些品牌对成本的要求极高。
“在一些核心零部件上,自主品牌会选择顶级的供应商,但考虑成本压力,在一些细节上不得不匹配一些二三级的供应商。”张越告诉证券时报·车资本,对于这些供应商而言,他们本身也需要和自主品牌一同成长。因此,对于中国品牌车企而言,大幅度提升产品质量水平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毕竟这些品牌还在成长和进步中。
不过,目前消费者普遍对自主品牌车型出现的问题容忍度是比较高的。下一阶段,自主品牌更需要降低自身质量的问题,摆脱“毛病多”的标签,尤其是大力解决故障类问题,以全面提升品牌力。 同时,对于合资品牌而言,则需要重点解决那些容易被消费者感知且抱怨的点,尤其是针对发动机和变速箱层面的问题,合资品牌也是不能忽视的。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车资本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15197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欢迎加入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注册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投稿,请在会员资料留下QQ、手机、邮箱等联系方式,便于我们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稿件,如有问题请发送邮件至 content@d1ev.com。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