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网络上有一个话题炒得比较热,那就是美日等国家的一些企业可能会撤离中国、实现产业链转移。
于是有人来电问:汽车行业会不会受到这一趋势的影响?影响的程度有多大?
我的基本判断是:跨国汽车公司不会“主动”撤离中国,但“被动”撤离的步伐会加快。
为什么这么说?
先谈第一个判断:跨国汽车公司不会“主动“撤销中国。
跨国公司等外企如果打算撤离中国,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在中国生产出来的产品中,相当一部分目标市场是出口到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二、在撤回地或转移地的制造成本比在中国低,至少也得差不多。否则,你撤回或转移出去的企业活不下去!
很明显,跨国汽车公司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其合资公司制造出来的整车可以说接近100%都是在中国国内销售。中国每年生产的汽车中,有4%左右出口,但除极个别国外品牌外,都是自主品牌。跨国汽车公司撤回或转移出去再制造,生产出来的汽车卖给谁?如果再卖回中国市场,又要缴纳关税,显然不会有竞争力。
另外,汽车产业链比较长。中国建立这样一个成熟完整的产业链,前后差不多花了三、四十年,而且还是在市场高速增长的背景下才得以完成。跨国汽车公司撤回美日欧生产,产业链是完整的,但成本一般下不来;转移到像越南这样的东南亚国家,人力等成本上倒是有优势,但短期内产业链又建立不起来。
所以,总体上看,跨国汽车公司“主动”撤离中国市场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其“被动”撤离中国的步伐会加快。
出现这一状况主要原因是:中国汽车市场已进入下降通道,供大于求的局面将进一步加剧。现在我基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2017年的2888万辆就是未来十年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的顶峰。至于2027年之后中国汽车市场会怎么样?我想目前没人敢说自己能说明白。至于新能源汽车,如果坚持目前我们这种纯电动为主的打法,估计也会远低于市场预期。当然,如果包括“广义的电动化”,如增程式、普通混动、插电式混动、纯电动、燃料电池电池汽车全算成新能源汽车,那增长的比例要高很多,但这种变化也只是市场结构上的变化。
今年对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目前仍在全球扩散蔓延的新冠疫情,又将本在下滑的中国车市向下推了一把,弄不好今年的销量将会跌至2100-2200万辆之间,进一步加剧的市场竞争将使行业“淘汰赛”加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跨国汽车公司将“被迫”加速离开中国市场,去年已有长安铃木、长安PSA外方撤资,这两天又有东风雷诺外方撤退。接下来,连续剧还会加速上演。未来中国汽车市场,唱主角的将是德系(宝马、奔驰、奥迪、大众)、日系(丰田、本田、日产)、自主品牌(四、五家),至于美系、韩系、法系品牌的市场份额,必将会越来越少。所以,如果后面这一堆合资企业中哪一天外方撤退,大家就不用大惊小怪了!
除以上这个基本判断之外,跨国汽车公司在中国还会有这样两个动向:一、强势外资品牌会要求大幅提升在合资企业中的股比。现在,外资企业撤离中国在不少行业已开始出现,并渐成趋势。在这样的氛围下,为了留住和吸引外资,国家必然会进一步开放,让其进入原来不让进的领域,已进入的让其扩大比例,这些都是具有吸引力的“筹码”。汽车行业本来就已有股比开放的时间表,估计跨国汽车公司会加快乘势而进;二、跨国汽车公司不会再大幅度增加在中国市场的投资。一方面,中国市场的潜力比原先预判的要小,虽然有消费升级的机会,但宝马、奔驰、大众等已在中国加紧增建工厂,建成后的产能将绰绰有余;另一方面,即使其想在全球扩张产能,也可能会选择其它地方,以分散风险。比如丰田的雷克萨斯,新工厂就没有如人们预期的那样建在中国,而是建在了印度。
面对跨国汽车公司的这些新动向,国内汽车行业应密切关注,因为毕竟目前在中国汽车巿场上,跨国汽车公司品牌的汽车仍居主导地位。
(作者孙勇为资深汽车评论家、“老孙论车”微信公众号创始人,现任中德诺浩汽车职业教育研究院院长,拥有十二年汽车媒体工作经历,曾任新华社所属经济参考报汽车周刊编辑部主任、人民日报旗下中国汽车报副总编辑;十年汽车企业工作经历,曾任奇瑞汽车经管会成员兼销售公司总经理、南京菲亚特副总经理兼商务部总经理、国机汽车(中进汽贸)董事兼副总经理。)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老孙论车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13943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