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配,是目前很多车企为节约成本的主要手段,也是赚取盈利最快的方式。近些年来,合资车型进入国产市场后,为了迎合国内消费者对空间上的需求,陆续在标轴版车型上进行了加长,同时为了控制成本,在一些方面进行了减配。有些方面是无关紧要的,在后期的用车过程中并不会对用户造成影响,但有些则是会起到很大的影响,严重些的会造成安全隐患。就在不久前,特斯拉Model 3的减配问题,引发了大量的评论。
作为科技最为发达的美国来说,这种问题是相当罕见的。因为苹果手机,是目前市面上最好用且能让你用较长时间的手机,2012年,一部屏幕尺寸仅为3.5英寸的4S就卖到了5000多块,价格很贵,但智能化的系统和可靠的质量,使得购买它的人越来越多,从而让苹果手机打通了中国市场。两年后,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标杆品牌特斯拉被引入国内,带来了首款车型Model S,颠覆了消费者的价值观。
作为一个品牌而言,良好的开端固然重要,但并不能决定其在后期的发展中一样顺畅,就在近期,车友们爆料了一些关于“中国速度”之车Model 3的问题,引发了众多车主、消费者和媒体们的关注,让一些车主对自己购买的车型感到担心,同时也让一些持币待购的消费者感到疑虑。就在交付后,车主们发现了一些关于智能化系统上的问题。其中主要涉及Hardware 2.5和Hardware 3.0版本问题。
在购买前,消费者通过官方渠道和销售咨询到新款Model 3在智能化驾驶辅助系统上装备了Hardware 3.0版本,这套版本内置了特斯拉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芯片,未来可支撑特斯拉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有效的降低驾驶者的疲劳感,并提升了车辆的行车安全。
但实际购买车辆后,经过电脑查询到,车辆装备的系统为Hardware 2.5版本。与车辆在购买前报备的参数有着很大的出入,且并不是个例,引发消费者们的不满。
Hardware 2.5和Hardware 3.0的区别在哪?
其中Hardware 3.0版本要比Hardware 2.5版本在模块技术上更为先进,在参数中,Hardware2.5的峰值功率是57瓦,Hardware3.0为72瓦,在成本上, Hardware3.0的成本仅有Hardware2.5的80%,但运算能力上Hardware3.0是完全优胜于Hardware2.5的。并且在计算速度上,Hardware3.0比Hardware2.5足足高出21倍,完全实现了代差,并在对路面障碍物的识别上,也有着一定的差距。
Hardware2.5只能识别出一般且常规的障碍物,对于一些非常规性的桩桶、垃圾桶等均是无法识别的,这时就需要驾驶者手动操作方向盘躲避,较真正的解放双手实现自动驾驶还是有着一定的差距。且通过车主反馈,装配Hardware2.5系统的Model 3,在高速公路上以120km/h巡航时,雷达抬头已经识别出了前方的“雪糕筒”,但别没有采用自动躲避的方式,如手动躲避的话,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装上Hardware3.0系统就能解决问题?
那么装配上Hardware3.0系统就能解决了吗?当然不是,在消费者向厂方询问时得知,即便是装配上Hardware3.0系统,在没有购买FSD(Full Self-Driving)功能时,Hardware2.5和Hardware3.0暂时没有区别,而装配FSD(Full Self-Driving)功能的价格是56000元,在购买完FSD套件后,则需要预约安装,具体预约周期,则会很长很长,并且在装配的过程中,需要对新车的部分模块进行拆解,这让很多购买完新车的车主是完全无法接受的,就像你刚买完一辆燃油版车后,需要对你车辆的发动机部位进行拆解,先不说技师们专业水平如何,就算是专业的水平,也会损伤原有的设计,从而造成不良影响,车主们自然是不会接受的。而除了这种方式外,特斯拉并没有给出更多的解决办法。
区别对待,国人难以忍受
并且在海外市场,所有的车型均装配了Hardware3.0和FSD系统,让在中国市场售卖的Model 3真正的成为了“特供车”。这让国内消费者更加心灰意冷,极大程度的降低了特斯拉在国内市场中的形象,且海外版车型在价格上较国内车型来说也更加便宜,进一步说明了对国内消费者的“特殊化”。
对于特斯拉的这种“减配”做法,一时难以让国内消费者感到平息,而在海外市场中,虽然在智能化驾驶辅助系统上更为先进,价格也更低一些,但销量上的表现并不是很好,据相关资料显示,在今年2月份,特斯拉在荷兰市场上的注册量为155辆,同比下降68%;在挪威市场,特斯拉的注册量只有83辆,去年同期为1016辆,同比下降91.8%,整体表现十分冷清,其随着竞争对手捷豹I-PACE、保时捷Taycan、奥迪e-tron、奔驰EQ系列等车型出现,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让特斯拉的并不能成为市场中的唯一选择。
作为起初以智能化驾驶辅助系统为卖点的特斯拉,如果连主要卖点都不能带给国内消费者的话,那么这个则失去了存在的根本意义,也就无法在国内市场立足。在此希望特斯拉能够尽早给出更加切合实际的解决方式,也就能让大多消费者接受的方式,不然就会导致恶性循环,无法解决。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新能源观察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110893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