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工信部发布了第一批2016年国家补助资金初步审核情况的公示。在企业申报的94072辆车中,仅有85094辆车通过了专家组审核,还有8978辆车因涉及与公告参数不一致、不在推荐目录内、累计行驶里程未达3万公里等因素未通过审核。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推广量超过50万辆,仅有不到10万辆进行了补贴申报,其中,乘用车符合要求的数量不到30%、客车不到10%、物流专用车基本为0。作者采访了解到,产生这样问题的主要的原因是目前还有部分地区未完成地方核查,还未上报;此外,“3万公里”指标要求从2016年起就开始考核,使得多数用于公共领域的车辆无法达到该目标。
除了第一批申报国补车辆总数不足总量20%以外,已申报的94072辆车中,仅有85094辆车通过了专家组审核。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作者采访了几家在公示中涉及不合格车辆较多企业,得到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企业回答,“是因为信息填写的失误,已经和工信部沟通,相信会得到妥善解决”;有的企业则表示,“已经解决,不是企业的问题”;还有的企业则回应,“情况比较复杂,还在调查”。
也有业内人士向作者反应,如此大量的车辆产生这种情况,可能是一些企业在做车辆检测的时候,委托了第三方代理机构帮助企业通过车辆检测中心的检测,这其中可能存在放水现象,从而导致了大量车辆信息与产品公告信息不一致。但是,上海机动车检测中心的内部人士在接受作者采访时否定了这种可能性,“产品信息与公告信息不一致的问题是申报过程中,申报参数和车辆产品不一致。但是送到检测中心的样品,由于有视频、图片等资料,不存在样品和检测报告不一致的问题,也就不存在检测中心放水问题。”
其实,对2016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清算车辆产品一致性检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就在工信部发布《关于2016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初步审核情况的公示》两周后,工信部又发布了一份《关于对2016年严重违规的20家车辆生产企业的通报》,在这份通报中,工信部点名批评了20家企业典型违规情况,涉及车辆达1940辆,而这些典型违规情况归结起来也多为产品实际信息与《公告》、与《合格证》不一致的问题。对20家企业的批评通报中还强调,“请各有关企业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强化车辆产品生产一致性管控,严格做到诚信自律,确保合格产品出厂,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通过时间推算,工信部等五部委对“骗补”企业的查处已接近尾声,从2016年初开始查“骗补”,到2017年上半年,五部委从惩处五家典型“骗补”企业,到对“闲置车辆”的核查,再到产品一致性的审查,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治理工作在稳步进行。
吸收骗补事件的经验教训,五部委设置了“3万公里”补贴门槛、建立了“事后清算”制度、成立了三级监控平台,从这个趋势可以看出五部委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监管将越来越严格。配合以上监管手段,产品一致性监管或许也将成为工信部长期监管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手段之一。
在此前的采访中,作者了解到,目前还有多个地区没有完成地方层面的核查,在完成本地区补贴核查后也将开始申报国家补贴,因此2016年第一批国补清算后续可能还会第二批。第一批补贴清算中没有通过专家审核的8978辆车,多家企业都表示已与工信部沟通,这些车辆是否能够通过审核获得补贴,第一电动网将持续跟踪报道。
2016年补贴清算未通过专家组核定的车辆: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肖莹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zhengce/52877
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违反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1700118019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