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政策
  4. 杭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杭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杭州市政府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实施。

  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二日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

  为切实推进杭州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工作,根据《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委〔2011〕2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杭政函〔2011〕39号)和《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杭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杭政办函〔2011〕203号),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以市委〔2011〕2号文件为依据,围绕《杭州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全面启动和有序推进我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各项工作,优化创新环境,广聚创新资源,创新发展方式,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科技、产业发展、社会文化、城市功能、体制机制全面创新。

  二、实施原则

  (一)加强领导,统筹协调。成立全市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坚持全市一盘棋,加强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统揽全局的力度,统筹、协调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切实保障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二)明确责任,监督考核。结合各部门、各区(县、市)职责落实分工,各牵头单位分头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将创新型城市建设年度工作纳入各部门领导的任期责任制中,进行年度考核,加强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发挥人大和政协的监督和评议作用。

  (三)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作为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坚持全面创新的理念,突出杭州特色,积极探索新时期城市创新发展道路。

  (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针对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启动和建设一批重大专项工程,先行试点示范,取得实效再逐步推广,为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赢得良好开端。

  (五)主动衔接,争取支持。加强沟通,加大宣传力度,主动与国家和浙江省的各项规划相衔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互动合作,积极争取各项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努力聚集国内外各种创新要素和资源。

  三、”十二五”期间的主要任务

  (一)重点突破工程。

  1.主要目标。

  选准自主创新的突破口,积极培育原始创新,重点突破集成创新,全面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共性和关键技术突破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工作任务。

  (1)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十大专项。包括高端信息与软件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技术、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公共安全与卫生技术等专项。围绕”十大专项”,集成科技资源,组织技术攻关,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战略技术产品。同时,组织引导企事业单位承担和参与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

  (2)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应用示范项目。对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农业农村现代化、生态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现代服务业与社会事业等领域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调研、论证,实施一批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的公益技术与应用示范项目,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科技支撑。

  (3)组织实施”雏鹰计划”。”十二五”期间,累计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500万元的企业400家以上,其中超1000万元的200家以上,超5000万元的50家以上;培育15-20家创业板上市后备企业,5家创业板上市企业,150家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安排专项资金,采用种子资金项目、贷款贴息、评比奖励及其它政策支持等形式,对列入”雏鹰计划”的企业进行扶持。

  3.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财政局,有关区、县(市)等。

  (二)自主创新工程。

  1.主要目标。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通过企业创新机构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农业、医疗卫生科技创新,标准、商标与品牌建设,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等工作,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与完善区域创新体系。

  2.工作任务。

  (1)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培育。进一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让更多的企业创建创新型试点(示范)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十二五”期间,杭州市县(市)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其中国家级10家以上,省级100家以上,市级300家以上。每年推荐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1-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10家左右,培育认定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50家左右。每年新认定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100家以上,累计达到2500家;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300家,累计达到4000家。

  (2)企业(行业)研发中心与技术中心建设。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十二五”期间,力争每年认定市级企业(行业)研发中心50家以上,共新建250家以上市级企业(行业)研发中心;每年推荐30家以上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认定省级研发中心,共争取新建150家以上省级研发中心。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认定40家,共新建200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推荐10家左右符合条件的企业研发机构认定为省级技术中心,共争取新建5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年共争取认定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围绕我市列入”浙江省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新建省级企业研究院8-10 家。

  (3)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规划建设大江东新城、余杭创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的配套孵化基地,引导和整合民间科技房产资源创办新的企业孵化器。”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增市级企业孵化器30家,孵化面积50万平方米;建设杭州高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基地,引进加速器企业20家左右;引导和推进民营企业建设加速器基地3-5家。

  (4)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技术服务水平,搭建具有公益性、开放性、基础性的科技条件和服务平台,为杭州科技创新创业提供高质量的各类技术服务。”十二五”期间,继续加强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等已建成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拓展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重视专利、标准、金融等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加强以科技文献检索与下载、知识产权分析与预警、竞争情报研究与咨询、科技投融资等为服务内容,集咨询、研究、开发、设计、交易、培训为一体的新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全市每年新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2家,总数达到20家,初步建成适应科技创新需求和科技发展需要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5)产学研合作共建创新载体。大力推进杭州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围绕杭州经济和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继续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联盟和科研生产联合体。”十二五”期间,以211大学、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和中央企业科技集团为重点,引进、共建、培育和做强科技创新载体5家,全市共建创新载体累计达100家以上。结合我市重点扶持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重大产学研项目10项。

  (6)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围绕主导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建设10个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广大中小企业或农户提供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产品设计、成果推广、人才培训等各类技术服务,提高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提升区域支柱产业或块状特色经济的技术水平。建设新农村科技示范村30家,通过项目扶持,引导各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明显、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产品,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一村一品”专业村,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7)医学卫生科技创新。以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和医院重点专科专病科研开发为重点,支持肾内科、皮肤科等国家、省级重点专科专病;加强高血压、脑血管病、心脏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肝炎、结核病、流感等重要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遗传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高发疾病的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技术体系研究,以及医学分子生物技术、蛋白质组学、临床检测、基因诊断等治疗新技术的研究。”十二五”期间,培育3-5个国家、省级重点医学学科和科研创新基地,突破50项以上重大、重点关键技术,推广50项以上先进适用技术和研究成果,获得10项以上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使我市医疗卫生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保持领先。

  (8)标准、商标、品牌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国际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加强标准的研制、实施和推广,打造标准化强市,实现承担标准化专业技术组织达40个,制(修)定国际标准增至20项,制(修)定国家、行业标准达300项,制定和实施特色块状产业联盟标准达30项;承担国家、省级标准实施项目达100项,规模以上企业的重点产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率达80%以上。全市有效商标注册达到10万件,其中商标国际注册达0.8万件,行政认定驰名商标突破55件,浙江省著名商标达到500件,杭州市著名商标1000件。造就一批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潜力的老字号企业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著名自主品牌。

  (9)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十二五”期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45000件和30000件以上,发明专利申请、PCT国际专利申请和企业专利申请比例明显提高。推进试点园区建设,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完成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工作,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争取达到30家以上,省级专利示范企业达到200家以上,试点、示范企业专利产品产值超过1500亿元,建设3-4个知识产权密集、创新能力强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集聚区。建设杭州市知识产权创新服务基地,成为面向全市开展知识产权情报研究、专利分析、培训交流、展示交易、维权援助、科普宣传和咨询服务的中心。推进杭州全国版权保护示范城市建设,促进版权相关产业发展,优化城市投资环境。

  3.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农办、市农业局、市卫生局、市质监局、市工商局、市品牌办、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财政局,有关区、县(市)等。

  (三)产业转型工程。

  1.主要目标。

  大力培育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为重点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七大产业年均增长20%,重点企业R&D占销售产值的比例提高到3%以上,新建成25家左右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培育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初步形成”一城”(大江东新城)、”两区”(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三带”(大城西设计带、运河创意-制造带、杭千新兴制造拓展带)的总体格局。到2015年,使我市成为省内核心、长三角前列、国内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特色基地之一。同时,以提升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导向,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2.工作任务。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做大做强通信器材、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动漫、游戏和电子商务、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网游”6+4”产业链,高度关注”三网融合”、云计算、3G和4G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领域,大力培育物联网产业,积极实施 ”感知智慧中国•智能杭州”4433工程,建立和完善物联网全产业链体系,打造世界电子商务之都、互联网经济强市、物联网经济强市。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4000亿元;在一些重要领域掌握一批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产业竞争力、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2)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发展重大关键及成套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涉海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选定重大关键及成套装备等为突破口,以研发制造领域为主,兼顾生产服务领域,不断推进研发制造与生产服务融合发展,大力提升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装备制造业规模化整体实力,引领全市制造业发展。到2015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6000亿元。

  (3)生物产业。建设集研发、试验、制造、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集群化现代生物产业体系,重点建设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业等产业项目。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一批具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高附加值产品、一批具有较强孵化能力的专业孵化器,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生物产业总产值达到1300亿元,建立完整的生物产业技术支撑平台与产业配套体系,实现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组织结构更趋完善、空间布局显著优化四大目标,建成浙江省生物产业研发中心和产业化重要基地,华东乃至全国一流、面向国际的生物产业基地。

  (4)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展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利用;环保领域重点发展污染物治理技术与设备、环保材料等;节能领域重点发展节能关键技术装备等,并大力发展新光源产业;同时,积极发展节能服务和环保技术服务。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销售产值达到1400亿元。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节能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产业组织体系和行业服务体系,形成具备较强的国际及区域产业合作和竞争能力的节能环保产业集群,打造杭州市节能环保产业的研发和生产示范性基地,为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提供稳固的产业基础。

  (5)新能源产业。以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研发和产业化为核心,向配套材料、关键装备和中下游应用产品等方向延伸,完善从硅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到系统集成、电站工程总承包的完整产业链,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努力打造国家级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积极推动传统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加快向新能源设备制造转型,大力引进国内外大型风力企业和研究中心,以风电成套机组设计和组装为核心,带动风电关键零部件发展,建设国内重要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实现新型电池规模化发展;积极开发核电装备、潮汐能设备、生物质能等领域。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发展具备相当规模,规模以上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000亿元。建立起比较完整的产业技术支撑平台与产业配套体系,空间布局显著优化,初步建成国内有影响的新能源产业化基地。

  (6)新材料产业。着力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光通信材料、有机硅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纳米材料、新型纺织材料、高新能纤维复合材料及高分子新材料等重点产业。以骨干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积极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创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掌握核心技术,推进产业化,努力建设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到2015年,规模以上新材料企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以上,培育和引进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塑造一批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特色优势产品,创建一批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重点技术创新中心,努力使杭州成为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强创新能力、较大产业优势的新材料技术中心与生产基地。

  (7)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市场急需的技术和产品为导向,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突破并掌握一批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稳步塑造新能源汽车和零部件品牌。到201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销售产值超过2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0%,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稳步上升,整车与关键零部件发展居国内前列,自主创新取得较大突破,支持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和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

  (8)提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开发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换代,提高制造业水平和竞争力。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结构,提高建筑业的整体竞争力。纺织丝绸重点发展替代进口面料、高档真丝绸、新一代化纤产品、名牌女装、服饰用品、产业用纺织品和装饰用纺织品,努力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纺织品生产出口基地;汽车及零部件优先发展乘用车,积极发展中高档大中型客车,做大做强汽车零部件制造。加强自主开发和品牌打造,提高国际竞争力;轻工食品积极发展智能化、个性化和环保型的家居电器、厨卫电器、影音电器等家电新产品,发展方便食品、绿色食品、新型功能食品和海洋生物食品,发展包装工业推进亚包中心建设,发展高档纸板、工业技术配套用纸和特种纸,提升塑料、印刷、文体用品和工艺美术制品;精细化工重点发展有机硅、高等级子午线轮胎、高档染料、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培育信息化学品、生物化学品、工业表面活性剂、纳米新化工材料等高科技精细化工产品;建材重点发展环保、绿色、节能型建筑陶瓷、玻璃、钢结构、新型墙体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高档装饰材料。

  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环境友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重点推进杭州装备制造、萧山纺织化纤、余杭家纺、富阳造纸、建德精细化工五个省级产业集群和临安先进装备、桐庐水电设备、淳安食品饮料等一批市级产业集群发展。

  3.责任单位:市经信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文创办、市外经贸局、市科技局、市建委、市旅委、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杭州经济开发区、大江东新城、杭州钱江经济开发区,有关区、县(市)等。

  (四)平台集聚工程。

  1.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科技创新”十大平台”,包括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青山湖科技城、大江东创新基地、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创意)园、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新加坡科技园、余杭创新基地、富阳银湖科创园。同时,培育发展一批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

  2.工作任务。

  (1)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进一步创新体制,激发活力,加强建设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1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以及国家通信产业园、国家软件产业园等11个特色产业园区,推动特色产业园区的”二次创业”。打造物联网产业核心区,包括物联网产业园和物联网孵化园,成为全市培育物联网创新型企业的重要产业基地和孵化载体;打造中国互联网经济示范区,成为集互联网企业总部、IT产业、电子金融、商务办公、商业服务、会议会展、SOHO、居住等主要功能为一体的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互联网经济示范区;打造白马湖国家级文化创意生态城,成为集研发孵化中心、会议展览中心、商务服务中心、动漫博物馆等为一体的动漫广场综合体;打造华数数字产业基地建设,引进和孵化一批数字电视产业链企业,成为国家级数字电视产业研发和制造基地。

  (2)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海创园位于余杭创新基地,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分为5个区块。先导区规划建筑面积23万平米,一期规划103公顷,二期208公顷,三期约7平方公里和外围综合配套区。”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551”计划,即引进具有海外工作经历、拥有自主创新成果和较好产业化前景项目的创新创业人才500名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00万元的留学生企业100家以上,力争打造成按全新机制运行的人才改革发展试验区,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创新创业高地,辐射长三角的西溪智力硅谷。

  (3)青山湖科技城。临安浙江省科研院所创新基地(青山湖科技城),规划控制区总面积约115平方公里,先期开发面积约25平方公里,至2015年初步建成。在建设中充分体现科技特色,紧扣”集聚、激活、转化”六个字,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要素,转化创新成果,做到科技城和高新区、海创园统筹规划、有序发展,努力把科技城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科技资源集聚区、技术创新源头区、高新企业孵化区、低碳技术示范区和体制改革试验区, 为加快我市乃至全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服务。

  (4)大江东创新基地。大江东新城以汽车产业园区、新能源产业园区、新材料产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装备制造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空港物流综合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传化科技城创新园区等九大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着力培育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装备制造业、航天航空业等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物流、商贸、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特色农业、生物农业、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推动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高水平发展。在大江东新城中建设创新基地,至2015年,建成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开发若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份额高、技术水平国内领先的拳头产品,打造成为在国内具有重要地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基地。

  (5)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快推进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老和山地块开发建设和强园扩园工程,将西溪路周边区域10.38平方公里打造集科技研发、企业孵化、楼宇总部、创意设计和金融服务等于一体的”西溪谷”,使其成为高新科技航母、生态文化长廊、创新创意高地和基础设施完备、创新特色鲜明、环境清幽秀美、文化氛围浓郁的”国际科技名园”,成为杭州市科技创新的动力源和社会发展的新蓝海。”十二五”期间,孵化科技企业和毕业企业数较”十一五”期间增长100%;培育5000万元以上企业40家以上,培育研发中心15家以上,培育4-5家上市公司,产生较大经济和社会效益;大学生创业企业累计400家以上;科技园强园扩园初见成效,二期建成投入使用,西湖区扩园工程部分建成,主园区可支配面积增加20万平方米,加速器功能得以实现。

  (6)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位于江干科技经济园内,总规划面积5.8平方公里,由三个区块组成。核心区建设规模8.9万平方米,2012年投入使用。打造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基地,重点用于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项目孵化。拓展区紧邻核心区,建设规模27万平方米,2013年投入使用。作为核心区成熟企业或项目研发销售、投资结算、技术服务等承接平台,并提供部分生产、生活配套。辐射区规划面积5.05平方公里,作为核心区、拓展区的产业化基地,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和新兴服务业引领示范区。以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为路径推进科技园建设。通过5年努力,科技园实现销售(营业)收入200亿元、财政总收入20亿元。培育国家和省市级行业龙头企业20家以上,打造国家和省级科技研发平台2-3个;培育和引进境内外上市公司6家以上;引进”两院”院士和国家”千人计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省”千人计划”、市上”521”计划等高层人才10人以上。将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打造成为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互动发展,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亮点的科技创新大平台。

  (7)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园区位于杭州之江旅游度假区内,总规划面积2351亩,其中核心区面积553亩,产业配套和拓展区面积1798亩。重点建设凤凰•创意国际园区基地、凤凰大厦(暂定名)、象山艺术公社中心、外桐坞艺术村落基地、美院七号培训楼基地等项目,打造成为辐射华东、引领全国的科技与艺术结合为特色的技术创新中心,创新型城市的主要平台、文化产业大省的重要基地。通过5年努力,园内在孵化企业达到500家以上的规模,孵化育成2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意企业;园内企业生产总值达50亿元,利税5亿元;完成技术创新项目50项以上;培养1500名左右创新创业人才;提供就业岗位5000个左右。

  (8)新加坡科技园。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心地带,总建筑面积为86万平方米,通过3-5年努力,加快整个园区的建设步伐,力争完成新加坡杭州科技园的项目80%的完工率,即完成建筑面积约68万平方米,投资总额将达25亿元以上。引进世界服务外包及研发先进企业入驻园区,把新加坡杭州科技园建设成为国内外最大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城市之一,并成为国内外一流的高品质综合社区。

  (9)余杭创新基地。总规划面积98.9平方公里,重点培育高等教育及科研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物联网、总部经济、金融产业,适度发展健康产业、生态农业、休闲旅游。重点建设杭州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西溪(余杭)拓展区、国家电子商务试点城市(余杭)拓展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示范城市(余杭)拓展区、浙江省金融创新示范区、浙江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园、杭州市余杭创新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园和仓前创新软件园等功能区。

  (10)富阳银湖科创园。杭州银湖科技新城定位以科技研发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集教育培训、景观居住、文化创意、运动休闲、城市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长三角重要国际化、现代化综合型科技新城。规划面积约190平方公里,核心区域为79.9平方公里。总体布局为”一城四片”,即科技新城,银湖科创片区、高教园片区、阳陂湖-迎宾大道中段核心片区和金桥光谷片区。银湖科创片区总用地约51.2平方公里(其中可开发建设面积10.8平方公里),开发成为以科研孵化为主导功能,以景观居住、旅游休闲、企业生产为主体的生态型城市新区。

  3.责任单位: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杭州经济开发区、萧山区、余杭区、上城区、江干区、西湖区、临安市、富阳市、建德市、市发改委、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国土资源局、市规划局、市环保局、市建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浙江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浙江省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管理委员会等。

  (五)金字招牌工程。

  1.主要任务。

  以强化自主创新、要素集聚、产业提升、功能拓展为重点,实施”集团化”战略,推进我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的金字招牌建设由”点”到”面”发展,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工作任务。

  (1)提升发展现有国家级试点和基地。进一步发挥国家级试点和基地的引领、集聚和辐射作用,认定一批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拓展区,向具备条件的城区和县(市)区域拓展,使拓展区到2015年达到120家左右,拓展区相应产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

  (2)组织申报新的国家级试点和基地。根据杭州现有的比较优势与产业发展基础,积极组织申报新的国家级试点和基地。至2015年,使全市国家级试点和基地达到65个左右,核心区相应产业的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

  3.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建委、杭州高新开发区(滨江)、杭州经济开发区,有关区、县(市)等。

  (六)优质教育工程。

  1.主要目标。

  遵循”坚持优先发展、践行育人为本、推动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质”的工作方针,加快建设优质均衡的杭州特色现代教育体系,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切实发挥教育对推进创新的基础性作用。至2015年,基本建成优质均衡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初步形成学习型城市框架,夯实人力资源强市基础。

  2.工作任务。

  (1)学前教育高起点均衡发展。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普惠性和科学性,为所有儿童幸福和发展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基本满足0-5岁儿童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对学前教育指导服务的需求。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托幼一体化,高起点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到2015年,全市所有的区、县(市)均成为杭州市学前教育达标县,70%以上的区、县(市)成为杭州市学前教育强县;全市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人数占总在园幼儿总数的70%左右。

  (2)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发展。坚持公平优质的价值取向,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增强每一所学校的活力,为学生提供生存、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每一个少年儿童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在保障入学机会公平基础上,关注教育过程的公平,面向全体,因材施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深化课程改革,减轻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到2015年,全市实施小班化教育的小学、初中分别达50%、45%。

  (3)普通高中教育高质量多元发展。全面保障高中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实现学校发展与城市发展、公众需求满足间的共赢。坚持均衡发展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强化基础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知识传授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学校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化程度,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普通高中教育格局。到2015年,全市95%的普通高中达到优质高中标准,优质特色高中达到50%。

  (4)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化协调发展,为学生搭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成长平台。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需求,合理调整优化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加强专业现代化和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推动多样化、差异化发展,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中等职业学校,以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导向,有效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大力培养职业道德、职业技能、文化素养、职业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到2015年,全市70%以上包括中专、职高、技校在内的中等职业学校达到国家、省规定的重点职校办学标准,创建省级示范专业50个和省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基地35个,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明显提高。

  (5)高等教育跨越式内涵发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关键,以增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强市属高等院校内涵建设,建设若干所国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市属高校,建成布局合理、结构科学、错位发展的市属高等教育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深化教学改革,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促进在杭高校与地方互动发展。推进产学研政合作,推动科学普及、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促进文化传播。到2015年,市属高校建成市级重点学科32个,重点实验室23个,重点专业、特色专业20个,重点实训基地10个;其中,市属高等职业院校创建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20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5个。

  (6)继续教育终身化全面发展。建立健全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倡导全民阅读,推动全民学习,建成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终身化、学习组织系统化、学习体系社会化的学习型城市。以提升人力资源能力为核心,积极发展岗位培训、社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继续教育,推进终身学习网络和公共平台建设,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大力提升劳动力素质和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升社会文明水平和市民生活品质,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到2015年,建设市级示范社区学校(分院)80所、省级示范性成校50所,建立50个校企合作职工教育培训基地。

  (7)创建一流杭州师范大学。实现师资队伍、学科专业、设备设施等”要素一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功能一流”,思想引领、技术领先和重大贡献等”本质一流”。经过5年奋斗,建成省内一流综合性大学,使学校的办学水平与综合实力进入省内大学的第一方阵,力争位列前5位以内;在全国本科普通院校的排名接近第100位。到2015年,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学科专业体系,本科专业总量达到60个左右,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重点学科5个以上,重点实验室(基地)5个以上,一级学科硕士点达到12个左右,博士授予权学科实现零的突破,建设好杭州大学城和湘湖学院。

  (8)基础教育基本建设工程。2011年到2015年,全市新建220所中小学、幼儿园。市本级完成杭州高级中学钱江新城校区(由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统筹)、杭州第十四中学康桥校区、江滨职业学校滨江校区、杭州第四中学国际部、笕桥职业高级中学(暂名)、市教育技术信息综合楼等重大建设项目,实施杭州第二中学东河校区、市中策职业学校霞湾校区、市旅游职业学校葵巷校区改造项目。

  (9)公众科学素养与科学普及。推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贯彻实施,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提高。到2015年,市、区(县)两级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超过150个(所);农村”一站一栏一员”(科普活动站、科普宣传栏、村科普宣传员)建设达到90%;新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县、市)5个,省、市级科普示范单位200个。我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继续在全省保持领先,并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于前列。实施杭州市群众文化中心、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杭州艺术学校迁建、杭州市图书馆浣纱馆改造、杭州市文艺创作交流中心、杭州市艺术馆、杭州美术馆、杭州市职工文化中心等建设工程。

  3.责任单位: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建委、市财政局、市文广新闻出版局、杭州师范大学、市科协、市总工会,有关区、县(市)等。

  (七)创新人才工程。

  1.主要目标。

  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包括”六大计划”和”六大工程”,加快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到2015年,全市人才总量达到200万左右(含在杭省部属单位人才)。其中:企业经营管理人才57万人;专业技术人才85万人(含社会工作人才1.5万人);高技能人才36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3万人;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25%。到201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6%;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121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4%。

  2.工作任务。

  (1)杰出人才培育计划。着眼于打造杭州”创业天堂”的目标,大力实施杰出创业人才培育计划。进一步完善创业政策、优化创业环境、营造创业氛围,吸引全国各地的大学生来杭创业,开展大学生创业者培训。把初具规模实力,初显良好发展潜力的创业者纳入培育计划人选,在税收、资金、销售、土地、人才等各方面提供特殊政策,帮助创业企业做大做强。

  (2)全球引才”521”计划。大力实施”521”全球引才计划,从2010年开始,用5年时间,面向全球引进20个海外优秀创业创新团队,100名带着重大项目、带领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的海外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经过5-10年的努力,力争有50-100名左右的人选,进入国家和浙江省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

  (3)低碳专业人才开发计划。着眼于杭州建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大力实施杭州市低碳专业人才开发计划。坚持一手抓培养,一手抓引进,建立一支从事低碳研究和低碳技术研发,高层次、高水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4)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着眼于推进杭州”文化名城”建设,大力实施以引进和培养文学、美术、书法、戏剧、音乐、舞蹈、摄影、民间文艺、曲艺杂技、电影电视等领域的文化文艺人才和动漫艺术、现代传媒、设计服务、艺术品、教育培训、文化会展等文化创意人才为主的杭州青年文艺家发现计划。

  (5)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着眼于打造杭州”中国女装之都”,大力实施中国杰出女装设计师发现计划。每年面向全国选拔6名分别获得全国女装设计大赛金、银、铜奖的女装设计师,由政府资助到法国和意大利等知名服装设计院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

  (6)现代服务业高级人才培养计划。着眼于打造杭州长三角南翼现代服务业中心,大力实施现代服务业高级人才培养计划。从2010年开始,用5年时间,对文创、旅游、金融、商贸、物流、软件、中介等现代服务业领域中的1000名管理干部、服务业高级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实施专门培训,并选派部分人员赴国内服务业发达地区学习考察或国(境)外培训。探索试行服务业高级人才学位教育及职业资格认证。

  (7)国外高档”MPA”培训工程。着眼于培养一支能够带领杭州人民”再干一个20年”的具有国际思维和世界眼光的高素质党政干部队伍,深入实施党政人才国外”MPA”学位教育,从2010年起,市本级每年选拔30名左右的中青年党政干部,到国外发达国家进行为期一年的”MPA”硕士学位教育。有计划地组织党政干部到国外短期培训,并与欧美、日本等国家友好城市互派公务员交流实习。

  (8)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56”培训工程。着眼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战略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滚动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56”培训工程,依托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名校,市本级每年安排250名左右重点骨干企业的主要经营管理者进行培训,并组织参加国外经贸洽谈和学习考察活动。

  (9)专业技术人才”131”培养工程。着眼于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滚动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从2011年开始,用5年时间,市本级再新培养100名45岁左右的在国内或省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300名40岁以下的后备学术技术带头人,1000名40岁左右的优秀专业技术骨干。

  (10)高技能人才”815”培训倍增工程。着眼于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队伍,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815”培训倍增工程。以通用性强、技术含量高、社会需求大的职业工种为重点,优先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创产业等领域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通过技师社会化考评、技能竞赛等多种途径,在原来全市每年培养高级工8000人,技师1000人,高级技师50人以上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一倍。

  (11)农村实用人才”125”培训工程。着眼于培养一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力军,滚动实施农村实用人才”125”培训工程。市本级每年培训年产值千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100名,农村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200名,种养致富带头人500名。

  (12)社会工作人才”525”培养工程。着眼于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启动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地安排在职社会工作者培训,并选送一批重要社工岗位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赴国(境)外学习培训。通过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统一考试的途径,市本级每年资助培养高级社会工作师50人,社会工作师200人,助理社会工作师500人以上。

  3.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发改委、市服务业办、市人力社保局、市农办、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市贸易局、市科协、市文广新闻出版局、市文创办、市贸易局、市总工会,有关区、县(市)等。

  (八)改革创新工程。

  1.主要目标。

  以综合配套改革为载体,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行政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与综合配套改革,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和体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2.工作任务。

  (1)引导全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金融机构及其他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体系。到2015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各级政府应逐步增加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其年增长幅度应高于各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年增长幅度,市本级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到”十二五”期末达6%;优化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强对共性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支持,改善资金的使用方式,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健全财政科技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鼓励企业研发投入,强化企业投入的主体地位。

  (2)科技与金融结合创新。以科技财政投入使用方式的改革为核心,以营造良好融资环境为目标,加强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十二五”期间,重点办好市创业投资服务中心、市高科技担保公司,支持杭州银行科技支行开发更多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产品;继续做好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工作;进一步开拓创新担保业务,科技经费新增投入8000万元作为担保公司资本金,担保业务总量20个亿;积极支持杭州银行科技支行,累计为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超过70亿元,为超过1000户科技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为科技型企业量身打造更多新的金融服务产品。

  (3)探索科技改革新举措。深化技术要素参与股权与收益分配,鼓励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出资,探索推行期权期股,鼓励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以股份制、理事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利益共同体;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可以采取职务科技成果入股、科技成果折股、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份期权、科技成果收益分成等方式,对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股权和分红激励,也可以探索符合自身特点和有利于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加大对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经费使用的改革力度,核定一定比例的间接费用,用于承担单位组织实施过程中发生的管理费用、科研人员激励费用和其他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加快解决高校、科研机构科研人员激励性支出问题;支持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参与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有关科技计划项目等。

  (4)深化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推进杭州市综合配套改革,巩固综合配套改革成果,推广改革试点先进经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创新政府管理模式,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创新地方金融体制,推进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依法设定政府管理程序,构建开放、自由、平等、完善的创新氛围。

  3.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经信委、市统计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金融办、杭州银行,有关区、县(市)等。

  四、实施方案的推进落实和监督考核

  (一)加强领导。

  按照市委〔2011〕2号文件精神,在杭州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协调领导小组领导下,市相关部门与参与单位都应确立一名主要领导负责,组织项目小组或课题组,按任务目标要求保质保量按时完成。

  (二)资金保障。

  对杭州现有各类支持创新的专项资金进行梳理,加强各专项资金的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能整合的进行整合,进一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逐步加大专项资金的规模,增量资金在年度财政预算内安排,为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增加市重大科技等专项资金规模并调整使用范围,加大扶持力度,重点支持重大科技和重点公共技术平台项目的建设。

  (三)责任落实。

  为保障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有效落实,由杭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根据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需要和各项重大工程完成情况,负责调整修订《实施方案》,拟定《年度分工一览表》,报领导小组审定后发布。各区、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分头制定具体实施计划,并将创新型城市建设年度工作纳入各部门领导的任期责任制中,做到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四)信息报送。

  各区、各部门指定专人每季度报送本单位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信息,杭州市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总各单位信息报送情况,综合编制全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简报,报送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市领导小组和各相关部门。

  (五)监督考核。

  市建设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对各单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对计划任务完成较好的单位与个人予以表彰。监察部门负责对各相关部门、各区政府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工作计划履行职责或者工作不力的,责令整改并追究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对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进行监督和视察,积极发挥新闻舆论的宣传和监督作用。

来源:杭州市政府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zhengce/21492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52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