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由第一电动网与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主办的2018珠三角未来汽车供应链创新论坛在深圳盛大开幕,在当天下午举行的“动力电池及原材料行业沙龙”,主持人张晨(第一电动大牛说专栏作者、欣锐科技总经理助理)与欣旺达副总裁梁锐和星源材质首席技术官王博士,共同就动力电池及原材料技术创新、能量密度提升的路径选择,以及降成本之路等热点议题展开了探讨,嘉宾各抒己见,干货满满。
第一电动大牛说专栏作者、欣锐科技总经理助理张晨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
星源材质首席技术官王博士
主持人:当前业内商业化程度最好的原材料是什么?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随着国家新能源补贴政策,大家都在向高能量密度倾斜。大家对这个体系、正负极材料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今年,大家可以看到新能源补贴政策要求享受1.1倍补贴,能量密度必须达到140Wh/kg。现在我们的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可以达到140Wh/kg,运用到了410km工况续航到车型上。
大家追求高能量密度,但是商用车和物流车到技术条件有所区别,磷酸铁锂成本低、循环寿命好、安全性好,所以商用车运用多。从原材料来讲,钴价飙升,三元正极材料居高不下,连3C领域常用的钴酸锂电池都受到了影响。
欣旺达的技术路线是以三元材料为主,我们的VDA标准电芯能量密度能达到215Wh/kg,同时也涉及磷酸铁锂电池,高镍811和NCA正极材料也有团队在攻克。磷酸铁锂的能量密度也在不断提升,国内单体做得最好是170Wh/kg左右。
星源材质首席技术官王博士:我也认为这两个体系会共存,各有优劣。
除了正负极材料,隔膜也在被迫降价,最近降价幅度非常大。国内甚至出现为了追求价格在质量上妥协到现象。2000年的时候,隔膜的几个大概在3~4美金每平米,如今每平米的价格已经下降到至3~4元,浮动非常大。
电池能量密度越大,对安全性的考验越高,对隔膜材料的挑战性更大。隔膜对于电芯安全性是非常关键的,我们绝不能为此牺牲安全,一定要在安全的基础上降低成本,这才是我们坚持企业必须选择的道路。2018年的一份行业报告里说,国外厂家的隔膜价格是国内的2.5倍。
主持人:深有体会,海外主机厂首先把安全边界定义非常清楚,二是法规边界,三是安全边界。国内相反,首先看功能边界,二是法规边界,因为法规可以打擦边球,国内只有几个评测机构,混久了汽车行业多少有点人脉。我跟电机主机厂总工交流,他有一个担忧,等日后电池的投放量变得很大的时候,安全性将会使我们首先要考虑的层面,像星源材质这样平衡社会责任和经济利益是我们企业家需要思考的。
主持人:最近我们听说博世集团在BMS电池管理领域继续深耕,暂时退出电芯业务。另一个话题是宝马开始深度电池研究和电池工厂的建设,宝马对外公布押宝NCM三元路线。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从博世宣布退出电芯行业引出这个问题,其中需要回顾一些历史渊源。1999年,我们进入锂电行业,以前有日立、东芝、NEC做锂电池。逐步由于竞争力,韩国的三星等企业也迎头赶上。中国企业慢慢上来了,而且上升过程非常快。作为电池人,我们感到非常骄傲。从2000年至今,比亚迪、ATL、CATL、比克为代表的中国锂电池企业,这么多年砥砺前行、百折不挠非常不容易。
现在全世界的锂电池集中在中日韩,美国、德国办过锂电池厂,做没多久就倒闭了。我认为博世宣布退出锂电池,也有其无奈之处,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没有建立起产业链,中国供应链从原材料,2000年的时候我们买电池壳要去日本,现在日本人买中国的,经过20年建立起产业链;
二是没有建立起人才队伍;
三是由于中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我们需求市场丰富,给我们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市场基础。现在欧洲人要做电动汽车,焦虑的是没有电池。这段时间我和欧洲很多朋友交流,他们说欧盟和德国政府准备花大价钱,邀请中国企业投资。
星源材质首席技术官王博士:经过时间沉淀才能做出好的产品,欧洲不做这件事也可以理解,因为他们之前没有沉淀。宝马建研发中心,因为他们没有人才、没有原料、没有隔膜,需要从头开始。德国有一家隔膜厂,做了一段时间发现不行,再找中国的,任何东西都需要一个支撑。
主持人:固态电池一直炒得很热,我无法判断是资本的炒作还是它真的已经接近商业化了,有的说法是先是半固态,再固态。希望听听专家的意见。
星源材质首席技术官王博士:我对固态电池持保守态度,估计5年内无法产业化。
主持人:石墨烯和固态电池哪个离我们更近一些?
星源材质首席技术官王博士:我个人认为是石墨烯,它的缺点也很明显,如何均匀的涂到材料里?如何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深圳有很企业在做新材料的研究,比如涂布工艺。让我选择的话,石墨烯会比固态电池更快普及。二者相比,肯定是石墨烯更靠谱一些。
主持人:如何在能量密度提升过程中,兼顾安全性、充电倍率、高低温性能。我们提升能量密度的正道是什么?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不断提高能量密度是电池人的宿命,电池的发展可以总结为六个方向——能量密度要高、循环、倍率、温度特性、低成本商业化及安全性。前五者全都要建立在安全性的前提下。我们做动力电池秉承一个理念,质量不好的电池卖出去是负债,而不是盈利。质量不好,宁可不去做。你给客户带来价值,而不是带来损坏。我们有很多途径可以降低成本,保证安全性的同时。
提高能量密度主要两个方向,一是用料,二是工艺。你能否用二流材料做出一流的产品,可以把做电池比喻成炒菜,用好的材料炒出美味佳肴,这是一般厨师的水平;用不眼的材料做出一盘好菜,大家会认为你是大厨;
在生产工艺上,降低成本、提升质量非常重要。中国的材料利用率和成品率与日韩有差距,日本能实现98%~99%的成品率,中国却只能达到80%~90%,差距还是很大的。
主持人:国家对动力电池价格的的期待值是不是太高了,我们纯粹站在成本和降本的角度,希望两位嘉宾发表各自的看法。
欣旺达副总裁梁锐:这是个很沉重问题,2020年电池系统1元/Wh是我们行业的目标,但是面对原材料的波动,尤其是成本占比40%正极材料,如果不能遏制原材料的涨势,这个目标是无法实现的。1元/Wh原本是基于2016年的原材料价格水平得出的,我们企业都是没有补贴的前提下考虑电池成价格。不管是车厂还是电池厂,整个产业链需要进行协同、融合,最近提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这可能是未来我们要考虑的方面,未来把成本控制到极致。
星源材质首席技术官王博士:质量不能做妥协,这是原则。同时,国内电池产业中很多材料都是国外进口,希望国内资本能多关注一下这个行业。如果我们的供应链里全都是国内供应商的话,成本还能进一步控制。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科技记者刘进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zhanhui/65987
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违反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1700118019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