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智电资本论】鼎晖投资朱卫星:除非有核武器,否则造车新势力并无战斗力

【智电资本论】鼎晖投资朱卫星:除非有核武器,否则造车新势力并无战斗力

安小曼

对于一些新势力而言,除非手里有核武器,否则很难战胜传统企业。”鼎晖投资成长基金执行董事朱卫星,这样告诉第一电动。

1546017252684847.png

鼎晖投资成长基金执行董事朱卫星

2001年,朱卫星毕业于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系。之后,先后就职于全球知名会计师事务所和投资银行。

2010年,朱卫星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工商管理。

2012年,获得哥大MBA学位的朱卫星回国后进入了中信产业基金。期间领导参与了精进电动、柏盛国际、嘉林药业以及其他多个领域的投资工作。

2015年底,朱卫星加入鼎晖投资,任成长基金执行董事一职,专注新能源、消费、互联网等领域的投资。期间投资了芯能科技,微宏动力等新能源领域的项目。

低调、有料,这是我对朱卫星的第一印象。他不是一个公关型人物,浏览器上他没有热度,没有什么响当当的头衔,微信相册封面他一直默认为无。这个低调的金融男,在后续谈起新能源汽车产业时,却让我有些惊喜。

在这场并不算简短的访谈中,朱卫星几乎是水都没有喝一口地将我仅提的几个问题分层面、分角度、分维度地回答了出来。

眼下正面临资本寒冬,朱卫星提醒新能源汽车从业者,明年的经济形势并不会有太大好转,要融资就要调整心态,降低预期。

资本寒冬明显,整体节奏变慢

第一电动:当下都在说资本寒冬,你怎么看?

朱卫星:资本寒冬肯定有的。今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也开始有意识地控制投资节奏了,我还听说有些机构下半年开始就暂停新项目的投资了。整体而言,行业里的投资节奏都是偏慢的。

我之前关注过的很多项目,包括电池、材料、传感器、电子、服务类,以及新能源整车的项目,小半年过去了,都没有听到他们完成融资的报道。整体而言,有很多项目几乎完全没有拿到钱。据此,我猜想在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里,资本寒冬还是很明显的。

第一电动:你认为,造成资本寒冬的原因是什么?单就新能源汽车领域而言,还存在什么其它因素?

朱卫星:首先,当前的宏观经济不太好,再加上外部环境也比较严峻,所以大家都比较谨慎。很多机构加强了对投资节奏的主动性管理,这样一来投资速度自然会偏慢。

其次,从基金角度来讲,整个资金链都比较紧张,募资端面临一些困难,有的募少了,有的甚至募不到。这样一级一级传导至一级市场的项目端时,直接导致了其融资困难程度的提升。

单就新能源汽车领域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难投的领域。在这个领域内,除了标的少以外,还存在一些项目合作难以达成的情况。

标的少,这与当前的产业格局有关,都在讲汽车“新四化”,其中电动化肯定是跑在最前面的。今年的电动汽车销售量大概在100多万辆,跟全部汽车销售总量的2800万相比,渗透率是非常低的。从产业角度,电动车对燃油车的替代还没有完成,甚至才刚刚开始。

但是从投资的角度来讲,电动化领域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了。电池方面,以宁德、比亚迪等巨头为代表的行业格局已经基本确立了,投资方再想在电动化领域中找到特别合适的标的已经非常困难。

剩下的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这些更新的领域里边,除了局势不清导致好的项目难以被识别外,大公司太少、小公司太小,就算有项目可投,投资金额也不会太大。

另外,标的少和投资机构的谨慎不无关系。

先说整车制造。坦白讲,就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整车制造企业,全世界范围内也就特斯拉真的“跑出来了”,之前在美国还有Fisker等新能源汽车公司,但最终成功的却只有特斯拉。就连特斯拉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是经历了百般坎坷,被曝出过各种负面消息。因此,从投资方的角度来讲,整车制造环节能够“打中”的概率太低。

与此同时,整车制造的投资体量又是巨大的,财务投资人的那点投资额在整个盘子里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力。因此,很多机构对于这种类型的项目都是偏谨慎的。

其次,这个行业的需求端是不稳定的。国内的电动汽车其实是补贴催生的市场,补贴造就了需求,需求端很大程度由政府来买单。随着政策的不断变化,对需求曲线的扰动是非常强烈的。

这对供给端而言,很难判断该领域内未来市场投产的布局,从而造成业绩的波动非常大,随之风险就高。对于这类波动大风险高的企业,投资机构态度一贯比较谨慎。

投资机构非常在意投资成功率,成功率高的领域,机构会广泛布局;但成功率低的领域,机构就少布局。对投资机构而言,相比较其它领域,新能源汽车领域属于后者。它的产业性质决定了它就不是一个爆发性很强的领域,很多投惯了互联网的机构觉得这个领域的项目不够Sexy(这里指,具有吸引力)。

最后,标的少还和一些投资机构的募资期限、基金程序有关系。有一些投资机构偏好做一些短平快、Pre-IPO这种类型的项目。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里,这种类型的项目很少。除了北汽的借壳、宁德的借壳,其它能听到快速见效的项目非常少。实话说,在这个市场中,还是要抱着长期投资去孵化一些公司的想法、思路去做投资。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项目合作较难达成,我个人认为有两个原因。

第一,双方预期需求不匹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很多项目都尚处早期,风险相对较高。对这类风险属性的项目,投资机构的回报要求会比较高。但高回报要求意味着需要控制进入成本。但从项目方的角度而言,对此会有一些顾虑,毕竟估值还是非常重要的。如此一来,双方预期需求无法匹配,就很难达成交易。

第二,从本质上来讲,新能源汽车产业还是属于制造业,当然也有一些研发型、服务型以及软件型的企业,但大部分的创业企业依然属于制造业范畴,这是一个重资产、重运营的生意。参考一下制造业领域的顶尖企业,例如上汽、博世这样的,他们的市盈率也就在10倍左右,非常低。现在市面上的那些初创企业发展成熟以后也很难跳出这个框架。

站在投资方的角度,这类企业的天花板很容易看见,如果往前推导,能开出来的条件就相对苛刻。而从创业者的角度来讲,这样的条件与其预期会有较大距离,导致了最终合作无法达成。

明年形势不会反转,资本不容易下手

第一电动:结合当下形势,你觉得明年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投资环境是怎样的?

朱卫星:实话说,明年的经济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宏观上,目前还看不到有反转的趋势。包括去杠杆、房地产这些都还在严控的过程当中。外部环境也还是比较严峻的,贸易战中如果(中方)能跟美国达成一些协议,或者不叫协议,叫妥协吧,那也不属于趋势性的反转,只是一个短期内的反转。

宏观环境偏紧,传导到所有的行业都会一样,汽车行业也不例外。今年的汽车行业销量是整体下滑的,明年我估计跟今年持平就差不多了。这样会导致整个汽车产业链的形式比较严峻。

有很多项目,包括一些做汽车零部件的企业,他们都是作为一级、二级供应商存在的。如果整车厂的销量不稳定甚至下滑,它各方面的预算就会收紧,包括像智能化、自动驾驶、传感器这些都是从他们的研发费里边走的,研发费一般是根据收入一定的比例来提的。这样会影响一大串在这个产业链上布局的创业企业。

但是从投资角度来讲,汽车是一个很大的投资主体,是一个值得长期关注的领域。因为整个汽车产业的创新还是比较活跃的,它本身的变革就在眼前。从硬件端来讲,很多变革正在进行中。同时,硬件端的变革肯定会造就很多新的服务模式出来。

所以说,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创新活动非常活跃。包括技术、商业模式上的创新。明年,在这个领域内,肯定会有一批好的企业融到资金。融不到的企业则会过一段苦日子,甚至可能出局。明年肯定会看到优胜劣汰的现象发生,或者企业间的整合。

从投资趋势上来讲,虽然创新活动很踊跃,但有一些东西会offset(抵消)掉一些优势。以前市场行情好,募资顺利的时候,一些融资方的估值“吹”得比较高。这样一来,有一些项目就算比较好,但因为估值过高下一棒的人也很难进去。这种情况,只能通过时间来消化了,通过它的基本面慢慢赶上前面的估值,这样才会有“后面”可谈。

总体而言,明年是有机会的。但是从宏观环境、行业形势、以及企业历史上累积的一些因素等多方面来看,今年的投资环境的延续性较强,明年的投资环境特别是上半年还是一个比较不容易下手的态势。

业内同质化严重,造车新势无核心竞争力

第一电动:刚刚你提到,明年这个行业会垮掉一批企业,能具体谈谈吗?

朱卫星:首先,现在国内的电动汽车中造车新势力占据很大的分量,但造车新势多半会被淘汰。先看整车制造,造车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需要长周期、大精力的研发。虽然电车不同于油车,但传统汽车始终是在这个圈子里的,他们在技术积累、供应链管理上优势比较明显。造车新势力则短板明显。

电动车虽然完全改变了传统汽车的动力系统,但革命程度依然不够,车身、底盘、电子等几大系统都是差不多的。在后面的这些系统上,传统车厂拥有更大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造车新势手里有核武器,可以改变游戏规则,拿到比较大的市场。否则的话,没有战斗力可言。

其次,新能源汽车行业中还存在同质化严重的倾向。无论是面向消费者的车,还是以共享出行为目的的车,相互之间有多少核心差别呢?没有多少。

更具体地说,他们的零部件无论是传感器、智能驾驶系统、ADAS系统,甚至选择的供应商都差不多。这种情况下,就看谁能将管理做得更好、成本控制得更低、产品对市场的把握度更高,谁就能胜出。

第一电动:从投资人的角度,给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业者的建议?

朱卫星:首先是要有耐心。新能源汽车这个行业不像互联网。互联网企业起来得非常快,融资节奏快,业务发展也快。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节奏没办法那么快。本身它是To B的业务,获客周期长,产品定型周期也长。

其次,要做好自己,不要太理会外部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这个领域里的技术创新型公司,不要管那么多宏观经济的起起伏伏。技术的研发有自身的规律在其中,需要投入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做产品、做技术,等到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一定会发光的。

另外,从融资的角度,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预期。如果确实急需资金,就得放低一些预期。对于已经募到资的,根据现金消耗的情况提前作好规划,不能等到没钱的时候再启动融资。

整体上看,宏观经济形势反转的概率不大,偏紧的形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因此,企业不要期望马上触底反弹,或者凭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条件去募资。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安小曼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85133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96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