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行市场正处于动荡、变化的过程中。出行平台要造车、投资新能源汽车。因为车是出行的核心元素,不研究车,想改变未来出行,不可能。
制造厂商要进入网约车。因为未来的汽车行业会发生重大变化。现在的汽车是交通工具,未来的汽车是智能移动生活终端,就像手机一样。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都快没有了,不转型就死了。
我1995年加入吉利,卖摩托车,然后卖汽车,是前五个老人了。2015年,吉利要做出行。李书福董事长是曹操专车的1号员工。他说我们是制造商,不能不参与出行。吉利从传统制造商,向道路运输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转型,曹操是创新的先锋。
美国的通用、福特,欧洲的奔驰、宝马,日本的丰田、本田,都参与出行了。为什么制造商要做出行?你造的车是用于出行的,你不参与出行市场,你不知道造什么车。你会失去这个市场,可能沦为代工者。
我们在宁波上线,用的是B级车博瑞。司机第一天就问,能不能把我的座椅,和副驾驶的座椅换一下。因为驾驶员的座椅是电动调节,8项自动的,副驾驶是手动的。
传统制造商的思维是为私家车服务。消费者想配置高、价格低,于是把副驾驶座椅变成手动的,几千块钱减掉。不做出行市场,我们造车,眼是瞎的。
2015年,我们进入出行市场,正是行业最混乱的时候。补贴,烧钱。我们一开始觉得没机会了。滴滴2015年亏损100亿人民币,优步中国亏损10亿美元,神州亏损37亿人民币。我们一个制造商,一年挣几十亿,都花了都不够,我们怎么做?
但后来我们分析,他们亏的钱,培养了用户2个习惯。一个是用手机打车,第二个是移动支付。这两个习惯是网约车行业的前辈,花了上百亿的钱烧出来的。市场被教育了,消费者被培育了,我们再进入不需要花这些钱了,我觉得可以做。
第二,我们注意到,消费者手机上不只有一个出行平台,至少2、3个。早高峰打不到,他们要打开比较。有车的时候比价格,着急的时候比谁先到。有客人的时候,选择好一点的车型。出行不像互联网行业,数一数二,老三都没有。出行市场有刚需,而且对平台的依赖不是一个。
我们先在宁波探索,再到杭州。我们开始没有想赶超滴滴。他们那么大。我们还认为,出行市场的规模效应不是很大,做一个小而精、有特色的平台,有可行性。但是后来我们觉得,你的规模不够,空驶率会高,还是要追赶。我们用什么方法跟别人比呢?我就想要差异化。C2C难把控服务,我们就做公车供应,雇佣司机,重资产,购买车辆的模式。
我们是制造商,网约车的采购成本,吉利汽车卖给我的价格不可能还比卖给别人的贵。司机的成本,可能前期高一些,我们要确保提供的服务是用户满意的。能源的成本,我不烧油,纯电动车。
我们最先用过40几辆燃油车,通过测算,营收要达到平衡有一定困难。这个过程中,吉利的电动车要上市了,我们就选择了新能源汽车。
吉利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曹操专车董事长刘金良
曹操不是只用吉利汽车。我们想做新能源车出行平台,至于是谁的车,没关系。但采购别的车,质量比我们好才行。
吉利目前是曹操专车大股东,占股90%。我们2018年初达成了A轮融资,10亿人民币,都是财务资本。预计今年10月完成B轮融资,希望再出让10%到15%的股份,让更多投资者进来,未来吉利的股份将越来越小。
说吉利汽车做出行是为了卖车,看数量就知道了。吉利、沃尔沃一年卖200万辆车,我才1万,占0.5%,怎么靠我卖车呢?如果靠这个就死掉了。
如果其他主机厂背景考虑投资曹操,我们欢迎,最好我们所有主机厂能够组成一个大的出行平台。
滴滴与主机厂合作,我认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也在“洪流”里面翻滚。主机厂跟滴滴合作,想卖给它车,要赚钱。我们也想卖给它车。平台和制造商合作,不确定性因素很高。我让谁帮我定制,让一家还是多家。未来的车什么样,他们花了上百亿换来的经验,愿意给制造商吗,没那么简单。
曹操的投资人进来尽调的时候,他们看好出行市场的未来,看好B2C重资产+互联网,主要担心市场竞争。更多人采用电动车怎么办,更多主机厂进来怎么办。
很多制造商都想做出行,想了好几年,还没做出来,这不是那么容易的。这是一个互联网的事情。如果用传统企业的思维,是做不成的。我们招募互联网人做产品开发,一开始都招不来。人家到了公司,看办公场所也是传统的,人也是传统的,觉得格格不入。我们也不适应他们。我们西装革履,他们穿着便装,T恤, 大裤衩。他们说要在办公室放床。那怎么行呢?
但后来就行。后来我们觉得,我们要转型,要改变自己。我们找新的办公场所,去看互联网公司什么样。现在我们办公室有床。软件开发有它的特点,技术人员有技术人员的语言。我们接受,包容,大家慢慢融合,这是个过程。
A轮的时候,我们只有7、8万单,现在接近60万单,成长了6、7倍。我们全国平均司机单量超过15单,其他B2C平台可能不到10单。我们的价格比神州、首约便宜。他们背负着燃油,车又比我们贵。我们的能源消耗是他们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所以让一部分价给消费者,司机收入高一点。
我们不补贴,也不充值送,想扎实一点。上海每天三十万单,美团进入以后突破100万。因为补贴便宜了,大家都出来打,刺激了一个需求泡沫。这个泡沫会破的嘛,补贴创造出来的消费者没有粘度。政府也不允许这样的情况。那几天上海异常堵车。
B2C更快符合网约车新政。我们进入一个城市,一定要依法合规。他们认为违法是创新的前提,我们反对这个。我们在青岛上线时候,买了150辆混动的丰田卡罗拉。然后,青岛出台网约车管理细则,要求2.75米以上轴距的车,我们就把150辆车调到了大连。
我是100%新能源出行平台,会衍生出很多东西。很多城市的出租车公司油改电,司机不愿意。有这么一个全是电动车的网约车平台,欢迎你们来。政府在车改,我们是纯电动车,也特别容易中标。
中国网约车行业,有两个不确定性因素。一个是地方主管部门对网约车新政的态度和执法的力度,一个是出租车行业未来改革的方向。滴滴面临着靠拢网约车新政的艰难时刻,它的组织架构、人才结构,在转型过程中是有困难的。
90年代吉利造车,就跟我们做网约车一样,很多人不理解,很多人觉得做不成,没希望。董事长说,车就是2个沙发4个轮子,也是表示一种信心。战略上藐视困难,战术上我们很重视困难。
我们现在还没有盈利,但有些城市已经达到盈亏平衡。我们不是很快就扩张了很多城市,B2C规模扩张上效率会低一些,发展一个城市,要和政府申报,对接数据,购买车辆,招募司机,培训司机。另外,我们想稳健前行,要考虑盈利,进入一个城市还是很慎重的。
我认为中国网约车市场,未来会有一家C2C,一家B2C,还有若干个区域性的平台。C2C我们现在不考虑。未来如果到一定时候,需要借助社会运力,我们也会好好规划。
我们现在有少量出租车上线,我们希望做这个业务,还在分析可行性。曹操专车是派单制,出租车是抢单制,如果用户叫了车,你不去接单,这个体验不好。嘀嗒做出租车,他的未来什么样,我们还没看清楚。
我们做出行也有很多陷阱。有可能走偏。等我们分析透了,该进入就进入,该离它远点就离它远点。
来源:36kr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73035
以上内容转载自36kr,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