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兴造车势力来讲,2018年将会是腥风血雨的一年。”
自2014年兴起以来,新兴造车运动成了国内汽车圈里的一个看点,有人看好新造车公司能弯道超车,也有人称贬低他们是PPT造车不自量力。
抛开舆情, 在3年多的时间里,有些新玩家们已经开始从情怀理想发展到了比拼产品的阶段。电气化、车载大屏、车联网、车载OS、智能驾驶,这些可以说是新兴车企产品的共性。新除了共同的特点,这些新鲜血液各自拥有独特的玩法,来避免自己陷入同质化的窘境。
上周,由海马代工生产的小鹏汽车IDENTY X正式量产下线,小鹏汽车成为了诸多新兴车企中动作最快的一个。
“首批量产车目标客户群为极客用户”,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如是说。通过搜集客户反馈, OTA升级逐步更新完善车辆功能,2018年将面向大众推出2.0版。
小鹏汽车最大的亮点可谓是那个特立独行的车顶摄像头,车主可以用摄像头通过拍照分享到社交网络上去,还可以用来抓拍道路上的违法车辆。这可谓是一个颇具脑洞,充满娱乐精神的设计。除了个性化功能之外,其液冷电池包能量密度为152Wh/kg,自称秒杀特斯拉和通用Bolt。
对于蔚来汽车,笔者的第一印象就是敢烧钱。无论是蔚来EP9刷新纽北赛道单圈纪录,还是豪赌Formula E,李斌在品牌打造上一直挥金如土。
与小鹏汽车一样,为了加速产品落地,蔚来汽车找江淮代工合作。就目前公布的参数上来看,蔚来ES8直接瞄准了高端市场,其号称335公斤的全铝车身更是直接对标新款路虎揽胜。前后双电机四驱并支持换电技术,蔚来汽车一直自诩为中国的特斯拉。
至于售价,蔚来官方一直没有对外透露,不过依照其高端的定位和这一身配置参数,想必是便宜不了。
按照2015年7月实施的《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前途汽车是这些玩家中唯一一个获得发改委项目审批的企业。早在2014年4月的北京车展中,前途K50就已经正式亮相,从概念至今,这款车已经完成了很多次的优化。
前途汽车并没有跟随国内SUV大热的潮流,作为一款双门两座纯电动轿跑车,K50最大的亮点是采用大量碳纤维及铝合金等材料构成的轻量化车身。
按照目前官方公布的数据和酷炫的造型,搭配优雅的蜻蜓车标,前途K50俨然一副“西装暴徒”的姿态。
在今年4月份的预览版发布会中,沈海寅并没有给出太多产品的具体参数:支持充、换电模式,售价区间为20万-30万元,可预订,目标用户群体为泛90后。
奇点iS6最直观的特点就是那个“自杀式”车门。除此之外,智能助手、二氧化碳检测、前后LED屏,奇点iS6将乘员关怀作为卖点,一心要成为新兴产品里的“暖男”。
沈海寅曾透露,奇点iS6也将找国内的一家主机厂代工,预计2017年底完成小批量生产。
目前为止,威马只发布过一款名为AG2020的概念车,今年8月也公布了一些量产版车型的具体参数:定价20万元左右的纯电动SUV,综合工况下续航里程超过450公里,将采用C2M(Customer-to-Manufactory)定制化生产方式,于2018年量产下线。
C2M是威马汽车的核心模式,目的是去掉库存、物流、总销、分销等一切可以短路掉的中间环节,砍掉了包括库存在内的所有不必要的成本,让用户以超低价格购买到超高品质的产品。换句话说,威马以后的量产车型都是根据用户要求而“私人订制”的。
今年9月7日,FMC正式发布了定位豪华的全新电动汽车品牌:BYTON拜腾。首款新车是与奥迪Q5、宝马X3等是一个级别的中大型SUV,入门定价为30万元左右。
戴雷是土生土长的德国慕尼黑人,拜腾这个名字也倒是充满了一股“德味”。在笔者有限的认知范围内,拜腾首款新车拥有迄今为止最大的屏幕,将车载大屏玩出了极致,力求通过人脸识别、情绪识别、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功能,给用户提供直觉式、耳目一新的人机互动体验。
这个超级大瓶的尺寸为125x25cm,贯穿驾驶位和副驾驶位,屏幕显示内容可与车内其他乘客共享。姑且不谈戴雷信奉何种产品理念,这块大屏幕真的有点“夸张”。
相比于其他“难兄难弟”,开云跟车和家则是想先从低速电动车入手。但是国内对于这类低速电动车并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管理方式,导致这类产品有点“拿不出手”。好消息是低速电动车国标草案已出,对于开云来说,其产品早已流入市场,剩下的就该考虑一下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来应对将来出台的国家标准了。
相比开云,车和家则显得更聪明一些,直接按照欧洲L6e标准进行产品设计,再将产品推广到美国和欧洲用于分时租赁业务。这样一来,车和家的口中的“SEV”不仅摆脱了低速电动车“马路杀手”的形象,还拥有了一个“洋气”的产品定位。
有资质的赶紧造车上市,没有资质的找代工再搞资质,国内的新兴车企已经进入了疯狂的冲刺阶段:产品亮相——新车下线(小批量生产)——正式上市(大规模量产),这是每个企业都逃不过的循环。
尽快将产品拿出来上市就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一方面能够在竞争不激烈的时候抢占一定的空白市场,另一方面还能尽快树立自己的品牌,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增加一丝筹码。
时间紧迫,但是对企业来说,没有什么能比消费市场中的“自然选择”更加残酷了。这一票新玩家大部分刚刚完成第一阶段,真正的腥风血雨还在后面。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科技记者刘进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57415
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违反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1700118019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