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市场
  4. 从江淮合资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崎岖之路

从江淮合资看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崎岖之路

  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从来都是对车市影响最为关键的因素。在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引导下,国内车企新能源汽车发展呈现众生百态像。然而,所谓”轰轰烈烈造影响,扎扎实实走过场”。迄今为止,国内车企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仍然充满了挑战和坎坷。今天,笔者将摘取自主品牌代表性企业江淮汽车,剖析自主品牌车企在新能源路径上的辗转艰辛。

  江淮汽车是一家老牌地方国资委企业,长期以来坚持自主研发和技术合作的发展思路,在轻中卡、卡车底盘和发动机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市场基础。五年前切入轿车领域,依靠瑞风产品系在乘用车领域建立的基础,其轿车板块也取得了一定的业绩。

  以中国乘用车市场的现状,江淮汽车仍然处于竞争劣势位置,与合资品牌和奇瑞吉利比亚迪等自主品牌车企相比较,其轿车市场基础仍然相对薄弱。因此,寻觅新的机会实现超越,一直以来都是江淮汽车的”梦想”。

  在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江淮汽车义无反顾的投入了新能源发展大军当中。这当中不仅仅有国资委企业在政府和政策面前独到的敏感性和影响力,更为关键的是江淮汽车有强烈的不甘久居人下、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愿望。

  纯粹依靠自身的研发实力,江淮汽车目前而言缺乏能够傲视同侪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的量产能力。虽然在年初已经有数百台纯电动轿车投入私家车市场,并且在年内还有数千台纯电动车进入私家车市场的投放计划。但是谁都知道,这些都纯粹是试水之举,并不能表示江淮汽车就有领先于同行的技术、产品和生产制造能力。

  基于技术方面的渴望,江淮汽车一直在寻求合资合作这样一条相对而言更为经济、也跟为快捷的新能源汽车发展之路。外界也会经常看到一些与江淮汽车新能源有关的鼓舞人心的信息出现在媒体报道上。然而,经历过时间检验之后,很多信息都成为了镜花水月。因为在技术领域,不仅仅是江淮汽车没有底气,其寻寻觅觅接触的合资对象往往也并非正正的技术能手。

  2010年8月,江淮汽车曾经发布公告称,已与天津正道股权投资管理公司签署了合作意向,双方将以50%:50%的股权比例共同设立合资公司,首期投资额不少于20亿元。合资的基础是正道方面将提供相关核心技术,江淮汽车方面提供资金和人力。

  笔者在当时就质疑过这桩合作的可行性,9个月之后的今天质疑得到了印证,双方合资已经流产。据江淮汽车的回应,合资流产的主因是正道没有直接的技术来源。

  事实上,这次合资流产并不让人意外。天津正道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是仰融名下公司,在2010年1月22日才完成注册。其角色是投资型公司,而非技术性公司。很明显,它没有丝毫自己的技术。正道在国内寻找新能源汽车合作伙伴,是基于仰融对国内产业政策的敏感性,以及其自认为对全球汽车技术的了解。说句毫不客气的话,这就是一个新产业背景下的投机倒把型的公司。通过国内合资伙伴的资金,去国外购买所谓的先进技术,拿到合资公司来进行生产。这是一种倒空卖空的技术拆借性行为,并非双方精诚所致的合资合作。

  江淮汽车算是病急乱投医了,摊上了这么一个当初看来非常有眼缘的”如意郎君”。最终的合资流产诚然如江淮汽车所言正道没有直接的技术来源,其过程则可能是正道拿不到江淮的资金,就无法购买技术(实际上拿到资金,也未必就买得来真正领先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江淮看不到正道的技术,也就不愿意投入资金和人力。这种双方都没有把握和诚意的合资,怎么可能成功?

  然而,对于江淮汽车而言,合资合作箭在弦上,非此无以快速大规模启动新能源汽车战略。他们又找上了富士康,这次就一定选对了么?恐怕也还存在疑窦。

  富士康是台湾第一大企业鸿海精密下属华人最大科技集团,拥有着诸多”第一”的头衔,长年以来却不过是国外品牌的代工工厂而已。近年来,受影响于内地快速增长的劳动力成本,富士康不得不谋求从代工工厂到科技创新制造商角色的转变。新能源领域,是其理想的转型基地。

  虽然富士康拥有汽车零组件模块业务,然而其技术来源都是承接上游企业的技术形式,并未形成自己的技术储备和领先优势。现在双方只是拥有着共同的愿景,富士康有意在新能源领域有所建树,江淮汽车急于寻求新能源汽车技术合作伙伴。与此同时,吉利也与富士康集团有频繁的接触。与正道这样的”有身份的皮包公司”相比较,富士康扎实的制造基础显然拥有更大的吸引力。

  这桩合作目前看来仍然难免雾里看花的朦胧。以江淮汽车和富士康的现状,资金上的合作自然不成问题。然而,在最为关键的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江淮只能寄望于富士康在研发领域的进展。而富士康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领域的实力和在保证领先性情况下有可能实现的最快进程,不仅不足为外人道,恐怕在内部也没有既定的信心。对此,我们只能说,基于成熟技术下的生产制造,是富士康的拿手本领。

  如此看来,江淮汽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尴尬不言而喻。自身缺乏研发能力和技术储备,只能寻求基于技术的合资合作,实行拿来主义。然而,新技术上的合作伙伴并不好找,不断地”合作试错”可能会让江淮错失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不仅仅是江淮的难题,也是众多自主品牌面临的难题。

  与之不同的是,国外的老牌汽车企业,不仅仅拥有强大的研发实力,更为关键的是拥有广泛而深厚的横向研发联合体系。企业自有的研究机构研发能力非常强大,同时与企业相关联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也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通过企业资助或者植入的高校、专业研究机构等,更是为企业源源不断的提供新的技术储备。

  为什么日前发改委会同商务部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就新能源核心零部件投资股比设限的规定能够引起轩然大波,这就说明国外车企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拥有对国内车企优势明显的技术自信。他们只是需要一个相对放纵的政策和已经初步发力的市场。

  当然,中国国内车企介入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领域也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在传统汽车技术都不具备优势的情况下,要在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取得优势,自然是有点难为他们。

  因此,我们并非抵制技术合作,也不反对技术引进。只是有几点需要提醒某些因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鼓励而有点兴奋过头的车企们注意。

  首先,在寻求合作伙伴时要擦亮眼睛,摒弃那些貌似威武的”江湖骗子”,看得见真正的技术或者至少看得见有极大可能获得真正领先技术的机会才撒鹰。

  其次,不要寄望能获得真正绝对领先全球的技术。引进的技术极大可能只是相对成熟甚至是落后的技术,用来装备初级产品切入市场尚可,忽悠忽悠市场和消费者也尚可,但是想依此永保千秋万代,那就是白日做梦了。

  最后,绝对不能以引进代研发。必须拥有自己的稳定的、具有发展前景的高素质研发团队和持续的研发投入。真正领先的技术只可能通过自己的研发得来。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希望和中国成为汽车强国的希望,也只有通过国内研究机构和车企研发部门的潜心研发来实现。

  ( 编辑/邵阳 )

来源:中国能源信息网

作者:综合报道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5270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0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热文榜
日排行
周排行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