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牛近明说,北京计划到2017年推广20万辆新能源汽车,虽然相比北京的汽车600万总量来说,电动汽车的占比不大,对空气质量的贡献难以显现。但是在这20万辆的培育过程中,车企产品的质量、服务体系以及政策配套体系也在逐渐走向成熟。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也会越来越高。“我们寄希望于老百姓在换车的时候,把传统车换成新能源车。前期的工作就会贡献于整个汽车结构的改变,北京市的17万辆不是一个大数,而是一个基数。”
“EV英雄会”之新能源汽车创新论坛于2014年4月19日在北京国都大饭店举行。正值北京国际车展开幕之际, 中国最大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垂直门户——第一电动网邀请各地方城市主管部门领导、行业专家、整车及零部件企业代表、媒体代表及消费者代表齐聚一堂,围绕“中国新能源汽车城市准入与推广”主题,建言献策、共谋发展。
牛近明在论坛上发表了上述观点。他介绍了北京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计划,包括新能源小客车单独摇号、企业产品准入、补贴以及充电设施建设等方面。牛近明鼓励企业尝试进行商业上的探索,他还呼吁,发展新能源汽车需要社会和政府一起互动,在这方面探索中总结出来,向政府提出建议的东西,形成政府的政策,政策才能掷地有声,让大家享受到政策的落地。
北京市新能源汽车发展促进中心主任牛近明
以下为牛近明发言实录:
牛近明:感谢主办方的邀请,让我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进行交流,我看到在座的各位给国家和北京市做了很多的支撑。现在城市政策和城市推动方面,深圳有很多的经验值得我学习,我进入这个行当的时间比较短,我接受了主办方给我提出的题目要求,重点围绕着城市政策、北京的情况,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北京市的发展计划,因为跟准入有一定的关系,后面会说到在操作北京市的新能源汽车推动过程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者是拿出一些问题跟大家进行交流和探讨。
去年北京市出台了要北京清洁空气行动计划,这是一个大计划,计划里面包括了对整个北京城市的空气的影响,跟北京周边都有关系,以及控制方面的计划。提出了一个针对新能源汽车有关的,到2017年20万辆的目标。有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3万辆是属于公共部分用车,包括公交、环卫、出租等方面。另一部分是17万辆,主要针对老百姓和企事业单位的购买。这17万辆又分成四个年度来完成,今年开始2万辆,明年是3万辆,后年和再往后的年度是各6万辆,我们理解就是2366,这样好记一些。
围绕着这个方向目标的实现,北京市在今年初出台了北京市示范应用小客车管理办法,围绕这个办法出台了几个相关的细则,包括《北京市示范应用新能源小客车生产企业及产品目录》,大家号称是地方目录,实际不应该说是地方目录,而是地方的特殊要求,归北京市经信委管。与之配套的,北京市财政局有了一个地方补贴的政策出台,已经公布了。除此以外,在这之前也有一个针对新能源小客车在北京市购买使用的单独摇号政策,把原来传统车的部分进行了适当的改造,改造之后每年北京市从现在开始,15万辆的总指标,这是什么概念呢?今年新能源汽车2万辆,传统车是13万辆,明年新能源汽车是3万辆,传统车是12万辆,后面两年新能源汽车是6万辆,传统车是9万辆,总量不变,这个结果希望到2017年北京市的汽车总量不突破600万辆的总体控制要求。
几个政策的关键点介绍一下,首先是实行的是新能源小客车单独摇号,应该说摇号不是对新能源汽车的限制,更多的想法是在有序。这样的情况下分每年六期进行摇号,每期按照平均折算,个人是1666个,企事业单位是1666个,2月26日是第一期,3094个号被摇中,个人是有多少算多少,1428个,因为不够这1666个,这样的情况下直接配置,就没有摇,单位是高于1666个,这样是通过摇号产生了1666个。截止到这个月的9日,个人申请是2420个,单位申请是2557个,两个数分别都超过了摇号的基数,这一期会个人和单位都进行摇号。这两个数据放在一起,大家就能看出点东西来,第一期不用摇,第二期得摇,第二期大概是三分之一以上的想买的人摇不上号了,也就是说新能源汽车真的是慢慢的与老百姓越来越近了,被老百姓认知和接受越来越高。
北京市的补贴政策,老百姓摇上号之后牵扯到买什么车的问题,原来有很多议论,也有很多大家对这个事情的误解,应该说是现在基本上烟消云散,第一期里面分两批通过了七款车,北京市自身的车两款,北京市以外的车五款。老百姓在摇上号之后购买车可以在七款车里面选择。为什么北京市制定地方的条件,我不叫目录,应该说是一个条件。除了国家要求的目录之外,主要是从两个层面上考虑问题,刚才陆处长也进行了沟通,很多城市之间的想法是相通过,一个方面是对北京的一些区域要求,体现在两点上,一点是北京的冬天比较寒冷,这个时候车的电池状态和车的运转状态能不能满足这样的冷天气情况下的正常运行,增加了这样一项。第二方面是北京的夏天,有的时候暴雨来得猛烈,有一些地方造成了车被陷入水中的情况,如果大面积的使用新能源汽车之后承受不了涉水要求,对老百姓的正常使用不利,北京市加了一个涉水的相关要求。第二个层面是针对老百姓在使用当中如何得到更好的服务,要求有一定的4S店也好,维修网点也好,服务网点也好,应该有一定的量,保证老百姓在正常使用当中需要进行救援,需要服务的时候老百姓能够得到方便的服务。既然设了这些点,应该能够做到值守方面的要求,打电话不能打不通,晚上打电话要有人接,这些是从消费者的角度提出的要求,这也是为车企考虑,如果老百姓在这方面怨声载道,我们的事业发展就不会顺利,这些东西是车企的发展好坏和老百姓认可程度是相互之间依存关系的,替老百姓多想一想也是替车企多想一想。这两者之间,最终我认为是一致的。
补贴,北京市是1:1,跟财政部的补贴是1:1,比如续航能力是250公里以上的,按照今年是5.7万,北京市也是5.7万,拿足的情况下是11.4万,另外两个要求也是一样的,从80到150,从150到250之间跟财政部的要求是一样的,那个算法,财政部的政策怎么补,北京市也就怎么补。从充电桩,大家在买的过程当中,实施操作当中,老百姓在真正关心的使用当中,充电桩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从老百姓买车的这个角度来说,是一车一桩,桩随车走,由车企,销售点负责给老百姓提供安装的勘察以及安装的服务,相当于我们老百姓买一台空调一样,这个卖方替人家选地,把地方帮老百姓安装好。所以,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提出一个建议,就是建议老百姓确确实实想买车,但是确实如果充电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要谨慎行事,不让老百姓买了车在家的时候因为充电的问题解决不了而抱怨,这方面车企应该负起责任,这样的情况下第一抱怨者是车企,希望大家共同负起责任。
第二个层面,就是社会,政府和企业应该共同进一步的有所作为,干吗呢?老百姓在行使中,使用中,不可能只在家里充,可能公共的地方办公要充,北京市今年想建立一个5公里半径的充电圈,在充电范围内,小于5公里,就能找到一个充电点,这样的情况下,快充的桩为主,至少在北京布局1000个,已经在勘察实施之中,上礼拜也跟物业公司召开了会议,因为有一些物业公司是避不开的环节,解决了两个问题,第一是私人买车配合安装的问题,第二是有条件的地方也鼓励安装公用充电桩,来使老百姓能够解决充电忧虑。这是政策布局方面的考虑。
面临的问题,面临的工作还很多,这个事业刚刚开始,不能说是谁已经有一套完整的陈述的东西摆在这里供大家来学,供大家照搬,不可能。政策也是一样的,有的时候说政府应该给政策,那个说政府工作不到位,我想问政府的政策从哪来的,天上掉下来的吗?不会的。政府的政策应该是基于社会当中的实践和遇到的问题,并且找到了相应的答案,在找到答案的过程当中,对政府有一个政策上的要求时再出台相应的政策,这个政策才是落地的,我建议不论是北京也好,外地的也好,共同在这方面探索中总结出来,向政府提出建议的东西,形成政府的政策,这个政策才能是跟社会进行互动,才能掷地有声,才能让大家享受到这个政策的落地性,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个人还是抱着这种热情,愿意跟北京的也好,外地的也好,车企也好,老百姓也好,公共服务机构也好,共同把政策推进下去。同时,鼓励各种经营模式,比如说遇到了一个问题,原来遇见过,建了充电桩了,这个桩搁那没有人使,或者这个桩搁那没有人管,没有人使,至少是短期内的使用率不高,没有人管,造成了不好使,甚至是带来一些不安全的忧虑,怎么办?为什么会没有人使,为什么会没有人管,就是说建桩我们鼓励建活桩,而不是死桩,什么叫活桩,一个是有主,这个基本解决了,第二是有人管,为什么管,如果说管的话是增加了责任和负担,没有任何利益,积极性从哪来,物业直接的反映就是这些。如果在这个管的过程当中,能有相应利益的可能性,这样的情况下管就变成主动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个人是积极的鼓励有条件的去尝试着进行商业上的探索,这种商业探索,是不是需要政府来进行翘动,由社会和政府互动的题,这样的情况下让政府的资金也好,政府的政策也好,还是和大家结合起来发挥作用。这是我在过程当中的一点思考,也是一种见解,绝不是说有某一家唱独角戏。
还有一个理念上的事,有人也在说,我就是一个发言,说得不好大家可以不认可,北京市再推,到了2017年,20万辆,那个时候北京的汽车总量600万辆,别人说你对空气质量贡献还是显示不出来,这个数值没法比,你们说得对不对呢,说得对,但是也不对,为什么也不对,这17万辆也好,20万辆也好,不能这样看问题,在这17万辆的培育过程当中,我们的服务体系是在逐渐的走向成熟,车企车的质量和车的服务体系也在逐渐的走向成熟,老百姓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也会逐渐的走向成熟和接受,那样的话,下一代,我们寄希望于老百姓真正把自己的车,传统车在换车的时候,换新能源车,我们前期的工作将会发生作用,这个时候会贡献于整个汽车结构的改变,所以觉得不要停留在简单的数值上,有的时候拿出来数,北京市17万辆是大数,不是一个大数,是基数,要这样看问题,这是我个人的观点,我最后希望大家共谋大业,共商大计,共同推进大家投入的,关心的这个事业的健康发展。谢谢。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30657
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违反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1700118019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