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车BU预计将在2025年1月1日并入引望,开始独立运作,规模将达到数千人。对于该消息,华为车BU的一名员工提到,员工已经重新签了合同更换主体,从1月1号开始,发薪和社保主体变成引望,目前仍保留华为身份,是双重身份。
华为车BU是美国制裁压力下开辟的新赛道,不造车要做博世
华为车BU是在2019年设立的,当时余承东明确宣布不造车,要做智能汽车时代的增量零部件供应商。
余承东的说法:华为如果造车,车造得再好,充其量就像手机一样,占到百分之一二十的份额。一旦做车以后,引望就只能为自己服务,说不定还要建汽车制造厂,这又是重复建设了。”
华为开辟了2种模式:
第1种,类似Tier 1的零部件供应商模式。基于华为在ICT领域多年累计,其已经自研了多个汽车核心零部件,如智驾算力平台、激光雷达等,部分车企也会选择华为零部件,比如飞凡R7(参数|询价)部分车型搭载了华为AR-HUD。
第2种,是华为HI(Huawei Inside)模式。根据客户需求进行联合开发,基于乾��智驾和鸿蒙座舱两个解决方案,根据车型定位,以及市场需求来进行解决方案的定制,如采用HI模式的长安阿维塔和深蓝S07。
2021年,华为在美国制裁的压力下,希望开辟新赛道,以创造新的收入来源,于是打造出
第3种 合作模式:智选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设计、营销、用户体验等各个环节,尽可能多的采用五大解决方案。比如问界M9(全景看车)基本搭载了五大解决方案,而问界M5则主要搭载乾��智驾、鸿蒙座舱和乾��车云。同时,华为利用自己在全国多家体验店,渠道网络、门店营销人员等资源,提供品牌赋能和营销支持。
车BU独立打消外界造车顾虑,开放股权深度绑定
在这样的业务模式下,为持续获得订单,华为需要与汽车主机厂深度捆绑,但又要避免车企对于“失去灵魂”的担忧。
于是在2023年11月,华为宣布成立一家独立的公司,把车BU的相关资产和人员装入,并开放股权给有意愿合作的车企,2024年1月正式注册了引望公司。
华为再次宣布坚持不会造车,欢迎各车企合作,合作伙伴数量不限制。长安汽车旗下阿维塔率先以115亿元购入10%引望股份,赛力斯随后也以相同价格购入10%的股份。
奇瑞汽车和江淮汽车也表达了入股引望的想法。11月广汽与华为签署合作协议,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智能新能源汽车品牌,但不同于之前的智选模式的华为主导,这次后是“小智选”模式。上汽和一汽也是潜在的合作对象。
华为或已经掌握造车技术,挤占传统外企供应商,重构供应链
2024年11月26日,华为宣布鸿蒙智行尊界车型将搭载新一代智能底盘。华为在汽车行业领域已经布局多年,包括了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对汽车智能化有深度理解。
市场有人认为,华为车BU实际上已经具备了造车能力,在新能源汽车时代,非常有潜力替代博世和采埃孚等传统外资供应商,成为新一代超级供应商。
今年上半年各家外资供应商业绩下滑和裁员潮,已经看到新兴供应商对其压力的传导。德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头部企业舍弗勒集团,第三季度公司的核心盈利几乎减半,在欧洲范围内裁员约4700人,并关闭两家生产基地。
11月4日,德国另一汽车零部件巨头博世集团CEO-Stefan Hartung预计无法在2024年实现既定的财务目标,已在全球范围内宣布了多次裁员计划。
宁德时代成立只有10多年,已经连续7年蝉联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名,进入全球汽车零部件企业营收排名前10榜单,仅次于博世、采埃孚和麦格纳。
博世早期拒绝和宁德时代合作,最终错过一个时代
宁德时代在成立的早期,曾经有汽车客户介绍宁德时代给博世,希望可以成立合资企业的方式一起生产动力电池。宁德时代原先的母公司ATL在消费类电池领域具有丰富的经验,曾为苹果供货。但宁德时代的弱项是对汽车的零部件产品不熟悉,正好希望博世可以给与帮助。
当时博世的观点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未来会成为标准部件,就如超市里购买的5号、7号电池一样,并无太高壁垒;第二,电池的成本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大,成本不好控制。于是博世放弃了和宁德时代成立合资企业生产动力电池的提议。
截至2024年第一季度,宁德时代全球市场份额达到37.1%,全球每3辆电动车中就有一辆装载宁德时代的电池。现在看来,博世决策过于轻率,放弃了一个大时代的红利。
在当下燃油车和新能源汽车存量竞争时代,新能源车企每多卖出一辆纯电动汽车,博世的电喷产品就会少卖一份。
展望和总结
中国市场展现出的技术趋势最终会扩大到全球,各种新技术在中国快速应用验证,跨国供应商如果不能在中国市场快速响应,未来将面临根本生存危机。
中国的电池技术不仅在国内抢占外资供应商份额,重塑汽车供应链,也成为了中国出海进入欧美市场的关税谈判的筹码。近期欧洲的北伏公司已申请破产保护,欧洲电池的“自主可控“希望破灭,目前欧洲新能源车没有技术、产品、供应链,自身产品弱,想要发展还要依托中国,电池还要指望中国技术支持。这是有利的一面。
不过,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博世这类跨国供应商普遍经历了多个经济周期,业务转型方向一旦明确,出售或收购资产也会非常果断,它们终将在中国市场展开反击。(汽车之家 图/文 吴沛哲)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汽车之家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257846
以上内容转载自汽车之家,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