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政府首选”鼓励私人购买”策略暴露出的顶层设计问题
在中国电动乘用车发展初期,政府为配合”十城千辆”示范工程,有效实现推动其市场发展”辆”的目标,由四部委在2010年5月31日联合出台了《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私人补助办法”)。受其鼓舞,北京、深圳、上海、杭州等示范城市政府相继出台了配套资金补贴政策,使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助金额每辆高达10万元以上。同时,各地政府还雄心勃勃推出从2011年——2015年发展城市私人电动汽车数万辆的目标规划。
这个由”顶层设计”认识误区所掀起的政府激情,在遭遇2011年私人购买市场冷静的回应下陷入了尴尬境地。
私家车先行策略不厚道
事实证明,首选这项”私人补助办法”的实施方针,是一个把老百姓当作试验品的”不公平和不厚道”的策略。问题出在”顶层设计”忽视了中国目前正处在电动车辆产品技术不成熟,电能供给基础设施不健全,产品及产业系统需要进行磨合的特殊阶段。
笔者认为,为实现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政府采用财政补贴等诸多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购买电动乘用车,以此加快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步伐,其初衷和出发点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政府的”顶层设计”上选择商业化示范推广策略应该研判全局和慎重考虑,否则不仅得不到老百姓在市场上积极的反应,出现事与愿违的囧况,还会对一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诸多方面的风险,极大的影响中国电动汽车产业良性健康的发展。
基于中国目前整个电动汽车产业尚处在自主创新的初期,所面临的又是要在”第一次失去西方发达国家成熟技术和模式参照物”的基础上,独立探索解决一个世界性的新兴产业系统工程难题。在产业发展的示范推广阶段,存在三个层面的磨合,即:产品和设备自身的磨合;车辆与电池、电池与充换电设备产品之间的磨合;产业系统技术与运营服务体系之间的磨合。因此,这个期间一定会存在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和问题需要修正和改进。
而对中国众多普通的老百姓来说,购买家用交通工具除了圆一个家庭汽车梦之外,也是家庭的一笔重要开支和一个重要资产。选择购买电动汽车的主要动机,是为了拥有一部既能够满足家人日常代步的需求,又能够省钱的汽车产品;其基本愿望是需要购得一部”可用、可靠、安全”的车辆。他们绝不想购买到一部 ”问题不断和使用不方便”的交通工具。简单地说,就是不能花钱找不痛快。
在商业化示范推广初期,如果我们在对探索中的产业商业模式构架、产业技术系统集成、整车和动力电池产品质量与安全等方面把控不好的话,广大老百姓所购买的产品必然会出现许多诸如”车辆趴窝、电池异常、维修不便”等等问题。这样的产品销售给普通老百姓,将会给”积极参与”的他们造成政府不厚道的感觉,以及带来心理和经济上的伤害和打击。
私家车先行策略将带来市场、车企品牌和政府形象三重风险
面对中国发展电动乘用车这个世界性的创新产业,在整车产品、动力电池、电能供给设备等产业系统技术尚处磨合时期,以及产业商业模式待定的时期,仓促选择首先启动私人购买的市场策略,无疑会给我们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风险。
风险一:市场风险
所有人都明白这一简单道理,市场是一个产业得以发展的根基。未来中国电动乘用车产品市场的主力军是私人购买群体,获得广大老百姓的认同就会获得广泛的市场份额。反之,失去广大老百姓的认同就会失去市场发展的基础。通俗的讲就是:得罪谁也不能够得罪老百姓这个”上帝”。
电动乘用车是一个长达十年以上的耐用品,老百姓的信心指数主要依据对产品”销售特性”和”使用特性”的满意度来形成的。老百姓在购买产品时,首先会将电动乘用车的价格、功能性和时尚性与同类燃油汽车进行比对,如果发现电动乘用车产品”价格高、功能差、外形单调”等销售特性远远不如同类燃油汽车时,就会产生对产品的”购买信心”风险。二是老百姓在购买了电动乘用车产品后,在使用中发现诸如”后电池危机爆发”和”电能供给不方便”等问题,他们就会因为对产品的使用特性不满意,产生对电动乘用车的”使用信心”风险。
因此,在发展初期如何营造提升老百姓购买电动乘用车产品的”信心指数”,是中国电动汽车军团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风险二:车企品牌风险
大多数整车企业在产品没有把握阶段,对政府激情持冷静态度。同时,也对政府”顶层设计”的策略从生产企业的角度提出了疑问。
我们可以从北京汽车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林逸先生,在回应《认识误区注定中国电动汽车军团商业化受阻》一文所表达的观点中,清晰地看到整车企业对待现阶段的私人电动乘用车商业化示范策略的基本态度。林逸先生说:”企业希望(车辆产品)稍微成熟一点再推广,国家希望快点推,企业觉得还是慢点好,(待产品)成熟了再推广,把握更大一点”。这恐怕代表了大部分整车企业的观点。
整车企业表现出的这些行动和观点,都在向政府”顶层设计”人员发出一个信号:整车企业是不会仓促将一个不成熟产品规模化推向一个不具有”包容性”的私家车市场,我们不敢冒砸自己品牌的风险。
风险三:政府形象风险
在中国电动乘用车发展初期,政府优先选择以”鼓励私人购买”为市场推动的策略,也将会给自身带来”信任”风险。道理很简单,在政府大额补助资金和”免摇号、免停车费、免购置税”等优惠政策的诱惑下,初期一定会有一定数量级的老百姓会”满心喜悦”的积极购买。尔后,当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如果时常出现车辆”自燃、趴窝”等系统故障时,我们就可能会在媒体和网络上,看到大量”愤怒指责”政府发展电动汽车策略的信息。此时,政府的公信力将会受到质疑。
对此,建议中国政府的高层决策部门在进行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时,要慎重考虑首先选择”鼓励私人购买”的这种市场推动策略。
中国电动私家车推广尚需三年准备
尚处发展初期的电动乘用车,是一个全球化的崭新系统技术工程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新兴产业,必定存在”电动车辆和动力电池产品、充换电装备和运营服务网络”全系统中的产品设备质量和系统配套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经历一定时间的系统磨合才能完善。按照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这个磨合时间大致需要三年左右才能够达到一定的完善程度。
从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只有在政府对产业商业模式、产业系统技术集成、车辆与动力电池配套标准化、政策补贴实施细则等”顶层设计”的策略精准制定完善后,以及能够有效协调好整车企业与电网公司配合发展,并且通过规模化的电动公务车示范在三年里磨合好的前提下,才可能为启动电动私家车市场创造出基础条件。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抓紧时间准备,到2014或2015年左右中国的电动私家车市场才会形成一个大力发展的局面。
依此规律,我们绝不能按照三十年来中国推动诸如彩电、冰箱、手机等其它新兴产业”成熟产品”的习惯操作模式来进行。上述新兴产业之所以在中国能够快速取得成功,是因为它们都存在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西方发达国家提供成熟的”产品技术、制造设备和商业化实践经验”作为基础。而电动乘用车在中国目前的示范推广阶段,车辆产品以及整个产业系统是不具有这样一个成熟的商业化基础条件。
所以,对于国家已出台的鼓励”私人补助办法”政策之推广策略,需要国家部委从推动电动乘用车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战略高度来重新制定”顶层设计”的策略。
从笔者十多年对中国电动汽车商业化推广策略的研究分析判断,建议在我们示范推广初期,考虑采取以具有包容性和可控性基础条件的”电动公务车开道,电动出租车跟进”的实施策略。待全产业系统经过几年磨合好有把握后,再大力推动中国的私人电动乘用车商业化活动。
(本文作者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新能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 编辑/李艳娇 )
来源:第一电动月刊
作者:谢子聪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11954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