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了解「自动紧急制动」这个功能吗?这是一记来自灵魂深处的发问。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很多用自制的假人或假车模型对车辆进行自动紧急制动功能(AEB)测试的视频或图文,在经过这些所谓「测试」之后得出「XX 车的自动紧急制动功能不行啊」的结论。今天我要在这里指出来, 这些测试皆错,而且完全不严谨,测试结果也毫无参考性。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这项功能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样的?又该如何进行正确测试?为了一探究竟,我们来到了国际 Tier 1 博世在东海的测试中心,来看看自动紧急制动背后的故事。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知识点,什么是自动紧急制动?
准确来说,「自动紧急制动」这个词更像是一个车子面临危险时的具象表现,如果要严格从功能角度出发,AEB 也只是 PEBS 这套系统的一个功能。
PEBS 系统的全称是预测性紧急制动 (辅助) 系统(Predictive Emergency Brking System),它又包含了三个功能:PCW 预测性碰撞报警、AEB 自动紧急制动和 EBA 紧急制动辅助。
整个系统运作逻辑是这样的:
第一步:当系统探测到前方可能有碰撞危险时,首先会以一种温和的手段,比如声音、视觉来提醒驾驶员:「前方可能会有危险,你要采取措施了。」与此同时制动系统开始预充压,为后续刹车做准备;
第二步:如果驾驶员还是处于迷离状态,系统就会开始通过「短促制动」来提醒驾驶员,如果是配备有安全带预警功能的车型,安全带还会有收紧作用,与此同时车子会提供大约 30%的制动;
第三步:如果你还是无动于衷,车子的制动力度将进一步增强,同时双闪会亮起,如果是高配车型,在制动过程中系统会把默认把车窗、天窗关闭,避免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
第四步:到了这一步,如果驾驶员还是不作为,那车子就会全力制动,同时安全带也会收紧(如果车子配备这个功能)。
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只是看到车子刹停这个结果,但是却不知道其实在这个操作背后还有这么多步骤。
那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我们以博世的这套系统为例。博世是通过「前置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融合方案来实现这个功能的。两种传感器都有各自的优势:毫米波雷达通过发射电磁波来进行目标探测,优点在于对前方物体探测时,对于纵向相对速度、距离等探测要更精准;摄像头则在判断物体的特征上有更好的表现,同时基于视觉算法,对于物体的横向位移判断表现更好。两种传感器优势互补,可以做到取长补短。
了解这些功能之后,终于要开始进入实践——自动紧急制动的正确测试方式。
在博世的技术测试中心,我们体验了四种场景的自动紧急制动的测试,分别是行人、自动车、静止车和动态车。这次测试中用到了三种道具:假人、骑车假人、气球车。
注意,这可不是拿几个假人、纸板放在那里进行测试就完事儿的,需要符合一定的设计和测试标准,而且你不一定买得起:)
以行人测试用的假人为例。虽然只是一个假人,但是这个假人如何设计,使用何种材料,甚至内部使用何种塑料进行填充都很有讲究。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保证测试准确性。
你能想到这个可爱的假人要 10 万人民币吗?
这个骑车假人则是 15、16 万的样子(这可能是你见过的最贵的自行车道具)。
还有这个气球车,不太贵,也就 30 万的样子:)
所以要做一个真正专业、合规且令人信服的 AEB 测试,请先砸钱。
下面是我们今天体验的两台测试车,两台车都有紧急制动行人检测和车辆检测功能。
关于制动逻辑刚刚已经说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直接去看看测试过程:
虽然上面的这几个测试项目各不相同,但是整套系统的感知、决策、执行的逻辑大致相近:即碰撞发生前会有预警,然后随着距离越近,系统采用的预警以及防碰撞执行力度越大,在刹停之后大概会预留 2 秒左右的缓冲时间,之后可以再起步。现场的博世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每天会进行数百次的测试,为的是保证测试结果的长期吻合。
听到这里,再回头看那些所谓的自动紧急制动测试,你就知道有多不严谨不靠谱了。所以说, 专业的事情还是要专业的人来做。 不过博世告诉我们,如果外界有需要,也可以借用博世东海测试区的能力来进行相关功能的测试,博世也将会予以技术支持。哪天我们也搞搞事情?
此外,还有一点要说的是, 不同车搭载的 AEB 其实也不尽相同,有其不同的功能边界。 比如有的自动紧急制动功能同时支持识别行人/自行车识别和车辆识别,但是有的就只支持后者。以 WEY VV6 为例,最低配车型的 AEB 仅支持车辆识别,但是剩余配置车型搭载的 AEB 则支持行人/自行车、车辆这几种目标的识别,所以建议好好阅读车子的说明书,了解对应功能的边界在哪里,就不会对相关功能产生误解和误用。
到这里,文章就要接近尾声了。相信大家对于「自动紧急制动」这个功能及其适用目标和应用场景已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还是要忠告大家一句,不管自动紧急制动以及其他的辅助驾驶功能有多好用,它们都只是辅助功能,只是作为你自身驾驶能力的延展或增强而存在的,并不能完全替代驾驶员本身,我们每个人还是要对自己的驾驶行为负责。
来源:geekcar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shichang/104856
以上内容转载自geekcar,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