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车企威马交车了。首批几百台,3个月内计划交付1万多台。
同时,威马还将在明年推出EX5 Pro和EX6两款车,计划累计销售10万台,相当于特斯拉、北汽新能源2017年的销售表现。
威马董事长沈晖说,威马是新造车企业中“时间效率最准”、“资本效率最高”的。这一点可以和另外两家已经进入量产阶段的新造车企业对比:
蔚来ES8去年底接受预定,今年6月交付100台,截止到8月底总共交付1381台。蔚来董事长李斌说,今年内可以交付1万台。
小鹏汽车G3今年4月开始接受预定,计划年内交付,交多少台不知道。但小鹏汽车的供应商说,截止到上个月只发了不到100台车的配件。何小鹏说,今年没有人可以交付1万台。
李斌和何小鹏打赌,蔚来可以交1万台。输了的赔对方一台蔚来或小鹏汽车。现在,威马也在赌局之中了。
沈晖说,中国互联网“很特别”,一些创业者喜欢把事情讲的很大,“吸引眼球”,“互联网有些东西学不到,也不符合我们的基因。”威马的定位,是要让用户“用得起”,而且“用的爽”。
以此为导向,威马首款量产车EX5定位为一台平民SUV,定价16.65-29.88万(补贴前),和小鹏汽车G3的定价区间20万-28万(补贴前)大比例重合。根据官方,威马EX5在测试阶段总共投入了400台测试车,在高温、高寒等极端工况条件下跑了300万公里,总计10万小时(约11年)测试时长。
沈晖对产品的要求是“安全可靠”、“质量稳定”。不同于蔚来、小鹏第一款车选择传统车企代工,威马在温州瓯江口自建工厂。去年底今年初,又通过收购大连黄海、中顺汽车,被解读为曲线获得了生产资质。沈晖认为,只有把整个生产流程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严格做好品控。
虽然威马在生产制造方面表现出了充足的诚意,但树立用户对于可靠性的信心并不容易。8月25日,威马研究院内的一台EX5发生起火,最终完全烧毁。威马官方称,这台车为一辆测试车,且经过了多次碰撞、涉水实验,拆除了电路保护装置并且已进入报废阶段。但无论如何,公众对于电动车的安全性仍然心存担忧。
“新东西大家比较焦虑是合理的,但是我认为我们的安全性肯定没有问题。只是说现在大家关注,你们可以帮我们一起解决。”沈晖表示。
沈晖为威马树立了一个踏实靠谱的人设,无论是16个月内温州瓯江口的小岛上拔地而起的工厂,还是9月底实现交付,年底1万台、明年10万台的销售目标,截止到目前,威马都在兑现对于投资人和用户的承诺。现在车已经交到用户手上,接下来,完成这个人设只能靠产品。市场很快会做出检验,这也是新造车企业都需要很快向用户交出的集体答卷。
威马汽车董事长沈晖
以下威马董事长沈晖采访整理:
记者:蔚来上市了,威马上市有没有时间表?接下来什么时候达到硬件的盈亏平衡点?
沈晖:上市暂时没有计划,对我们来讲,都是水到渠成的,关键我们要考虑产品能不能做好,能不能按时交付给用户。
我们创业还是有好处的,也是一个经验很丰富的管理者,要考虑到公司可持续发展。我们跟年轻的创业者不一样,他们可能做法更创新,但是我(想的是)怎么把产品做好,把用户体验做好,同时把现金储备的更充裕了,走的更长远。
记者:今年的一万辆怎么实现?在明年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包括竞争对手的咄咄逼人的大形势下,10万辆如何实现?小鹏汽车的创始人曾经说过,今年不会有人交付一万辆,您怎么看这个说法?
沈晖:今年一万辆,明年十万辆是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我们有信心。我觉得这个市场很大,去年70几万辆,今年大概120-130万辆,大部分是纯电动,并且(我们和)用户交流,大家很愿意买纯电动车,主要是没有特别好的产品。我们内部讲:“或者是用不起,或者是用不爽”。我认为三千万辆的市场,两千多万辆狭义的市场,一万辆不算多,明年10万辆我们也有规划,明年有两款新的产品正式对外交付,我们有信心。
记者:交付现在用的比较多了,但是有点虚,解释一下交付怎么定义?第二,关于排产计划,接下来,每周每月产多少辆?
沈晖:我是工程师出身,对词语上很认真,创业的时候,被人家批评,我们互联网思维不够,我们开始学习互联网思维,后来发现,互联网思维交付讲的很乱,交付拿不到车,交付是(对)内部的。我们的交付就是交到用户手里。我们工厂3月28日第一台车生产线全面贯通,过去半年主要是内部的交付、各种测试,从昨天开始已经量产了,今年也是爬坡的。
记者:威马这两年收购了两家公司,资质是哪边的,有什么打算?还有一个问题,政策的频繁变动是否给电池带来影响?
沈晖:资质不是重点,关键要产品做出来,按国家要求上公告上目录。政策变动对我们没有影响,我们团队的底线是,用户就算一分补贴没有,是否愿意掏钱买我们的产品?所以我们定价在18万多到25万不到,我们很自信,这个产品空间、智能化水平、操控、给用户后续的服务保障措施,让用户掏钱买没问题。如果几百万辆都要国家去补,这个政策也有副作用。
记者:有一则数据,燃油车两百万是盈亏平衡点,电动车是20万辆或10万辆,怎么看这个数据?第二,威马选择自建厂的好处,面对的困难?
沈晖:盈亏平衡点每家企业不一样,因为管理水平不一样。我管理过各式各样的公司,作为“老司机”,我们的优势就是,第一天就想到公司怎么持续发展,不是烧把钱就不玩了。我们的团队精细管理能力在友商里面比较突出,我一直跟团队讲,我们要投入比产出更多,在保证安全可靠、质量稳定、体验出色的基础上。威马的规模是我管过的公司里比较小的,这一点很有信心。但是确实每家公司不一样,有的人200万,有的人50万就盈利了。
第二,自建厂的问题,原来我上家公司早期就是代工,并且有段时间管理过美国市场,美国10几年前有一批新能源电动汽车初创企业,四个公司现在只剩下一家,其它三家做不好的都是代工,有一个连研发都代工,工厂也是代工的。我们觉得,汽车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硬件产品,涉及到的合作伙伴太多,如果工厂不是100%在我手里,由我的员工整个流程、整个细节都掌控住,还是心里有点担心。挂着我的LOGO交付的,对用户要负责任。
威马EX5
记者:您怎么样看三元锂电目前有些不安全性,我们在其他类型电池产品上有没有规划?
沈晖:三元锂电肯定是安全的,只是我们做乘用车的时候,电池的技术没有做到完美。能量密度是否可以做到800公里续航里程,充电是否可以快一点,电池的布局是否可以灵活一点,将来是否适合换电......如果从这些维度判断电池技术的时候,每一个都有正负。安全性肯定没有问题,这么多年,不会有问题的。
记者:蔚来或者特斯拉他们为什么遭遇“量产困难”,威马汽车为何量产交车比较顺利?传承和创新怎么平衡?
沈晖:首先,我们威马自建工业4.0标准的C2M智能化工厂,这是我们能够实现量产的一个基础。世界上所有产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汽车。产业强了一定汽车做的好,不可能产业做的不好,汽车做的好。在这个过程当中,不可能是颠覆式创新,一定是原来积累的什么,按节奏每次创新10%,一下子来50%的创新,在汽车行业百分之百死掉,导致产品做不到安全可靠。
我们的工厂,一个是自动化程度高,(这一点)传统汽车公司只要愿意投资金也可以做。但是数字化程度很难做的,我们做C2M极其复杂的,定单下去马上到工厂的APS,排产完了以后马上到供应链。用户下了定单后面全是数字了,在数字排产的每道工位,每个零部件,都是计算的算法,考虑到交付时间、用户、供应商的周期等等复杂的算法。我们工厂花了很多代价,这种创新比较难,只有我们这种从零开始,没有包袱,但是有经验可以做出来,有包袱的做不出来,没有经验的也不容易做。
记者:营销和品牌这方面,威马下一步怎么走?
沈晖:我觉得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定位和风格,我们的风格是把产品做好,营销当然重要,因为车是一个大件,又是安全件,更重要的是产品可靠不是通过营销大家一冲动,掏十几万买个车,可能性不太大。相对来说还没有打算改变我们风格的计划。
记者:未来的资金分配方案是什么?您如何保证您资金注入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沈晖:我们融资比较独特和多元化,有互联网巨头,百度、腾讯,有产业巨头,是互联网能源行业的第一把交椅,我们有融资租赁也是非金融的金融租赁企业中国最大的,我们有国家队,一些国家基金。我们资本方五矿资本也是中国排在前几名的,还有一批国际上的长青基金。投资者肯定认为我们持续发展的能力比较强,我们产品真正打动用户,他们才愿意给。
记者:昨天到底交付了多少辆车?
沈晖:昨天运出去120辆,首批交付有数百台。我们不是计划经济,定单来了,交付周期比较快,对我来讲,装备线的数字化比较高,灵活度比较高。
记者:这几个月以来,有些充电自燃发生很多的事件,还有像蔚来这几天用户、媒体提出了很多置疑,(说)车是半成品。电动车有两个门槛,电池的续航里程可能就目前的水平了,甚至有些怀疑的声音,电动车的纯电动车路线是不是过于激进,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沈晖:蔚来的车总体水平不错的,友商,我们希望可以一起做大。纯电动是对的,安全性,经过各种测试没有问题。跟汽油车比,没有比汽油车不安全。汽油车油质的特性,有可能着起来,整个车就着了。只是大家不知道这些数据。新东西大家焦虑(是)合理的,但是我们认为,我们安全性肯定没有问题。只是说现在大家关注,你们可以帮我们一起解决。
记者:“造车新势力”有两大力量,一个来自于传统行业的,还有一些像小鹏汽车纯互联网人在做,威马很准时的交付和量产,来自传统行业的力量是不是发挥了关键作用?另外一点,互联网给传统行业的汽车人带来哪些启发?
沈晖:我觉得将来智能电动汽车成功的团队一定是两类人结合的很好,一类在传统公司里面的新生代,传统公司做到掌控一部分决策权,都是五六十岁的人,我们这批是比较年轻的,40岁不到就开始管理了。传统的公司做到很成功需要很长周期,从零售制造到研发都有关系,所以不容易创新。我们这批有一定的经验,愿意创新。
我觉得互联网有些东西学不到,也不符合我们的基因,中国互联网很特别,有些把事情讲大,吸引眼球,我们学不来,我们学到的是用户思维,从产品定义的时候,把前端用户拉进来。还有使用过程当中,用户思维,我们做2C的企业,交给用户以后,希望参与用户的使用和运营当中。
来源:腾讯科技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renwu/77618
以上内容转载自腾讯科技,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