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众真会选人。”走出咖啡馆后,一家著名科技媒体的同行对我说。
“为什么这么说?”我问。
“智能座舱的负责人来自斑马,智能驾驶的负责人来自德尔福,都很靠谱。”
吴俊杰,就是合众新能源智能驾驶的负责人。在刚刚小范围召开的媒体沟通会上,他就坐在我对面。
“我以前也常接触媒体朋友们,不过不是接受访谈,而是给老外当翻译。”吴俊杰以此作开场白,我以为是为了套近乎,但他紧接着又说了另一句:“所以,在不同的平台上,大家的定位是不一样的,能发挥的作用也不同。”
想要发挥不同的作用,正是吴俊杰加入合众的重要理由。
自2004年从同济大学汽车工程专业毕业后,他已在外企摸爬滚打14年,先后供职于德尔福、法雷奥、天合等国际著名零部件厂商。他的工作范围始终没变,都是跟汽车安全电子的研发有关,带领团队完成了发动机控制器、油泵控制器、安全气囊控制器的研发设计。不过,这些都在被动安全的范畴之内。
2013年,他又回到了德尔福,正式进入主动安全领域。他的职位是总工程师,带着一个140人的安全电子团队,研发毫米波雷达、智能摄像头等产品,并负责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相关的研发管理工作。
时光如梭,一晃五年。吴俊杰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要想做自动驾驶,只有到主机厂才能实现更大的抱负;而在中国做自动驾驶,要进入中国本土的企业才行。
在反复权衡之后,他于6月1日正式加入合众新能源。尽管入职还不到三个月,但他很确定自己来到了一个“对”的地方。在德尔福时,亲朋好友经常问:自动驾驶什么时候才可以实现?他总是不会给出一个明确回答,因为那不是一个零部件厂商能够左右的。“但来到合众后,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现在我可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了。”
合众是少有的非互联网造车的新势力
第一电动:为什么会选择合众呢?
吴俊杰: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我选择合众是很慎重的。
首先,从2013年开始,我就选定智能驾驶作为我职业发展的大方向。然后我慢慢发现,在中国做智能驾驶,必须是中国本土企业才能做好,合资或者外资独资企业多少会受到一些政策上的掣肘。而另一方面,合资企业也不会把核心研发放在中国,他们只是把适度的应用型研究放在这边。
第二,智能驾驶不是一家或两家公司就能做成的,必须尽可能到产业链最上游,才能更好的整合资源,促使它成功。
第三,基于以上两点,我逐渐把职业选择聚焦到了造车新势力上,最后发现合众是与众不同的。从表面上来看,合众是少有的非互联网造车的新势力,而且拥有“双资质”。在汽车行业干了十几年,也许因为我的思路跟不上时代,我更倾向于认为主机厂还是要有自己的生产基地。
第四,除了是否靠谱之外,我还会考虑造车新势力有没有足够多的钱,能烧多久。但这个问题通常不太好问,因为多数人都会给你一个正面的回答。所以,在合众的高层初次与我接触的时候,我就换了个维度去问他们,请他们介绍产品策略和市场策略,判断将来车能否卖掉。经过几轮交流,我基本上认可他们的经营策略。
第一电动:所以,你对合众最终的评价是怎样的?
吴俊杰:在思维上,合众具有领先性,我们的规划肯定是建一座万丈高楼;在行动上,合众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把地基打好,再往上一层层去盖房子。
“出行之乐”的五年规划:从陪驾到代驾,再到专属司机
第一电动:你来这之后的两个多月里,都做了些什么?
吴俊杰:首先是确定智能驾驶研究院的定位,使之与我们车的特质关联起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确定技术方案,规划具体业务,搭建组织架构,逐步把人才引进,并放到合适的位置上去做正确的事。
我在德尔福这几年,被周围的亲戚朋友问到最多的问题是,你在搞自动驾驶,什么时候自动驾驶的车可以出来?那段时间,我基本上不会给他们回答的,因为自动驾驶是一件人工智能代替人开车的事,它需要时间,需要技术积累,需要很多的工程量才能实现。
但是到了合众之后,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合众的车和别人的车有些什么不一样?合众的品牌要传递怎样的价值理念?
回过头再去看自动驾驶,聚焦就更容易了。换句话说,我们会根据合众的特点,选取一些特定的场景,为合众的用户创造不一样的体验,优先投入资金、人力、物力去实现能够解决用户痛点的自动驾驶技术。
所以,现在如果再有人问我自动驾驶何时能够实现,我就可以给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回答了。
第一电动:这个回答是怎样的?
吴俊杰:在近五年内,我们主要事围绕“出行之乐”这个主题来规划自动驾驶的功能。
2019年,我们的定位是“陪驾司机”。我们的自动驾驶技术,相当于是用户的陪驾,它能帮助用户把车开得更轻松。具体来说,我们的车将拥有ACC自适应巡航、LKA车道保持、TJA交通拥堵辅助等功能。合众作为一个新品牌,在自动驾驶辅助的层面上,基本上跟其他主机厂处于同一个起跑线。
2021年,我们的定位是“代驾司机”。这时候,我们将逐步导入“ValetParking无人代客泊车”、“TJP交通拥堵巡航”、“HWA高速公路驾驶辅助”等功能,通过域控制器,让系统可以帮助车主代驾。在拥堵路段,它能实现拥堵巡航,因而能够解放你的一些时间,你可以在车里处理一些杂务,比如淘宝购物什么的。而我们某些不太停得好车的女同志们,再也不用担心停车问题了,到目的地之后,车主可以直接下车,我们的车自己就能全自动地把车停好。因为有了代驾功能,分时租赁业务的效率将会大大提升。比如,在一定范围内,你下单后,车会自己开到约定地点;当你到达目的地之后,车也能够自己停到停车场去。
2023年以后,我们的定位是“专属司机”。我们将会导入AMoD(按需出行)或者称之为“无人接驳”和HWP“高速公路自动巡航”功能。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车主只需要坐在后排就可以了,什么都不用管。
总之,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我上面说的这些规划,都将逐步在我们的量产车上得到体现,并通过车型迭代逐步进化。
团队主要成员来自宝马、英特尔、德尔福,
从2019年开始陆续推出智能驾驶技术
第一电动:你们智能驾驶的团队构成是怎样的?
吴俊杰:目前人还不太多,但主要板块的负责人都很牛。比如我们的总工程师是一个从宝马过来的自动驾驶专家,软件架构的负责人是一个来自英特尔的高级经理,新技术规划中心的负责人是从德尔福过来的。目前我们的招聘非常密集,近期会引入大量人才。
另外,过去我一直在零部件厂商工作,我的体会是,零部件厂商一般都是追求什么都自己做,但主机厂更多的是协调、整合、优化资源。比如自动驾驶方面,国内外都有很多厉害的初创公司,那么他们擅长的事情,我们就不一定需要自己做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遵循共享化的规律。
第一电动:其实还是要借力打力。
吴俊杰:对,关键是需要有分辨好坏的能力。当然,我们的核心还是要有定义产品的能力、集成的能力、核心元素开发的能力。
在车辆控制方面,我们会跟别的品牌有一些差异化。我打一个比方,开保时捷和开大众,每个人可能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但都会知道这车一开就是保时捷的感觉,那个是大众的感觉。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车会在系统的性格调校方面,有符合我们用户特点的个性。我们的车定位是青年,那么在面对一个坡时,ACC自适应巡航可能会维持80公里的原速度。而对于老一点的用户,它的速度会慢一点,温柔下来。
第一电动:目前合众的技术储备如何?
吴俊杰:我们有很多技术开发项目,正在堆叠着开发。它们将分批次在这几年内陆续对公众推出。
第一电动:能透露一些不?
吴俊杰:我们每个项目都是按照6个月或9个月的时间去规划实施的,因此陆续不断有项目结题。从2019年的第三季度开始,我们将陆续展示合众的自动驾驶技术。
第一电动:在自动驾驶系统这一块,你们打算怎么做?
吴俊杰:目前,业界普遍认可的系统是以域控制器为核心,分感知、决策和执行三大部分。在感知层面,不仅需要数量很多的传感器,还需要种类很多的传感器。目前自动驾驶汽车的“眼睛”有四类,分别是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雷达、摄像头,它们各自适应的环境区间是不一样的,相互之间叠加才可以提供一个全天候全环境的感知。在系统构架方面,我们还是需要在不同时间段,基于不同的业务目标和场景,来决定配置多少硬件系统、多少传感器以及多少个控制器。
在软件构架上,我们目前倾向于利用结构化软件系统构架,百度阿波罗就是个很好的案例,这个系统上面有各个模块,每个模块你都可以把它做替换、更新。这样就方便我们一些合作方或者供应商,把优秀的软件模块放进去。
自动驾驶可在智慧园区率先实现
第一电动:从行业发展来看,中国的自动驾驶面对着什么样的困难和挑战呢?
吴俊杰:自动驾驶的最终目的,是让车没有方向盘,让驾驶座消失。但要让人工智在事实上代替人本身做感知并决策,那么在方方面面都不能出差错。任何一个特殊方面,假如我们的核心零部件在测试中没有碰到过,它就可能会出问题。这种概率可能是万分之一,乃至十万分之一,但我们必须要找到,并且克服掉。在这一点上很难,因为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第二,一个人开车犯了交通事故,由法律来规范就好了。但自动驾驶的汽车造成了交通事故,谁来承担法律责任?这是一个问题。而且,如果这个问题是系统性的弱点,它是可重复的,那就不是一个人承担法律后果的问题了,而是会变成一个技术和道德冲突的问题。
从目前来看,要想让自动驾驶对所有场景做一个全覆盖,几乎不可能。
第一电动: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吴俊杰:也未必。就好比我们画一个饼,把99.9999%填满都还不行,因为你不知道那0.0001%在哪儿,那它就是一个不确定因素。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在合众的思考是,我们的自动驾驶需要在特定场景里先去实现。在这个特定场景里,我们需要把不确定的因素都规避掉,这样自动驾驶就可以实现了。但这需要政府,乃至整个社会体系一起来协调才行。
第一电动:在智慧园区里?
吴俊杰:新加坡在南洋理工大学附近有一片叫One-North的区域,里面有一个地铁站。地铁站不远处有一个工业区,另外一个方向是CBD商业区,再另外一个方向是居民区,政府在这三个功能区中圈了一小块地方,新加坡政府引入两家技术提供方:1.自动驾驶初创公司nuTonomy(一家以MIT专家为核心的美国高科技初创公司)2.安波福(前德尔福,2017年将自动驾驶相关业务拆分单独成立安波福)在其中做自动驾驶的试运营,就是让自动驾驶的车在里面跑。这个新加坡政府项目是希望把未来智能城市的交通规划给梳理出来。因为新加坡是一个资源紧缺的国家,包括土地资源、交通资源等等,它有这种规划需求,要把车辆的空驶率和停滞率转化成实际的运营率。
其实我们也可以圈定这么一个固定的场景,我们作为整车厂去配套自动驾驶的技术,这样的话,十年内自动驾驶的落地是很有可能的。但在开放的环境中,自动驾驶的完全落地还是比较难的。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电动汽车用户联盟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renwu/75315
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违反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1700118019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