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长江、拜腾等车企陆续传出资金链问题之后,近日,新造车头目企业蔚来汽车也开始接连实施内部减员优化、抛售蔚来FE车队、修改app积分获取规则等开源节流行为,新造车企业的疯狂烧钱模式似乎来到了最终结束时刻。
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一直呈现高速增长的局面,但整体量级依旧不大是无法回避的事实,如今在双积分等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新能源作为传统车企转型和新造车品牌突破的风口,近一年来入场玩家数量激增,竞争之猛烈是许多人没有想到的。
为了抢占市场先机,以擅长资本运作的新造车品牌普遍采取更激进的烧钱手段,然而,不及预期的销量表现、远高于想象的汽车准入门槛以及庞大的资金缺口,反而让众多新造车企业进入到加速死亡的绝境中。从此前的广撒网到开源节流,回归核心业务活下去,已成为许多造车企业的重心。
业内人士认为,如今新能源领域整体竞争点相似,没有成熟体系的新造车企业的经营压力将会持续增加,最终淘汰一部分已是在所难免。
资金压力高企,蔚来开源节流
种种迹象表明,蔚来的资金压力正在加大。
近日,据海外媒体E-racing365报道,蔚来FE车队已经被蔚来汽车抛售,中国赛车上市公司力盛已成为Formula E (FE)新的战略投资者参季,不过,未来三年里,蔚来依旧会每年赞助该车队的冠名权。
赛车运动以烧钱著称,FE作为国际汽车联盟(FIA)认证的新能源赛事,由蔚来支持的NEXTEV蔚来汽车TCR车队车手在首赛季夺冠,一直是蔚来在赛车运动领域的重点宣传内容之一,业内人士认为,抛售FE车队,是蔚来开销紧缩的标志。
另有媒体报道称,蔚来汽车正在实行裁员,主要涉及海内外研发、市场等部门,据统计,今年7月底蔚来在职员工约为8400人,较今年1月减少了约1400人。
对此,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洪回应称:“蔚来今年一直在做局部优化,提高运营效率,也是这个阶段我们该做的事。目前的员工数大约为8800人,人员实际减幅在1000人左右。”
此外,今年7月底,蔚来还主动修改了app内积分获取的部分规则,其中,取消了意向金车主每日积分红包,同时对推荐购车的积分获取规则进行了调整。由于蔚来积分可以在app内兑换等值人民币商品,积分规则的修改也是蔚来减少金融成本压力的举措之一。
蔚来汽车作为成功赴美上市的新造车企业,如今已发布并上市了ES8、ES6两款车型,是新造车企业中进展最快的企业之一,但停不下来的烧钱加速度也堪称行业首屈一指,今年5月,蔚来汽车宣布即将获得一笔100亿元来自北京地方国有资本的投资,一度缓解了众多投资者的焦虑,然而如今距离双方宣布合作已过了两个多月,100亿元何时落地仍没有进一步消息。从目前的蔚来的种种动作来看,钱不够花依旧是蔚来最头疼的点。
市场不及预期,新造车企业或迎加速淘汰
资金紧张并不是蔚来一个品牌面临的问题,近日,作为早期造车新势力的长江汽车因资金链断裂拖欠员工工资长达四个月被曝光,长江汽车的母公司五龙电动车公司一度被明星企业家李嘉诚多次增持股份至8%,但最终还是难逃悲惨命运。
首款量产车迟迟没有上市的拜腾,近日子公司向南京市政府旗下公司二次出质股权,并同样有裁员消息流出,另外,此前计划在年中完成的C轮融资进入8月仍没有进一步的消息。针对裁员一事,拜腾方面表示,主要考虑是组织架构优化、提升运营效率,但并未透露更多细节。
如今,新能源市场虽然呈现高速增长,但从市场规模、充电设施配套等方面还是远没有达到众车企的预期,另外,新造车企业虽然在话题和关注度上占据风口浪尖,但在实际的新能源市场销量占比也不高。从今年上半年新造车企业的上险数来看,排名前三位的威马、小鹏、蔚来上半年上险数量分别为8536辆、8493辆和7656辆,三者不仅距离官方此前公布的销量目标均有较大的差距,也与北汽新能源、比亚迪等传统车企单一车型销量有差距。
以蔚来汽车为例,其2019年销量目标为4万-5万辆,上半年仅完成不到四分之一,在下半年没有其他新品上市的情况下,完成原定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为了提振销量,蔚来近日针对ES6开启了促销活动,ES8老车主或其直系亲属,在9月30日前购买蔚来ES6首发纪念版可享受首年免费“服务无忧”+“能量无忧”,折合价值约2.5万元的优惠,并推出了0月供、0利率等限时优惠购车方式。
除了推出优惠政策外,面对这样的困境,蔚来已在重新调整产品和品牌定位谋求解围。近日,秦力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蔚来计划未来两年推出两款低价位车型,“目前新车已经在规划中,将采用低成本快速的方法来做。”这与此前蔚来在招股书上规划的第三款车型ET7截然不同。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在ES8、ES6两款高端产品销量不及预期的情况下,蔚来正试图通过打造中低端产品谋求销量突破,由此推算,在2019年年底NIO DAY上亮相的车型或命名为ET5或ES5,起售价也将进入30万元内。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造车新势力是在与传统车企做综合竞争,有一些创新模式需要大量投入,在外部环境并不成熟的背景下,造车新势力如果步子迈的过大,资金使用过快,将面临严峻挑战,如果国内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大,最后可能剩不下几家了。”
来源:蓝鲸汽车
作者:徐木子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96483
以上内容转载自蓝鲸汽车,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