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企业
  4. 辰韬资本舒亮:节约、精准投资才能度过资本寒冬

辰韬资本舒亮:节约、精准投资才能度过资本寒冬

陈婧涵

12月16日,第九届全球新能源汽车大会(GNEV9)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在智能化论坛上辰韬资本合伙人舒亮发表主题演讲指出,补贴退坡、蔚来汽车续航、Waymo和苹果预判无人驾驶落地时间以及资本寒冬是影响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的四个方面。

image.png

辰韬资本合伙人舒亮

以下为辰韬资本合伙人舒亮的演讲实录(略有删减):

主办方把这个论坛是叫做穿越时间的迷雾,我顺着这个主题,以一个VC的角度尝试着看看能不能拨开我们这个自动驾驶生态的迷雾。

第一个部分,说说怎么就起雾了?怎么突然起雾了这么一个话题,大家感觉好像今年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感觉新能源智能驾驶这一块,似乎开始变难了,变得不容易做了,就起雾了,其实真的是很突然吗?我觉得不是,我们可以类比一下。

比如生活中,我们发现雾天,我们一个什么感觉呢?就是一大早起来,一推开窗看见原来今天是一大雾天,但是这个雾真的是今天早上形成的吗?我觉得肯定不是,是昨天我们在熟睡的时候,这些雾其实它已经是酝酿了一个晚上。但是这个时候有一些人是知道第二天会起雾的,这些是什么呢?我把它归纳一些,有一些是职业的人,有一些是忧国忧民睡不踏实的人,还有一些是喜欢或者说上传夜观天象的人,这些人可能比我们先洞察到这个机会,这个趋势。

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把生活中这个感受,我们类比到我们这个产业里面来,我们可以看一看,我们这些雾到底是有哪些雾?我一个个说。

第一个,补贴退坡。最近一两年在A级车领域做的都比较好的一些企业,估计这个月都比较焦虑,为什么焦虑呢?他们是想我应该多去一点库存,还是应该多留一点库存?多造一点车?为什么?因为有可能下个月,不知道哪一天,补贴政策就颁布了,刚一颁布,补贴退坡很严重。但是我们想想补贴退坡,这个补贴政策出台的那一刻起,其实它已经很明确了。这个就是一个暂时性的政策,是一个引导型的政策,退坡是必然的,只不过有一些企业准备了,有一些企业没准备。但是我想每个企业都在想一个问题,它不退就好了。因为觉得在温室里面或许我们可以活的更舒服一点,暖和一些。

第二个,蔚来汽车续航。最近蔚来汽车很火,都指向一个问题,蔚来汽车这个续航是不是一个笑话?有这么一个问题,其实续航我们看到本质,其实就是电池这个领域,它的性价比和能量密度的问题,这个是全世界新能源行业,当然在中国会突出一些,它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里逃不过去的坎儿。所以未来为什么会顶在前面?因为它就是这个行业头部的企业,它可能承受了太多这个行业的一个目光,以及行业对它的一个期许。所以我觉得与其说我们是在调侃这个蔚来汽车的续航能力,我觉得不如说我们点破了一个,我们这个行业的一个环境的现状。

第三个,Waymo和苹果预判无人驾驶落地时间。刚刚和王总还在聊,Waymo行业智能化的老大,它的CEO上个月也在说,他承认这个自动驾驶真的普及可能要在十几年后,这个时候行业一片哗然,怎么领头企业都这么说呢?没过几天,苹果的创始人直接补刀,他就直接说,我不相信现在无人驾驶可以上路,我甚至不相信无人驾驶汽车。作为无人驾驶行业的这两个龙头企业都有这么一个预判,对于整个行业来说信心是怎么样的呢?但是这个东西其实一直在那里,只不过现在是让大家冷静了,大家回归对无人驾驶的理解,无人驾驶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赛道,现在大家逐步冷静,已经形成一些共识了。这是智能化这一块。

第四个,资本寒冬。最近我在外面看项目,经常有创始人真的是很真诚,也很直白的跟我聊,他说真的资本寒冬了吗?你们真的现在没钱投了吗?跟我们聊。我也很真诚的回答他,我自己的判断怎么样,我觉得现在还不是寒冬,现在还是深秋,还没到寒冬。我说了说我的依据:

1、宏观经济层面,中国的两大支柱产业,一个是我们所在的汽车,第二个是房地产这个产业。这两大产业大家看一下截止到11月的数据,跟去年同期相比,这个在走一个下行的。要知道两个万亿级别的这么大规模的产业,它现在是一个下行的趋势的话,你要再把它扭过来,我相信不是一天两天,不是说一个政策就可以扭的过来的。所以这是整个宏观经济层面。

2、资本层面,其实我们今年投的钱,应该说是两年前或者三年前募的钱,所以当今年你去预计我们募不到钱的时候,意味着影响的可能是两年后三年后的事情。所以大家可以判断一下,这个资本寒冬来的时候,募资难来的时候,这些消息什么时候发布的?是今年,所以我们以此滚动类推,其实2019年我们有可能用的是去年前年募的钱,2020年有可能之前募的钱没了,新的钱还没到。所以我真诚的说现在还没有到寒冬,只是深秋。

我也很真诚的跟创业者聊,现在这个时候我建议是能融则融,一定是开源节流,然后我们自己对于我们自己投资结构,我们一定是节约、精准投资,这个是我的看法。

所以整个这些我们所谓的迷雾或者给我们带来困惑的这些东西,我觉得真的它并不是骤然而至,其实是早有迹象的,我们现在只不过它形成了一个点,我们突然间意识到它。

第二个问题,怎么去看清这个迷雾?怎么看待这个迷雾?迷雾来了。

第一个,习惯就好。怎么说?对于我们做VC的来说,我们汽车一直是一个在迷雾中的状态,我们一直觉得在迷雾中穿行,因为我们对我们投资的领域经常是新领域,对投资的项目经常是一个新公司,所以我们不停的学习,我们不停的思考,我们不停的去抽丝剥茧,可能才可以看清一个项目。我只想说这个迷雾状态是个常态,是个必经过程。所以大家不妨有这样一个心态,习惯就好,真正要做好自己当下要做事情。

你与其去哀叹,去不满,你不如去做好自己在做的事情。比如说有什么事情呢?像咱们整个行业,还有蛮多大事需要我们去想清楚的。比如是纯电动的路线还是混动的路线?克强总理去日本去丰田一看,大家觉得新能源是不是国家未来倡导的?包括智能化这一块,到底是单车智能这个角度去出发,还是像阿里这些公司,华为这些公司觉得不对,这个应该是车路协同,单车做的再复杂,还不如跟道路去进行通信。包括算法这一块,是希望全栈的,还是按一般的产业分工?总会分化,总会各自做自己擅长的那一块。等等这些东西,等我们真正想清楚这些东西,或许我们就穿透了迷雾,就投到了好项目,对公司来说就是做成了一个好公司。

2、人心贵如金。很多事情相信了就能成功,比如咱们中国的A股,你说跟特朗普,跟贸易战有很大关系吗?如果理性的说可能有一些关系,这个关系有可能反映在中长期,比如特朗普他发一个微博,这个直接跟我们千千万万我们中国股民决定今天是买入还是卖出一个股票挂钩起来了,直接关联了,我觉得这个就是不理性的。比如说贸易战,一个竞争打击,打击了京东,打击了华为,打击了这两个公司,但是A股三千多家公司应声就倒下了,集体就倒下了,这个反映的就是一个人心,大家不相信自己了,大家觉得美国随便对我们一打,我们打不赢,就反映出人心。

另外在A零车市场,有两个比较典型的案例,车道家现在是不做SEV这款车了,之前我跟他们的董事长聊天的时候,特别说到这个问题。他有一个困惑,为什么我作为这个行业的龙头老大,每年销售十万多台车,为什么我的估值就是比不过车和家呢?那个时候车和家只是在研发阶段,一台车都没有卖出去,为什么我的估值不如它?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投资投的是一个预期,如果传统造车,我可以很明确地把你的利润率一框,你的利润额就在那里,就随着时间的递增你去递增。但是对于车和家,对于新造车势力,对于今天这个论坛说的,我们重新定义了汽车,以及因为重新定义了汽车,衍生出来的重新定义的商业模式来说的话,大家会觉得会有很多期许,大家会觉得这些都是好东西,我愿意为这些老东西买单,所以我给它的估值就高。所以这个也是人心在里面。

再回到我们自动驾驶行业,比如说我们一个清华大学的博士毕业,现在如果在做无人驾驶。如果他创业,有可能他的估值就要叫到一个亿,至少一个亿。一个博士一个亿,如果他出来就业,可能年薪要到50万,那么为什么投资机构可能去买单,为什么公司老板愿意去请这样的人?我想这个就是大家对整个无人驾驶、对整个自动驾驶的认可,认为它是好的。他认为他可以改变我们生活的。所以就愿意去为此付出代价。

那么我们说一说现在,现在为什么就反而觉得有些困难了呢?我觉得在于一个是什么呢?随着自动驾驶这块的创业,感觉现在到了兑现诺言的时候了,交功课的时候了,这个时候交出来的各种产品,可能因为各种关系,产业链的关系,以及之前过高的预期,中间有个差距,大家会觉得这个怎么和我想象的东西部一样啊?

还有一个,产业发展是一个规律,好做的东西,容易做的东西都已经很多人去做了。真正留下来,现在再去做的可能就是一些硬骨头了,你得啃硬骨头,所以我们这个行业是发展到深水区了,所以我们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一个问题。但是我是比较,我还是觉得人心贵如金,我是看好无人驾驶,我是觉得这个无人驾驶真的是给人带来更安全的驾驶,更安全的点到点的移动,然后能够解放人,可以解放人最宝贵最美好的时间,我觉得它是非常有价值的,我看好这个赛道。

我们再看看怎么穿透迷雾?我这边归纳了两句话,对于创业者来说,可能就是回归初心,对于投资者我觉得是一个沿途下蛋。我解释一下,现在的创业要自我认知的反省,我们要往回走,想一想,作为商业,产品是第一的,这个产品我们智能驾驶的这些出来的产品,它必然是去符合所有用户的需求的,大家对无人驾驶产品的期许在哪里?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安全、便捷、交互、环保,这个是大家对智能驾驶产品的一个期许。我想大家做着做着我担心偏离了这个方向,大家或许可以回过头来看看这些方向。

还有一个,因为智能驾驶这几年比较火,比如有些公司会创造出需求来,创造出一些伪需求来,甚至迎合一些伪需求,所以这样的创业必定是不能走长远的。

另外在智能驾驶这个领域,其实有非常多创业的机会,因为智能驾驶这个领域我感觉是一个非常多学科的交叉,非常多技术的融合,是产学研,是一个协同,是这么一个状态。所以这个里面是一个增量,是中间有很多空白点,我们看我们可以把几种技术跨界去融合。针对一定用户,我们去满足用户的需求。所以这个是个增量,是个空白的市场,这个里面是有很多创业的机会的。所以我觉得我们创业更多从产品,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我们找到刚需把这些技术去落地。

另外一个,我们可能还需要回归初心,我们想一想,当初为什么去创业?我估计创业那个时候无非就这么几个原因:

1、我觉得我在某个领域的技术特别牛逼,我觉得这个东西可以带来一个商业,可以做成一个产品。

2、我在一个场景,我发现了这个场景的痛点,我觉得这个场景应该要去变革,我觉得我可以在这个里面做些事情。

我们再回想一下这个初心,做着做着走的路远了,往往忘记当时为什么出发了。我们回想一下初心,我们去想一下我们真正最核心的优势在哪?我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这个可以让我们去坚持走下去。

还有一个我比较建议的,我是觉得智能驾驶研究下来,它是个短板效应非常明显的一个行业,千万切忌去做大做全。比如我们做驾驶辅助,一个线控执行器可能难倒了中国所有的创业公司,有算法,但是没有底层跟执行。比如做L4以上的无人驾驶,刚刚也聊到了,没有公开道路的路权,法律法规还跟不上,你去做网联,5G现在还不成熟,公共设施建设还不够,我们做传感器,做雷达,做摄像头,芯片也有一些限制。所以在政策整个行业里面,其实往往会因为一个供应链里面的某个点达不到,造成我们想做的产品做不成,所以这个时候就体现一个短板效应,我觉得这个时候我们可能想的更多是我们坚持做好那一点沉下去,去不停积累,等待这个产业链升级、发展、突破,到了那个时机点,一把抓住这个机会。

接下来我觉得两到三年的创业,我觉得或许活着是一个主题词,只有活着才有可能把技术最后转到产品上。

对于投资来说,我觉得现在大家也比较认可,无人驾驶大家现在看融资的案例也开始没有像原来频率那么高了,额度也没那么高了,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长路漫漫的赛道,我们应该做好研究,我们预判一下这个产业发展的一个节点,我们根据这个节点,我们去预判什么时候我们去布局哪一块?我们随着产业的发展一路布局下来,我相信在这个产业发展到中后期,这个可能可以收获,会颇丰。

作为我们自己一个投资策略,我们其实在中长期,从中长期看,我们是沿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这么一个路径来铺的。我们前两年基本上在电动化这个领域投资,我们投资了已经将近30来个标的,是产业的上下游。去年年底,今年开始,我们把比较大的精力放到智能化这一块,我们投算法,投一些有可能落地运营的公司。网联化现在看稍稍有点早,当然这是我们目前的判断,我们还在不停的研究学习。我们希望智能化、网联化未来像电动化一样,未来投出一个生态圈,未来这三块打通形成一个大的生态圈,因为我们觉得这个产业是一个融合的产业,可以加强我们投资的成功率。

如果是按中短期,或者短期,我们目前喜欢什么样的项目,我们自己的选择,一个能拼爹的,能卖水的,离钱近的。

能拼爹的,其实就是有背景有后台,比如我背靠主机厂,背考BAT,这些公司它熬过寒冬的机率能高一些,它能够活下来,能够活到春天。

卖水的,比如像执行器这样的公司,整个无人驾驶的产品可能没有落地,但是执行器这样的公司可以有收入有利润。

离钱近的,相对于做公开道路的这种L4以上的公司,可能我们现在觉得做相对来说低速的封闭产品的公司,可能落地运营的机会至少会早那么一两年,所以早那么一两年按照我们的投资节奏或许我们应该先看这样的公司。

这是我们投资的策略。

最后结束,我引用一下第一电动网开篇词里面的内容,我觉得写的挺好的。我们能够把万物互联无人驾驶当做信念的人和组织,它才可能有足够的行动力,才有坚决的执行力,会支撑自己走下去,真正成为无人驾驶爆发时代,成为这个时代的幸运儿。我也希望我们在座的各位一起都能够成为这个幸运儿,谢谢大家!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陈婧涵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84050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6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