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企业
  4. 汽车产业投资意见稿公布之前,资本对造车有多饥渴?

汽车产业投资意见稿公布之前,资本对造车有多饥渴?

亿欧

汽车行业的江湖里很久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吉利控股北汽传闻被双方“合盖公章”否认,到爆出奇瑞出售股份传闻,尽管所有当事者都祭出了“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的否认三连话术,但不同消息渠道均指出,若干资本方,华夏幸福、宝能和正道都在和奇瑞谈入股事宜。

为什么是汽车行业?为什是这个时间点?一向追新、追风口的资本怎么突然如此青睐汽车这个“老”行业了?

奇瑞的资金饥渴以及经营不振,固然给了谣言生长空间。但在不止一家车企“被收购、被合并”的谣言背后,是嗅觉最灵敏的资本看到了进入中国汽车行业最后的“时间窗口”。

一边是接近3000万辆规模之后的增长停滞,一边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带来的进化节点,如宝能这样信心满满的圈外资本,虽然对汽车感兴趣的时间为时尚短,却也让众多媒体在吉利收购宝腾的“回马枪”之后,学会了不看否认看实效。

但曾几何时,汽车行业并不是资本的婢女。

骄傲与封闭

摆在银行里的钱熟知这一点,过去30年的经验让他们知道,汽车企业作为这个产业链的顶端,与资本之间并不存在位差。

在国内乘用车与跨国品牌合资的初期,虽然同样资金饥渴,但国企身份和各级政府“心头肉”的身份,让他们在银行授信和外方合作伙伴的资本供应上几乎予取予求。对彼时先行的中国汽车企业而言,扩张瓶颈大多数取决于拿到什么车型,而非资金周转,更非市场反应。

经过10余年的发展,做大的国内老牌车企已经纷纷深挖护城河,以技术、资本和资质构建了自身的壁垒,几家民营汽车企业在最后的时间窗口内进入了行业,但不久大门就在他们身后关上。这也带来了如今的“公交车效应”,面对一哄而上的造车“新势力”们,反而是最后上车的汽车企业最为愤怒。

客观而言,其实大多资本都无意进入传统汽车制造业,投资周期长并不是关键,有“接盘侠”就好,问题的关键是利润率太低了。

作为最会赚钱的车企,丰田汽车去年利润率只有区区8.5%,上汽是3.9%。对风投而言,宁可博1%的暴利机会,也不肯投入稳赚4%的生意。后者的“无聊”之处在于,实际运营费用都不止4%。风险投资的名字不是白起的,连理财收益都比不过,还玩什么?

作为制造业的“塔尖”,汽车这个“老牌”行业,曾经即骄傲又封闭,这让传统车企们在层层壁垒后面,享受了相当一段岁月静好的时光。

时间窗口之争

但为何会有如今各路资本蜂拥而入汽车行业的局面?

与银行资本不同,民间资本和外国风投血统的各路基金认为眼下是个关键节点,传统汽车已经式微,新能源、新技术曙光可见,此时不入更待何时?这直接促成它们成为“野蛮人”进入汽车领域的资本助力。

以宝能为例,虽不是风投,却有风投嗜血之癖。这个以仓储物流起家,发迹于房地产和保险的企业,在万科一役中,一度让万科相当狼狈。宝能资金来自于高杠杆的券商资金、银行理财资金,不仅多重杠杆层层叠加,期限错配也相当严重。

保监会和央行联手打压的结果,姚振华的个人财富暴涨,宝能的资金筹措能力却大幅跳水。宝能令人吃惊地选择汽车业,问题在于它不是做风投,而是亲自下场玩。

宝能的思路颇具代表性,它真正想做的不是传统汽车生产,此时进场所有人都知道太晚了,无论如何做不过现有的几大合资巨头。

宝能收购了观致大部分股份,并连续在富阳、昆明、咸阳、贵阳和广州拿地。一半建厂、一半招商。综合开发地产搞旅游,这不新鲜,颇有当年乐视工业小镇的风采。问题是乐视还没凉透呢,宝能资金掌控力是比乐视强,短时间内不会漏破绽,但时间长了如果不能形成声称的产能,结局恐怕依然存疑。

虽然进入晚、困难多,但面对渐渐关上的大门,谁都想成为挤进“门缝”的最后一人。毕竟“时间窗口”一去不复返,而中国汽车市场不回头的走向“成熟”、走向发达国家标杆之后,下一次窗口期的来临可能跟哈雷彗星的周期等同。

论资本的转向

除了宝能,还有嗷嗷待哺的300家造车新势力,他们都是资本的菜。

但其中的大多数,业内都叫不出名字来,甚至连资本靠山都没找到,靠做几个PPT找来启动资金,租了办公楼、招兵买马热闹一阵之后,接下来怎么办?员工们憋在楼里苦思冥想,如何形成产能,哪怕是代工产能。

几位造车新势力的“头部”品牌,都提出了“没有200亿不要造车”,这个门槛标志着97%的新势力们都得死掉,至于投资人哭着喊着要求追加额度,这种甜蜜的烦恼只能发生在少数项目、少数人身上。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换个说法叫“资金向头部公司集中”。

何况汽车这个行业不能纯玩线上,组建团队、研发产品、建造工厂、敷设营销渠道都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特斯拉式网售也照样需要地面服务体系。

中国境内有投资项目的前十大PE/VC,无一例外都投了新能源汽车。它们虽然不能一统江湖,但风向标的效果却很明显。如何取得筹码?成为新势力们必须面对的起步门槛。

但如今可以进入公众视野的汽车行业投资“热情”,对一向敏感的资本而言,已经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资金博傻游戏已经结束好几年了,尤其经历了2015年前后对共享出行、汽车后市场的热捧之后,吃够了亏的各路风投已经足够谨慎。

就新的、正在进行的项目而言,资本已经不再关注新的整车制造企业,后者将空有资本“吞金兽”之称,却处在大资本布局结束、小资本无从下手的尴尬境地。毕竟融资只是第一步,在汽车这个沉重的制造行业,还需要强大的团队、广泛的人脉、执行力和一点运气。

即使打着新能源汽车的旗号,眼下这一轮汽车投资热潮也已经看到尾声,之后若干年,如果没有如燃料电池这样的革命性技术崛起,也就不会再有新的资本大规模集结于此,这一点虽然残酷却是事实。

如果硬要和汽车沾边,新技术带来的自动驾驶、车联网和“新”硬件企业(传感器、车规级芯片制造)也许是下一个机会,因为盘子小、风险小、周期相对短、成长性好,近两年正不断获得资本的青睐。

来源:亿欧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69184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59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