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企业
  4. 造车,是孟晚舟从华为“公主”跃升“女王”的唯一赛道

造车,是孟晚舟从华为“公主”跃升“女王”的唯一赛道

汽车公社

民众的欢呼,上亿群众的关注,以及背后祖国的强大,随着孟晚舟的回国而被推向焦点。

昨(25日)晚,当孟晚舟身着中国红礼服,走出政府包机舱门出现在深圳宝安机场,向祖国和人民挥手时,一个新的征程开始了。这个征程,不仅关乎这位了不起的孟晚舟女士,更关乎华为这家企业和中国的未来。

孟晚舟事件暂告一段落,她将继续在华为担任CFO职位,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将在未来的博弈中放过华为,放过中国。历经3年磨难,铸就了孟晚舟更钢铁般的意志,对于华为来说,接下来在手机等个人终端、芯片以及汽车方面,势必将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对抗与反击。

未来的孟晚舟和未来的华为,毫无疑问将成为中美科技博弈的先锋,甚至可以看做是中美之间发展的一大里程碑事件,背后将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而千千万万勤劳奋进的个人、无数的创新和科技企业,以及国家力量和话语权的壮大,也是孟晚舟能顺利回到祖国怀抱最根本的原因。

恰巧就在孟晚舟回国的前一天,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全联接大会上表明了关于手机业务、芯片和汽车方面的态度和看法。特别是关于汽车,徐直军表示,越是人人都造车的时候,越要冷静。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华为一直强调不会造整车,而是聚焦ICT技术,帮助车企造好车,以此进入到汽车零部件体系中去。

未来智能汽车的根本就是信息技术,而华为掌握着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比如5G通信。从长远来看,当华为把所有智能汽车核心部件都研究透彻之后,当合作伙伴的业绩达不到华为对汽车产业进程推动程度的时候,当特斯拉和苹果在科技和汽车产业中需要强大的竞争对手的时候,华为还会拒绝成为下一个汽车产业时代的主力军吗?

昨天,祖国、人民为孟晚舟和华为付出了热血和温情。未来,孟晚舟和华为一定会在科技和制造领域,为中国的持续强大和力量添砖加瓦。

现在不造车,只是不想死得太快

“华为不造车”这是华为对外一直重申的话题,包括华为任正非之前也放出狠话,谁再说华为要造车,就调离岗位。

或许我们看待问题需要放在历史长河中去,而关于类似的话,任正非也没少说过。N年前,华为说不会做手机,也不会做电视,谁再扬言就调离岗位。而如今,华为手机做到了国内第一,华为的智慧屏电视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最后还是“真香定律”。


“对于华为公司,我们整个高层团队来讲,我们清楚我们做什么合适,做什么不合适,清楚我们在求生存阶段,清楚我们的未来,我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徐直军表示。

但言外之意也非常明显,现在被打压的华为还在求生存的阶段,并没有精力去造车。这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造车是阶段性的决定,当前的状态,华为并不适合造车,但并不意味着未来华为不会走上造车的道路。

徐直军也透露出,华为造车是余承东一直想干的事儿,因为他是华为品牌的代言人,面对的是消费者,但从华为内部来看,他只有一票。“有几个造车的挣了多少钱了,不造车的挣钱反而更多。未来汽车品牌能生存多少,还有几个能存在,还是未知。”

徐直军打比方说,现在智能汽车就像智能手机的早期一样,人人都可以做智能汽车,但未来能有几个自动驾驶汽车品牌存在,还不知道。成王败寇,要用结果来证明。


毫无疑问,目前华为“造车”其实跟以往华为踏入手机领域是一样的,华为不会盲目切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毕竟造车太花钱了,目前有太多的先驱倒在造车之路上,就像恒大、宝能一样,造车成为拖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况且目前的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市场的体量,还不足以支撑一家全新的智能汽车品牌的长远发展,从“蔚小理”的持续亏损就可见一斑。正如徐直军提到,现在智能汽车就像智能手机早期一样,一定会由一个蓬勃无序发展到精品化发展,最后留下几大巨头这样一个明确的路径。

但纵观市面上一些与华为竞争的科技企业,小米、百度、苹果,纷纷都有进入造车领域的冲动和规划,当科技界都在为未来智能汽车和智能出行而布局时,华为作为一家非常有实力的科技企业,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此刻的造车就不是企业自身的意愿了,反而作为一家典型的科技企业,站在未来移动智慧出行的风口上,时代和趋势将推动着它跨入汽车领域。

所以对于造车,华为内心有思考,有布局,有规划。但在行动上,在外界的口径上并不会表现出过分积极的状态,毕竟处在风口浪尖上的华为,目前要解决芯片短缺、C端市场发力等系列难题。

近攻特斯拉,远战苹果

回到孟晚舟和华为事件,媒体和官方其实都作出了很多详细的解读,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美帝用强权和“长臂管辖”的方式,想把华为扼杀掉,就像当初美国采取同样的方式吃下法国阿尔斯通这颗法国工业明珠一样。

是的,华为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代表,特别是华为的通讯技术领先世界,这将助推中国在信息化产业和国家持续强大的道路上飞速前进。更重要的是,华为在中国乃至世界工业体系中探索出来的科技创新之道、企业成长之道、工业化进程推动之道,其贡献远远超出特定国家范围。

华为,大有可为。此刻,它代表的和象征的,已经不是一家纯粹的企业了。


美帝担忧华为和中国的赶超,会动摇其在国际上的地位,于是炮制了屡试不爽的丑恶手段,设法套住华为和中国前进的脚步。但是华为没有走入美国陷阱,华为也不是阿尔斯通,中国也不是当初的法国,毕竟中国强大了。

以微软、谷歌、苹果为代表的IT公司,是美国在信息科技领域霸权的护城河。现如今,随着美国传统汽车工业的没落,特斯拉成为新时代下全球汽车工业的领军者,这些产业、企业在全球市场中的话语权,背后也代表着美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地位与话语权。

如果不是美国制裁华为,华为在芯片、通信和手机领域是有实力与美国巨头掰掰手腕,包括操作系统鸿蒙、欧拉。所以下一步,以华为为代表的一批中国科技企业,将在核心的科技领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对美国的追赶,当然这将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

随着孟晚舟的顺利回国,中美在科技领域的博弈还将持续,汽车作为下一个科技时代的主角,必定将成为两个大国之间较量的核心领域。面对美国特斯拉强大的影响力以及未来苹果切入汽车领域可能带来的威胁,如何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壮大,同时与美帝对抗,这必须得思考起来了。


目前,华为已经上市了30多款智能化汽车零部件,包括自动驾驶计算平台、激光雷达、鸿蒙车机系统,今年华为在汽车零部件的研发投入将达到10亿美元,研发团队达5000人,研发中心遍布欧洲、日本和中国各地。

虽然华为宣称不造车,但消息人士透露,华为造车是必然的,并且是有明确规划的,造车是华为迈向未来的必经之路。

毕竟从上汽明确表示不会用华为的系统,到华为目前的合作伙伴赛力斯和极狐,华为赋能并没有为两个汽车品牌带来直接的销量提振,包括华为在智选店销售赛力斯产品,也与之前华为预期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两个品牌月均销量均在3位数。


在智能汽车时代,华为要想与特斯拉竞争,要想与未来的苹果竞争,打赢与美国的一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就必须软硬通吃,必须涉足整车,拥有自己的汽车终端用户。没有自己的用户,仅仅作为方案提供商,意味着就没有主导权,更无法掌握未来智能汽车的流量入口,无法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态。

现在华为不造车,可以理解,一方面是因为华为需要巩固自己在芯片、C端市场的地位,这是企业生存问题。而未来造车,是企业发展问题,目前华为没有整车制造技术,且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远未成熟,还需要持续完善,需要不断在几个品牌上进行试水,甚至开创一些目前没有的新造车模式。

但在近战特斯拉,远战苹果的道路上,华为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来源:汽车公社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157285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1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