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董事长陈虹最近火了。
6月30日,在上汽集团股东大会上,面对投资者的提问——上汽是否会考虑在自动驾驶方面与华为等第三方公司合作?陈虹表示,与华为这样的第三方公司合作自动驾驶,上汽是不能接受的。“如此一来,它就成了灵魂,而上汽就成了躯体,上汽要把灵魂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样的言论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一些人感到疑惑不解,还有许多网友上升到民族情绪,为上汽不用华为的技术感到不平,但实际上,上汽的做法并非杞人忧天,也非打压华为,而自有其用意。
解析上汽拒绝华为
上汽成公开拒绝华为第一车企,首先是市场发展趋势的改变促成此事。
智能电动汽车浪潮带来行业变革,汽车价值大洗牌。汽车的价值不再局限于“三大件”,而是业内人士所说的,软件定义汽车。
汽车逐渐从工具转变为平台,汽车价值也更多地由软件决定。在去年麦肯锡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有数据显示,目前汽车软件在大型乘用车的整车价值中占比为10%,未来预计将以每年11%的速度增长,至2030年,汽车软件将占整车内容的30%,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4000多亿美元。
这种形势下,新造车势力和科技公司大有掌握行业主导权的看头,传统车企自然不甘坐以待毙,将主导权拱手让人。
其次,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华为此前对于造车的表态让上汽担忧。几个月前,华为表示三年之内不谈造车,老总任正非甚至放下华为内部谁谈造车立马卷铺盖走人的狠话。但推敲起来,为何是三年之内不造车呢?莫非是过了三年之期便对汽车行业出手不成?
毕竟,华为澄清不造车的文件最下方,有着“本文从发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三年”的一行小字,这更使外界猜测华为“造车之心,世人皆知”。
华为手机业务遭遇“滑铁卢”,也是其意图染指汽车业务的重要原因。
作为华为曾经最大的收入来源,手机业务一度占华为营收的五成以上,然而,由于美国制裁等因素,华为的业绩一直在走下坡路,如今手机业务由2019年的占全球市场份额16%暴跌至如今的4%。为保证业绩稳定,华为需要迅速发展新业务。
今年,在汽车业务领域,华为以极大的手笔投入超过5000名研发人员。所以目前来看,显然华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汽车业务,已成为它发展新业务的首选。
担心失去话语权,想要掌握自身命脉,同为上汽在自动驾驶领域对华为采取“不合作”态度的原因。反之,若是直接使用华为提供的解决方案,车企就可能失去自动驾驶这个核心技术领域的竞争力,且丧失数据主权。
之所以在自动驾驶领域,与华为合作可能导致上汽的“魂魄”被抽走,一个理由是,华为提供的ADS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很大程度上扼杀了车企核心技术的创新。
一款L4级自动驾驶技术解决方案的成功,高度依赖硬件、算法和数据三方面的长期坚持和快速迭代,三者任意一者不可或缺的同时,还必须齐头并进。华为准备六年,投入至少2000名工程师,在ADS项目上取得满意的成绩。
华为的这套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硬件自研、算法自研,就连数据也自己采集处理,加上其处理问题时的全局性思维,任一环节遇到问题都会手到擒来,真正做到了不求人,只求己。
这套解决方案固然可以解决完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的问题,然而彼之蜜糖,汝之砒霜。若车企直接使用华为的这套解决方案,则自己在自动驾驶这个核心技术领域毫无建树,无异于自断经脉。
华为的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作为一套整包方案,把车企自动驾驶领域的核心技术包圆了,这是上汽不愿见的。
还有两个理由,同为上汽等车企不愿使用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的原因。使用华为的ADS高阶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或导致数据主权的丧失的情况。
华为ADS总裁苏箐在媒体沟通会上曾清晰表示,“汽车摄像头、激光雷达采集到的信息,只能算是素材,只有经过算法处理过的素材才能算作数据,华为对这些算法拥有知识产权,数据就自然也是华为的”。
使用华为的这套解决方案,车企还要承担丢失软件标准的话语权的风险,如无法明确告知用户软件升级迭代的规划。
此外,以上汽的体量,在自动驾驶领域依靠华为,脚下的路能走得很好,但依靠自己,则能走得更远。
在汽车智能化领域,上汽一直内发力,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早在2019年4月,上汽就发布了全球首款达到L3级智能驾驶水平的量产车型荣威MARVEL X Pro版(未销售),之后也研发了一些其他的自动驾驶汽车。
在互联网领域与汽车领域,上汽与阿里巴巴之间有着长期的合作,在2020年更是开始了自动驾驶技术与网联技术的升级,并落实在智己汽车等车型上。
不过,对车企来说,与华为合作并不一定是洪水猛兽。针对陈虹的表态,华为官方回应,华为与车企合作有多种模式:HuaweiInside模式是华为与车企共同定义、联合开发智能汽车,搭载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目前华为与北汽、长安、广汽的合作采用这种模式。同时,还有tier1与tier2的合作模式,目前我们更多是采用这种模式向车企提供零部件和解决方案。
比如,上汽的股东大会也提到,我们双方在5G和互联生态方面有很多合作。事实上,早在2015年,上汽就在智能电动及制造方面、网络安全方面与华为展开合作。上汽集团内部人士也向媒体透露,合作当然也拥有巨大的共赢空间。
陈虹董事长在股东大会上还说过:“我们和华为、百度都有很多合作。和华为在5G方面有很多合作,在今后互联生态方面也有很多合作。”比如,在今年的上汽SOA开发者大会上,上汽在软件平台聚集了BATJ、OPPO、Momneta、地平线等一众汽车生态企业。
因此,上汽拒绝华为也只是在自动驾驶领域拒绝与其合作,在其他领域对与华为合作还是持开放态度的。
华为提供了几套解决方案,其中,在自动驾驶领域提供了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自主研发能力不足的中小车企使用了这套解决方案情有可原,但上汽若是像那些车企一样,就会失去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只能沦为纸老虎,变成铁皮公司,在“壳子”上“秀肌肉”。上汽给其他车企代工多年,深知做铁皮公司的其中利害,自然不屑于蹚这浑水。
但不是每家车企都是上汽,有实力对华为说不。
表达拒绝,先看实力
车企想要掌握自身命脉,拒绝华为这样的圈外势力掌握无可非议。
毕竟,汽车行业的命脉应该掌握在汽车行业手中,所以对车企来说,自研软件与算法才是最优解。也正因如此,除了上汽,会有其他车企不愿意把核心技术“打包”给华为这类科技企业,让科技企业占据食物链顶端,而自己沦为代工厂。
比如,以往特斯拉缺乏经验与数据时,其辅助驾驶由博世供给,但在经验、数据上积累足够之后,特斯拉就自研算法数据。
此外,不止汽车行业,其他行业也对使用华为技术持怀疑态度。比如OPPO的高管就公开表态:“如果适配了(华为鸿蒙),很多服务掌握在了华为手里,没有厂商会傻到把自己的命脉掌握在别人(华为)手里……”
车企对自身命脉的掌握很大程度地表现在重视自动驾驶上面。各大车企纷纷入局自动驾驶业务,如吉利、比亚迪、长安等;为了在自动驾驶领域快速成长,许多车企积极和互联网企业展开合作,实现高新技术与产业链优势的资源互补,如大众与苹果合作,上汽、福特与阿里合作,奇瑞、长安、比亚迪也和互联网巨头合作。
车企们明白,圈外势力,如华为这种科技企业或互联网企业像一条鲶鱼,带给它们活力的同时,同时也带给它们危机。目前与华为合作的数家车企里面,北汽、广汽、长安、赛力斯与华为建立的是深度合作,另外,根据媒体的不完全统计,华为还与比亚迪在内的8家中国主流车企达成了合作关系。
以跟华为合作最为紧密的塞力斯和北汽极狐为例,塞力斯搭载了华为的HiCar和自动驾驶系统、DriveONE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在与华为深度合作后,塞力斯这款在中国用户心目中缺乏认知度的车型,在销量上取得重大突破,一周销售6000辆、两周销售订单近万辆,而其背后的小康股份股价更是暴涨287.84%。而北汽极狐与华为深度绑定后,旗下的北汽极狐阿尔法S采用了鸿蒙系统、华为激光雷达智能驾驶系统等软硬件,成为首款全栈搭载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量产车,北汽蓝谷的股价也在短时间内翻了两倍多。
虽然这两家车企搭上了华为的顺风车,但看消费者与市场的反应不难发现,它们的成绩更多的是消费者、市场给华为面子,而不是因为它们自身的缘故。但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这很难不让人怀疑,一旦失去了华为的合作,它们要如何维持与华为合作时的市场表现?
况且,自动驾驶最核心的部分算法离不开数据的支撑,而华为提供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的同时,通过华为云给车企提供了数据支持,这意味着车企在自动驾驶领域与华为展开合作,其汽车的数据都会先经华为之手。
然而,非头部车企们纵有拒绝华为之流自动驾驶技术之心,却未必有其力。
车企在解决方案的选择上拥有自主权。比如,车企可以选择是否使用华为的解决方案,使用华为的何种解决方案,也可以使用其他科技公司给出的解决方案。
然而,在选择解决方案的自主权上,车企被两座大山限制着。
阻挡在这些车企拒绝华为之流面前分量最重的大山,是研发投入。今年4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曾说,华为今年将继续加大对汽车行业的投入,在研发上的投资将达到10亿美元。这种规模的资金投入,对多数车企而言,不提后续的风险,单是研发投入就难以承受。
另一座大山是市场的残酷竞争。研发能力不足的中小车企,若不使用华为的自动驾驶全栈解决方案,就容易在自动驾驶技术上被研发能力强的车企拉开差距,进而侵蚀自家品牌的销量和口碑。反之,这些中小车企不仅可能失去核心竞争力,还要承担丧失数据主权、丢失软件标准的话语权的风险。
因此,对多数车企来说,它们的实力不足以支撑他们独自挑起自动驾驶研发的大梁,更遑论在参与自动驾驶研发后,和头部车企的自动驾驶技术并驾齐驱。这种时候,于它们而言,选择将自动驾驶这个核心技术外包给华为这种科技公司,也是一种出于成本和利害考量,而做出的量力而行的选择,无可厚非。
于消费者而言,他们需要关心的不是车企在核心技术方面是自研还是外包,他们关心的重心是产品的使用效果。再进一步言之,于市场而言,能够给市场带来进步与繁荣的产品,都有着积极意义。用户没有必要因为车企在什么领域选择自研还是外包,而断定自研、外包两种选择的孰优孰劣。
因此,在汽车价值大洗牌的背景下,车企想要掌握自身命脉,选择在核心技术领域拒绝华为这样的圈外势力掌握无可厚非,但也可根据自身需要,灵活选择在什么领域、何种程度上与圈外势力合作。
来源:汽车公社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151292
以上内容转载自汽车公社,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