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汽车一定没料到,自己好不容易在全尺寸卡车领域超越了底特律的老对手福特,却在整体销量上输给了来自东瀛的那家汽车巨头。而且,还是在美国本土,自己的大本营。
要知道,通用汽车上一次丢掉美国市场的销量冠军,还是在上世纪末的经济大衰退时期。时间回溯到1998年第三季度,通用的销量宝座被福特汽车成功超越。
根据最新的第二季度销量数据,丰田汽车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美国市场销量最高的汽车制造商,把一直以来在北美所向披靡的通用甩在了后面。当然,通用也在一亩三分地上获得了小范围的成功,在全尺寸卡车市场击败了“常胜将军”福特汽车。
“丰田折桂,撒手锏是芯片。”
当业绩新鲜出炉,包括华尔街的市场分析师在内的很多人,都会把丰田登顶的主要原因归结于良好的芯片储备。毕竟,在芯片荒持续加剧的六月,为了保证高需求的全尺寸SUV和皮卡生产,通用不得不向低利润的中小型车“动刀”,并被迫生产部分无自动启停功能的新车。
实际上,丰田的胜利,明面上的推手是芯片,但如若我们像剥洋葱那样一层一层拨开生产端的诸多细节,东瀛王者的出色表现,绝不只靠芯片维度的短期优势。
丰田首次超通用
综合JD Power、LMC以及彭博社等多机构的分析,受芯片紧缺的制约,美国多家汽车制造商在刚过去的第二季度无法正常生产新车,使得6月轻型车市场的成交量有所放缓。但因去年同期疫情重创车市,预计4-6月美国市场累计销量将达440万辆,同比增幅或将高达51%以上。
最大的亮点,当属丰田。
刚过去的4-6月,丰田在美国的销量为688,813辆,高于通用的688,236辆,成为美国市场最畅销的制造商。不仅如此,丰田第二季度的终端销量还远超去年同期新冠肺炎压顶时的398,029辆,同比猛增了73%,还以13%的增幅超出2019年同季度的608,392辆。
从品牌销量来看,二季度丰田旗下的丰田品牌同比增长74.2%至605.353辆,雷克萨斯品牌也同比增长65.4%至83,459辆,双双重返疫情前的销售水平,还创下近年来的同期新高。
横向对比,通用的增长并不够强劲。
作为通用最重要的销量支撑,雪佛兰品牌在过去4-6月只增长30.4%,至428,615辆,尚未达到疫情前的水平,反而拖了后腿;与丰田相比,GMC、别克和凯迪拉克三大品牌也表现平平,分别同比增长50.4%、85.6%和55.1%,未能帮助通用守住北美冠军的头衔。
那么,谁是丰田折桂的最大功臣?
和往几年一样,丰田在美国的大部分销量来自五款主销车型:凯美瑞、花冠、汉兰达、RAV4和塔科马(Tacoma)。今年上半年,上述拳头产品已占丰田品牌总销量的74%和丰田汽车(包括雷克萨斯品牌)的65%,带动了北美地区的持续增长。
打开最新季度的销量成绩单,丰田旗下的热门轿车确实表现不俗,凯美瑞同比增长104.3%,至99,520辆,卡罗拉上涨105.5%,至83,011辆,普锐斯更是实现高达174.6%的增幅,销量提升至24,173辆。
再从更具体的细分市场看,丰田在北美的增长要得益于旗下轿车和轻卡(包含SUV、跨界车、皮卡和MPV等)的稳定发挥,在过去的第二季度,丰田轿车同比增长104.0%,至239,270辆,轻卡则同比增长60.1%,至449,542辆。
反观通用,昔日的销量引擎们似乎并没有带来太大惊喜。
一直以来,雪佛兰品牌都在北美扮演“扛把子”的角色,长期占据通用汽车整体销量份额的60%左右。但是在第二季度,雪佛兰轿车阵营除Bolt增长350.9%、Corvette增长224.2%以及Spark增长46.0%外,其余轿车的同比数据均为负数,因此总销量仅比去年同期增长4.0%。
值得一提的是,Bolt之所以能在4-6月成为雪佛兰、乃至整个通用汽车内部增幅最大的车型,是因为终端提供了较大的优惠力度。如若抛开一系列的刺激政策,Bolt的市场表现未必有当下这么突出。根据TrueCar的数据,6月Bolt在北美的平均折扣为11,799美元,相当于官方定价的29%。
北美,产品灵活性的最佳试验场
丰田北美超越通用,是这家东瀛制造巨头打响全球销量争夺赛的一个侧面,但对于丰田来说,北美市场一直是其利润与营收最大的奶牛之一,对关键业绩指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正因为此,这又是一个信号,给产业乃至日系、美系发展思路的启发,却远不止榜单上的销量数字。
先来看看,北美市场对于丰田的意义。
与新冠肺炎黑天鹅横扫全球的2020财年相比,2019财年的业绩更能体现北美在全球市场的销量和营收贡献。在2019财年(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虽然日本本土依旧肩负了丰田最大的利润重担,实现了16.4万亿日元的销售额,但与北美相比,224万辆的终端销售却略逊一筹。
新冠肺炎前,2019财年丰田分区域财报业绩
彼时,北美销量累计为271万辆,销售额却只有10.6万亿日元,利润和营收维度的式微,主因之一,是日本本土的成本控制要强于北美。
值得一提的是,北美市场中大型车<大型车销售占比较高,理应更适合利润的增长。这也意味着,一旦北美地区销量稳步增长、成本控制进一步优化,未来势必将成丰田销量、利润贡献最关键的区域。
新冠肺炎后,2020财年丰田分区域财报业绩
美国是全球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汽车市场,也是许多车企最重要的单一市场。就拿同属日系的竞争对手来说,其实除了丰田,北美已成为日产与本田世界范围内最关键的利润来源。
但是,丰田在北美自有其优势。
就拿本田来说,汽车业务最近几年已成为该公司长期“赤字体质”的元凶,还衍生出一系列关乎内部结构的深层问题。当下最让本田受伤的,是昔日最大的利润奶牛美国市场患了“肠胃病”,新车销量持续低迷,盈利数据也不如预期,自八乡隆弘社长时期开始,北美的复兴,就是本田改革的重中之重。
皮卡、SUV等在北美广受欢迎的车型,却不是本田擅长,这让本田伤透了脑筋。但是,本田与日产在产品矩阵上最为焦虑的美国,恰是最能体现丰田产品灵活性的市场,丰田是唯一一家在美国拥有完整卡车和SUV产品线的日本汽车制造商,也是唯一一家能有实力与底特律三巨头展开全面竞争的日系企业。
有别于大部分车企折戟美国所遭遇的水土不服,丰田昔日在美国面临的问题则是产能。但是,从产能到研发,放眼长远的丰田早在生产端做足了功课。
丰田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与马自达共同启动了新的生产基地,投产的主要车型已从最初计划的小型车改为当地热销的SUV,而2020年开始运转的墨西哥新工厂,也决定将生产重心转向中型皮卡货车。
再把时间轴拉长,早在2019年11月,丰田宣布将加强在北美市场的的生产体制,在美国设立生产项目创新中心(MPIC),建立面向 “新四化” 的技术新标准,并承诺在当地10个工厂投资逾270亿美元。
中国车企能学什么?
丰田凭什么赢?
未雨绸缪,丰田最近几年已在研发、产能和产品线布局方面补齐了北美市场的短板。而在新冠肺炎以及芯片危机的考验下,其一直以来的长板,供应链管理,又给产销层面的反超对手提供了充足的弹药。
第二季度北美市场的销量逆转,最深层次原因,正是丰田在芯片短缺事件中的应对能力,以及一枝独秀的供应链管理。
实际上,不只在北美,放宽全球视野,即使是在芯片短缺最为严重的2021年第一季度,丰田的合并净利润也达到7771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459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3倍。
这一切,都要得益于十年前的那场灾难。2011年的东日本大地震,为丰田的零部件供给上了严肃的一课,震后重建的十年时间里,丰田致力于自我革新,提高效率,保证库存,为抵御疫情等突发事件积累了宝贵经验。
2011年3月11日,从东北到关东的大范围强烈地震和后来的海啸,切断了丰田的上游供应链。为了生产恢复正常,丰田处理日本本土的生产就用了4个月时间,国外生产恢复正常则用了将近半年。以东日本大地震为契机,丰田痛定思痛,在库存方面下足了苦功夫。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以半导体为代表的关键零部件,自东日本大地震始,整个供应网的库存从原来的1个月增加到4个月。
此前,丰田一直以及时生产为圭臬。
看板管理(カンバン方式),是丰田精益生产模式下的重要管理工具,又称及时生产,通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库存和相关顺带成本,提高一线生产的竞争力。
但是在经历了东日本大地震和半导体短缺之后,丰田也开始意识到,在特定的特殊时期,看板管理和持续生产、富余库存在本质上是背道而驰。但与此同时,库存增加,也意味着成本的提高和资产效率的降低。
现阶段,丰田正研究以数年为单位的长期订货,开始考虑以2 - 3年为周期进行关键零部件的采购,同时也在考虑对主要客户的库存进行统一管理。以东日本大地震为拐点,丰田还加强了供应商库存的精准管理机制,与富士通(FUJITSU)共同开发了一套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供应链信息系统。
通过这套系统,丰田的管理层可以轻松掌握至少十家核心供应商的库存数据,搜索地震发生时的震中位置,掌握周边有据点的供应商信息,实现了采购信息的“可视化”和“可预测化”,确保零部件端的运转稳定。
丰田超越通用,虽然这只是美国车市城头变换大王旗,但是放到整个汽车行业,其经验和规律依旧普遍适用。
特别是中国自主车企,足以在相关事件中受到更多启发。在供应链管理方面,中国自主品牌确实有诸多不足,如吉利、众泰就曾拖累一些供应商至破产,特别是在新冠肺炎危机之后,整车厂在价格上对上游经销商施压、拖欠供应商年款费用的消息就屡见报端。
当然,在新四化转型如火如荼的当下,新能源汽车时代的电池供应商地位居高,缺电池、缺芯片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成为部分制造商的供应链常态,正因为此,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
而先行者丰田,已经给出了示范。
来源:汽车公社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150925
以上内容转载自汽车公社,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