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两年间,中国新能源产业更迭,已然比全球任何地方都要来得迅猛。曾依附于PPT和绚烂说辞的投机者,逐渐被扫进了历史的尘埃,首批脱颖而出的造车新势力,也分裂成了“蔚小理”和“其它”两个阵营。
但,中国车市跌宕远不止于此。“蔚小理”还未被定义为新能源发展蓝本,特斯拉仍在一片声讨中我行我素,传统车企在以岚图、智己、极氪等全新名号,向未来投下战书;而小米、华为、大疆为首的科技公司,也从各个维度加入这场军备竞赛……
平心而论,对于包括“蔚小理”在内的新能源车企,产业格局的反复变迁、终端消费的界限愈发模糊,外界已找不到一个可以评价和归类的标准。但有一点尚可明确,实际产销量的输出,依旧是判定一家车企能否走下去,又是否能占据主流的核心所在。
基于此,若论谁是顶流?累计销量刚刚跨过10万辆大关的蔚来仍算一个,年销量同样稳定在10万辆级的特斯拉想必也在其中。而若要再挑出一个来,小鹏和理想虽然攻势不减,但已不再是英雄少年模样,似乎只剩下在市场上愈战愈勇的广汽埃安能被划归于此。
如果按照产销迈入年10万辆、产品售价聚焦10万元以上的纯电品牌,特拉斯肯定雄踞第一,蔚来今年也有望实现10万辆的年销量突破。
而最快突破10万销量大关的成绩,是埃安此时得以入围的投名状,是广汽在新能源业务上加以表率的真实写照,但于外界来说,这一切也在预示着,由埃安(AION)、蔚来(NIO)和特斯拉(TESLA)构成的“ANT”头部阵营在2021年已是呼之欲出。而支持其取代“蔚小理”成为新的“御三家”,共性原因大可归纳于三者对整体产业生态的提前布局。
洗牌完结,“ANT”雏形渐露
中国新能源市场风起风落,每一个新阶段都需要新代表。彼时“蔚小理”是这样,如今的“ANT”更是如此。
在产业未成型、市场未成熟前,既定的规划和对用户的承诺,确实有着高度可信的前瞻依据。这种发展本质趋同造就了“蔚小理”,可如今随着“销量达成十万辆”被视为业内发展分水岭,由埃安、蔚来和特斯拉组成的“ANT”显然更能代表中国新能源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新能源市场的耕耘不该再被维持了近20年的汽车产销模式所绑定。我们承认,自带品牌光环、科技属性和创始人格调的特斯拉,将用户服务理念发挥到极致、构建自有充电网络的蔚来,能在经历短暂阵痛期后分别建立起自己的优势,离不开两者对市场的洞察和分析。
可从大环境来看,市场的发展逻辑仍需仰仗着汽车产业自诞生以来就建立的根基。聚集在每个新能源车企业背后的产业链,始终是奠定这一切的基础。
放到广汽埃安身上就是,相比众多造车新势力争相效仿的营销模式,从传统汽车企业中诞生的它,并未一开始就此思路而发展,而是另辟蹊径地以构筑产业链的模式一步步走向台前。换言之,曾经留存在“蔚小理”身上的产业链阻碍,在广汽埃安这里似乎并非难事。
2020年9月,广汽首家内部孵化技术创新公司——巨湾技研成立了,将开拓在超级快充电池、超级电容器、车身轻量化等领域的应用;同年11月,牵手科大讯飞创立星河智联,合力在智能座舱、车联网平台等项目上深挖……
到了今年4月,广汽宣布与华为合作共同开发L4级自动驾驶汽车,计划于2024年量产。此外还投资了地平线、粤芯公司等芯片项目及清陶发展、中航锂电等电池项目,加紧完善在智能网联、动力电池及车用芯片等关键领域的布局。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链迅速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平台化发展,倒逼着车企与科技企业频繁合作,发展的初衷遵循的难道不是“汽车产业从机械制造转型至移动出行服务”的轨迹吗?
广汽智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园
就像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坚信的那样: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在整个碳达峰和碳中和当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发挥很大作用的行业,我们理所应当应该先行动起来,顺应历史发展趋势的要求,对国家整个的绿色发展做出贡献。
在全球对新能源产业愈加重视、国内竞争日趋严峻的如此大环境下,广汽埃安没有创始人为之站台的聚光效应,亦没有强大饭圈支撑,有的只是愈发完善的新能源产业链。这个布局,赋予埃安的是专属的、无法被撼动的技术实力与未来无限可能,也成了埃安短期内,在销量层面逼近蔚来和特斯拉的筹码。基于此,我们将有理由相信,“ANT”的出现,在全面取代“蔚小理”的同时,亦会指明中国新能源下一阶段的主流发展方向。
埃安凭什么取代理想、小鹏?
你可以说,中国的新能源市场不再需要一个新的品牌,但不代表不需要行业创新。对于这点,从最早聚焦在纯电专属平台技术,到推行源于深厚积累基础上再创新的智造品质、并以此反向赋能合资公司,乃至构建充满创新活力的全新用户关系,埃安已是全盘托出,更将以此指明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新可能。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近年来,新能源车销量增长和市场规模扩大的势头,已大大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7.5%和10.9%。
蔚来和特斯拉的成功有着他们自己的方法,可对于大部分在局者来说,造车新势力阵营内的陷落、固步自封的传统车企接连倒下和被收购,明确告知着每一个局内人:相比构建新生态的侃侃而谈,基于传统赛道的突破和创新才是安身立命的关键。
通过在传统赛道上的突破和创新,进而实现突围,和特斯拉、蔚来比肩甚至拔尖,难度系数极高,但从种种动作看来,埃安毫不胆怯。
相较于特斯拉和蔚来执着于现有优势,埃安的这股勇气却聚集在新技术的推陈出新之上。
首先,在对新能源产业最为关键的EV(电动车技术)领域,埃安俨然是一个会造车却痴迷于电池技术研发的“电池专家”。早在10年前,广汽就开始布局进入动力电池电芯的自主研发与生产制造领域,如今已拥有专属的电池电芯自主研发团队。10年前的前瞻举措,让埃安成了国内屈指可数的拥有自研实力的新能源品牌。相比连EV车型都没有的理想、连生产都仍需代工更妄称自研的蔚来,电池需全面通过外购的小鹏,埃安拥有它们求而不得的力量。第一个提出平台化并拥有领先行业整整两代的纯电专属平台GEP2.0、自研推出的超级快充电池技术(8分钟充满80%电量)、海绵硅负极片电池技术(续航可达1000公里)、弹匣电池系统安全技术….每一项拿出来都足以震撼的技术,给埃安带来的又岂止是ANT的一席之地,而是未来更多可能。
其次,埃安也是唯一在EV和ICV(智能网联技术)领域同步实现领先的车企。在这个特斯拉稳居头号交椅的领域,埃安突破创新的勇气再次涌现。如上章所述,埃安选择了以构筑产业链的模式直面竞争,早早布局的星河智联、投资地平线、牵手华为等动作,都在为埃安ICV领域的加速而蓄势。2020年抢先交付全球首批L3级自动驾驶车辆和全球首款5G车、预计2022年实现L4量产、发布ADiGO 4.0智驾互联生态系统,其中G-OS即为星河智联自研推出……实事求是的讲,在如今市场上,能同时在自动驾驶、5G V2X等细分领域都拥有顶尖成果且实现行业领先,很多品牌车企都还暂时做不到。而埃安在技术自研方面的深厚底气赋予了它赶超特斯拉的勇气,相关投资带来的更多惊喜,相信也在不久后涌现。
再者,在智能制造领域,我想,身挂造车新势力标签的“蔚小理”注定无法和资深车企同频共振。而广汽一贯有之的口碑就是品质和工艺。换言之,沿袭于丰田、本田精益生产模式下打造的独特的生产方式,或将为埃安在整车生产中确保能体现出完备的智造能力。
这份智造能力不仅让埃安实现AION家族四款车型量产,还开创了自主品牌对合资品牌的技术“反向输出”,为广丰、广本、三菱等合资品牌进行车型外供。这意味着,从中国品牌过往“以市场换技术”的初期阶段转化于此,这样的埃安折射出的将是中国品牌在全球电动化浪潮中“换道超车”的勇气及实力。
回顾这一切,为了区隔于其它两种技术取其一的电动车品牌的路径创新,在EV领域拿出顶尖成果也好,在ICV领域逐步对竞品实现赶超也罢,作为目前国内品牌唯一一个EV和ICV同步发力的企业,埃安若能以传统造车的研发、制造工艺等基础功底和蔚来、特斯拉,去捅破电动车领域的天花板,那ANT就是成功的。
如今,随着行业格局的极速改变和自身技术维度的快速补强,埃安又投身于新的体系建设,无论是构建新用户生态,还是加码环保事业。相信理想、小鹏这些脱胎于互联网的电动化领先优势,在2021年将不复2020年那么咄咄逼人。
据官方数据显示,埃安去年卖出了60033辆新车,同比增长43%,一举超越蔚来、小鹏和理想三大造车势力。其中,仅AION S就实现了全年累计超4.5万辆的销量。亮眼的销量不仅仅是研发智造实力得到认可的呈现,更是品牌体系化优势的折射。
出身于传统车企,又不限于固化的造车思路。身为国企,又丝毫不像国企的独特作风。不管是面向年轻族群的“潮品”车型、日益精细化的用户运营、组织文化所呈现的活力……都让埃安也变得越来越和未来相得益彰。
2020广州车展上官宣“广汽埃安”品牌独立运营,最新力作AION Y也一同出现,令埃安期待品牌升维的决心表露无遗:以AION Y为触点,逐步将围绕用户构筑思维的发展方向,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迈入2021年,埃安为品牌愈发年轻的用户打开与王者荣耀冠军战队DYG 进行PK的通道、持续开展“埃安合伙人”全新营销模式、在上海车展面向用户组织“沪卫队”活动….在一浪接一浪的新潮呼声中,对广汽埃安品牌基因进行了演绎,其对用户的用心、对年轻世代的解读,呈现出了可以比肩蔚来的趋势。
上述对外所呈现的种种形象,还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埃安丝毫不像国企。企业内部由内而外体现的精神与文化,才是关键。埃安不仅是车企、是电池专家、是用户运营为主的公司,更是一家“创业型”的科技公司。
你无法想象,印象中朝九晚五的国企员工,在这里却是007的工作状态。业内有人曾戏称:如果不挂着“广汽”的Title,说不定大家都会以为埃安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但正是这种创业精神,让埃安全体员工有着其它车企所不具备的冲劲与活力。而这,才是这家企业得以在传统赛道以创新实现“换道超车”的最大秘密。
据传广汽还正在研究埃安的混改,一旦混改完成,本来就拥有科技公司创新基因的埃安内部,将迸发更大可能。想必届时全新的品牌LOGO、独立IPO的身份,都将为埃安带来更多力量。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发展到了今天,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新晋者,开始让真正的消费级市场从低迷走向转折与新生,让这个细分市场已经萎靡许久的神经再度活跃起来。
可我们依旧相信,总有人并不是为了超越理想和小鹏,也不仅向特斯拉和蔚来看齐,而是在对中国独特的汽车成长新路径进行探索。与其说,“ANT”的诞生是在为弱化“蔚小理”埋下伏笔,倒不如将之视作为中国新能源市场演进下的必然趋势。
毕竟在强大如奔驰EQC、奥迪e-tron等豪华纯电车都纷纷折戟、吉利汽车旗下几何A/C都先后出现体力不支的大背景下,业内焦急地等待着这个被造车势力盘踞的市场能够出现新的英雄。
空档的存在,意味着有进入的机会。埃安、蔚来和特斯拉都在不同领域实现自己的突围。当由这三者合流而成的“ANT”开始全面取代“蔚小理”,并不是妄图在新能源发展中划分着赛道。中国新能源的发展需要领路人,“ANT”的存在是在缔造着一种“势”,一种能令中国汽车工业在新的发展浪潮下,颠覆传统、从新出发的“势”。
来源:汽车公社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146292
以上内容转载自汽车公社,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