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前,在德国沃尔夫斯堡没有足够话语权的迪斯,一周后却在安徽,距离江淮汽车只有15公里的地方,大肆宣扬着自己的主权。
北京时间12月8日,在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揭牌暨研发中心竣工和制造基地开工仪式现场,远在德国的迪斯,用视频献词的方式,参与了这场对于大众而言,有着重要战略意义的活动。
“在未来的三年中,我们将通过这座位于安徽的研发中心,开发基于MEB平台的车型和全新的纯电动产品矩阵,并提供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今年约10亿欧元的投资,将加速大众汽车(安徽)的发展。而大众汽车(安徽)的发展,也将进一步强化中国市场在集团电动化、数字化战略中的作用。”
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迪斯
面对坐在台下的书记、省长,以及江淮汽车董事长安安进,视频中的迪斯言语坚定,彬彬有礼,一再强调着中国市场的重要性,也几次向安徽省政府和领导表达着谢意。
“这将是一个三赢的局面”,从江淮大众改名的那一刻起,类似的观点便相继出现在了网络之上。的确,通过大众(安徽)公司的成立,大众能够更加快速地完成其电动化产品布局,江淮可以有机会学习更加先进的造车技术和经验,而此前已经“慧眼识蔚来”的安徽省政府,也将因为这一巨头的进入,再次加强其“汽车产业”的硬实力……看起来,这确实是一场三方都有利可图的牵手。
但随着这幅“宏伟蓝图”被慢慢展开,我们才发现,原来手执画笔的,从头到尾都只有大众而已。
一场独角戏
从江淮大众成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大众安徽)的那天起,除了不到四分之一的股权,江淮在这家公司中,几乎已经没有了任何话语权。
首先,在于管理层的构成。
企查查显示,12月2日,随着大众增资的完成,大众安徽的高级管理人员发生了一次较大的改变,人数由此前的10位减少至6位。双方人员数量占比也从此前的5+5,变成了4(大众)+2(江淮),其中董事长和总经理都由大众中国CEO冯思翰一人承担。
(截图来自企查查)
而管理层人员的改变只是大众全权控制这家公司的一个具象表现,在其背后,实则代表的是此前江淮大众整套结构的大换血。
11月份,在江淮大众正式变更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的公告发出前,一位自称为江淮新能源研究院内部人士的消息者曾透露,在大众完成对江淮大众和江淮控股的增资后,大众中国将原江淮大众营销团队直接砍除。而此前,这个团队主要是由江淮内聘人员组成,据他透露,内部人员繁杂,来自各个背景身份的都有。
事实上,这一点,早在今年6月份,吴少革以“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销售事业部总经理的身份公开亮相时,就已经显露端倪。
当时便有媒体报道,吴少革其实早在去年年底便已上任,而任职后便立即对此前江淮大众的营销体系和管理团队进行了重组,业务模式由此前的“总部制”转向“区域制”,并且在组建东、南、北三大营销大区的基础上,未来公司的整个营销总部或许也将从合肥向北京迁移。
而除营销之外,更为重要,同时也是江淮最为看重的研发层面,大众似乎也没打算“带江淮玩”。上述内部人士曾表示,大众安徽的公司定位将低于一汽-大众和上汽大众,仅做大众品牌车辆的国产化导入和制造。新研发基地有中方研发人员,但不涉及研发任务以及实验测试。也就是说,大众安徽对于大众而言,更多承担的或许只是代工一角。
而这一情况在冯思翰的现场发言中,也基本得到了证实。
(大众中国CEO冯思翰)
“创建研发中心,是我们为此迈出的第一步,该研发中心聚焦在产品产业化方面,我们将逐渐扩充大众汽车(安徽)的员工数量至500人。这些人才将有机会前往大众汽车集团德国总部及其研发中心接受培训,内容包括:数字化、整车测试和认证、产品管理,以及电子产品开发。”
数字化、整车测试和认证、产品管理,以及电子产品开发,当这四项内容从冯思翰的口中说出时,大众的潜台词无疑在说着,“大众集团只想让大众安徽学会如何更好地数字化造车,至于整车研发,还是交给我们来完成。”
而从之后冯思翰的发言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一研发中心的构建,更多或许是为“大众汽车集团在安徽打造一个电动出行基地做准备。”这不仅能够方便其与国轩高科开展电池技术的研发,同时也方便“在大众汽车(安徽)工厂周边,建造一个专属供应商园区。”
江淮当自强
“我们将以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的心态参与合作的全过程,坚持创新与开放合作发展,与大众汽车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学习,加速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吸收大众汽车优秀的造车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研发及制造能力。在电动化、网联化、自动驾驶、智慧出行等领域与大众汽车不断深化新的合作,推动新时代新能源移动出行的创新发展,共同努力实现双赢,为将安徽建设成为中国电动出行和数字化的新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新能源汽车高地,为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江淮汽车董事长安进)
在活动现场,安进的发言依旧得体。但相信他心中不会不明白,从目前的结果来看,他口中的“双赢”,一方是指大众,而另一方或许更多只能是安徽省。历经了这一场起起伏伏的合作之后,江淮或许还是那个江淮。
当然,除了获得了“思皓”之外。在江淮的产品战略中,这个此前由江淮大众共同创建的品牌,将成为此后江淮乘用车的代名词,其中不仅包含了之前的江淮新能源,同时也将发展油车产品。
虽然没有明示,但大众安徽的成立就已经说明,未来大众在中国的重心将慢慢移至于此,上汽和一汽长远或许都将受到影响,就更不用说没能砸出半点水花的思皓了。
(思皓E20X)
不过,没有了大众的思皓,与此前也没有什么不同。毕竟即使身上留着大众的基因,这个品牌不仅没能如同上汽和一汽一样,拥有一个属于大众的名字,而且就连研发层面似乎也都是完全独立的。
据上述人士透露,此前江淮大众和江淮新能源是完全独立的公司,各司其职,江淮新能源研究院和江淮大众研发团队甚至到了“相看两厌”的地步。
他表示,虽然已经有量产产品上市,但江淮新能源从头到尾都只卖产品,不做任何技术输出。由于江淮大众方面除了有几个已经从江淮新能源离职的员工之外,整个团队都是由新人构成,江淮方面首先断绝了对江淮大众的技术支持。
而江淮的态度,或许也同样代表了大众,不然本是大众旗下十三个子品牌之一的思皓,为何会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没能留下一点存在感。如果大众真的将它视为帕萨特、高尔夫那般的存在,那么以其在中国的影响力,思皓不会只是现在的样子。就算只依靠大众在中国强大的销售渠道,思皓的销量也不会如此惨淡。
因此,从某种角度来看,由江淮主导的思皓,或许反而要比此前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一点,在今年广州车展也有所体现。
车展期间,思皓新能源发起了“梦想合伙人”的招募活动,面向新能源汽车经销商,以及急需转型升级的燃油车经销商,发起号召,并且最高提供338万元的创业基金作为支持。同时,除传统的4S店之外,思皓新能源还将推出思皓城市展厅、思皓空间,和思皓展示点三类销售中心。而这样的变化无疑是为思皓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确实有着重生的感觉。
至于产品层面,我们不知道未来大众是否还会在思皓之上有所投入,但起码它已经得到了江淮新能源的全部支持,有了一方的重视,产品力一定会比此前好得多。
最近的车市并不太平,洗牌的速度愈发快了起来。就在20天前,我们才刚刚目睹了一场国有汽车集团的落幕——11月20日,沈阳市人民法院裁定受理债权人对华晨汽车集团的重整申请,而这也宣布着,这个最早实现在美国上市的中国车企,正式进入破产重整程序。
复盘华晨这一路,可谓“成也宝马,败也宝马”。一直想用“市场换技术”的华晨,却终究宝马带来的短暂利润中,丢失了自己。而如今,同样也希望“吸收大众汽车优秀的造车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研发及制造能力”的江淮,也面临着十几年前,摆在华晨面前同样的选择。
不过,与华晨一路“向下”不同,江淮表现出了想要奋力一搏的欲望。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众的重心或许更多将在大众安徽之上,思皓的发展之路,还在江淮自己手中。而且,比起华晨从内到外散发出的浓重官僚气,无论是企业风气还是造车的技术水平,江淮新能源的基因依旧还在。所以这一次的变化对于江淮而言,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王蕊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qiye/133859
本文版权为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媒体、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不得引用、复制、转载、摘编、以其他任何方式使用上述内容或建立镜像。违反者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版权合作及网站合作电话:17001180190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