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汽车市场已经走进市场周期的残酷后半程。这时,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同行,而是市场本身。
传统燃油车趋冷直下,自顾不暇,打破OEM以传统车补贴电动汽车的构想。面对电动汽车的转型,OEM巨额投入下却迟迟看不到收益,不免心生不满,可又无可奈何。
“日子不好过”,不少车企发出感慨。它们的销量、营收、净利润下滑,盈利能力不如汽车行业盛世期。
于是,我们看到,强势的车企,如日产、奔驰、大众、福特、特斯拉,或裁员,或关闭工厂,来适应收窄的市场,将节省出的成本用于电气化转型。
另有规模中等,拥有竞争力的产品谱系的车企加入发债队列,储备充足的粮食过寒冬。
这期间,不乏弱势企业渴求补血,却实力有限,它们未来可能是被逐渐淘汰出局。
裁员潮
今年半年多来,车企裁员一次次见诸报端,刺激着当事人和看客的神经。
汽车行业辉煌不再。
全球汽车市场中,最大市场中国车市今年13连降,冲击着车企的自信心。美国市场自2017年就开始由盛及衰。欧洲市场受英国脱欧和排放法规影响,增长乏力。
三大车市均走在下坡路上,身处其中的汽车制造商转变思路,不再强调规模虚名,而是重视收益。裁员、关闭工厂,它们用更为主动的姿态,减少损耗,来安全渡过寒冬。
全球规模最大的车企——大众集团今年3月份表示,计划通过调整员工退休计划的方式,将核心品牌大众乘用车品牌的员工人数减少最多7,000人。同时,它致力于提高生产效率,达到每年59亿欧元成本的节省。种种措施之下,它的目标是在2022年实现6%的利润率。
戴姆勒CEO康林松甫一上任就开展成本节约措施。他表示,奔驰计划裁员1万人,以在未来几年削减成本67.5亿美元。业绩不佳和产品转型是裁员背后的主要原因。奔驰今年已经多次调低盈利预期,在上半年财报中表示主营乘用车业务2019年的利润率在3%至5%。而去年,奔驰乘用车的利润率在7.8%,2017年在9.4%。
美系福特6月宣布,将在2020年底前在欧洲裁掉1.2万人,并关闭英国、俄罗斯、法国等地的多家工厂。更早在2月,外媒称,由于福特在华销量急剧下滑,长安福特已开始裁减数千名员工,工厂将班次从三班减至一班。
日系日产业务显颓势,第一财季净利润暴跌九成。自2016年以来它的净利润连年下滑。业绩不佳下,日产决定将在全球范围内裁员1.25万人,砍掉10%的产能和产品线。
当多家全球TOP10车企放出裁员的消息,更加加重了汽车行业人员的焦虑。但是对企业本身而言,如何在需求下滑的行业内保持稳定的研发投入,强化自身的竞争能力,为行业复苏做准备,才是更为重要的事情。毕竟一家巨头的破产,失去工作的员工人数将不是裁员可比拟的。
发债潮
除了缩减开支,承受资金压力的企业亦选择走上融资渠道,储备过冬资金。
就在本月,上汽集团发布公告,拟以储架发行方式申请发行不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公司债券。今年第一季度,它通过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有87.5亿元。
发债不是车企融资的唯一渠道,除此之外还有增发、定向增发和银行贷款。今年上汽集团的融资渠道是通过发债,而在2017年它则是通过定向增发完成150亿元的融资。所融的资金被用来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驾驶汽车前瞻技术的研发。
单论2019年,上汽集团之外,比亚迪、长城汽车、吉利汽车、北汽新能源、华晨汽车均发布数十乃至上百亿元的债券。
比亚迪在前8个月份就发布了50亿公司债券和130亿元的超短期融资券。其一季报表显示,它从发行债券中收到的现金有55亿元。
另外,同样被视为自主品牌中佼佼者的吉利,在今年上半年获得200亿元优质主体企业债的发行核准。这部分金额的募资规模在全国民营企业债券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将主要被用于公司汽车产业项目和补充营运资金。
长城方面则在今年发布两期超短期融资券,金额均为10亿元。而它的计划是发行总额为40亿元的超短期融资券。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前七个月,汽车与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债总额为564.7亿元,同比增长83.8%,发债数量46只,几乎接近于2016年的水平”。
这些企业在国内具备一定竞争力,拥有研发实力、丰富的产品阵容和三电等核心技术。但在车市寒冬期内,它们的销量下滑,且补贴退坡,带来现金流的损失。与此同时,市场竞争加剧,如何在购买欲望受限的情况下吸引消费者,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它们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调整自身产品线和定价策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第一季度财报显示,上汽集团、比亚迪、长城等的研发投入比重高出2018年同期。
融资成功与否,成为它们能否持续突围的关键因素之一。
洗牌潮
变革时期,与机会并存的是被出局的风险。
最具颠覆能力的是特斯拉,从电动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到自动驾驶,从整体到局部,它搅乱一池水,为传统汽车行业注入新的元素,带来新的挑战。蔚来、威马、小鹏、云度等等造车新势力随之入局,寻求一席之地。
现在,它们也面对着各式各样的困境,裁员也成为它们的选择。特斯拉计划裁员7%,蔚来裁员近千人……
传统车企亦押了重注发展新能源汽车。如小康股份为金康新能源前前后后已投资80多亿元,导致目前资金链撑不住持续大规模的投资。其2017年发行的15亿元公司债券,到今年已经使用完毕。资金短缺下,它决定在其美国子公司裁员90人,并且暂停在美国市场发布首款电动SUV SF5的计划,工厂停止生产。
裁员的它们还在苦苦挣扎,另一边京威已经黯然退出。
面临洗牌的不止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中苦苦挣扎的新进入者。弱势传统车企正面对着企业亏损、投入减少、工厂停产、被市场淘汰的现实。
就在这几日,众泰君马被曝欠薪数月,工厂停产,售后瘫痪,被100多家经销商维权。
市场内存在感较弱的小康、力帆、海马、江淮、江铃利润均在不同程度的下滑。当市场饱和,它们处于被边缘化的困境中。对它们而言,裁员、停产,节省成本的措施带来的帮助无法持久,而自身的实力不足以与强势企业、乃至整个市场颓势抗衡。谁能来拯救它们呢?
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仅仅有实力的强势企业才能穿过寒冬,走向下一个春天。
来源:NE时代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pinglun/97161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