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自动驾驶技术俨然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焦点,例如,像Zoox这样的自动驾驶初创公司于近日筹集了高达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8亿)的融资。Waymo在这周更是宣布与Valley Metro(凤凰城地区的区域交通管理局)建立了合作关系,双方旨在缩短公共交通线路,满足公众的出行需求。Waymo此次希望这项服务能够辐射到广大的基层群众,为公共交通提供第一英里和最后一英里的出行解决方案。
当通用汽车的Cruise,Waymo,Lyft,Uber,特斯拉等公司如火如荼的进行自行驾驶技术的车辆测试时,出行领域的其他参与者却早已把目光转移到像学校园区、住宅社区、办公园区、商业区等公共场景,试图开拓这片新的出行蓝海。
在人们对无人巴士的认知还停留在概念层次的时候,一大批无人驾驶公司已经在全球各地推出无人巴士服务——Navya 、EasyMile、Local Motors、Auto Robotics等科技公司相继在欧美等地区推出了自家的无人巴士。基于无人巴士在全球各地的广泛应用,车东西将对无人巴士的市场玩家,使用方法及应用落地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全球8大无人巴士厂商
上个月,加利福尼亚州一家名Coast Autonomous的创业公司在美国纽约的时代广场,公然展示了其为期6年的研究成果——一辆无人巴士正以每小时25英里的速度在城市街道上行驶。无人巴士一时间引起了业界对无人巴士的热烈讨论。无独有偶,百度也在上个月宣布将与软银旗下的公共交通子公司SB Drive就自动驾驶开展合作,预计2019年将会在日本推出无人巴士。
事实上,早在4年前,以Navya、EasyMile、Local Motors为代表的一批无人驾驶通勤车公司就相继成立了,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推进,在随后的几年里,科技公司不断地对无人巴士进行车辆测试,随即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家陆续推出了无人巴士服务。
从市场资金带入的角度看,Navya在成立的第二年就获得了由360 Capital Partners领投的23.8亿融资,其市场融资目前已经达到27亿。成立于2014年的EasyMile仅次于Navya,在去年1月份的A轮融资中更是筹集了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领投的11.1亿元人民币,其市场融资到达了12.36亿人民币。
海外无人巴士玩家
1、Navya:已上市的老大
谈到无人通勤车中的领头羊,就不得不提及Navya,这家来自法国的无人通勤车公司在2014年由Christophe Sapet 创办。该公司开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只在特定的场景中提供移动出行服务。目前,这家公司的无人车通勤服务已经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等多个国家分布,公司的市场融资更是高达27亿,是无人巴士市场市场上当之无愧的领头羊。
这家公司的首款无人驾驶通勤车叫做Autonom Shuttle,这款车的大小尺寸为4750*2110*2650mm,车重为2400千克。较城市公交有所不同的是,Autonom Shuttle的载客量至可达到15人。并且,这款无人巴士支持个性化定制,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车辆颜色或者是张贴自家公司的logo。
Navya的无人巴士
Autonom Shuttle结合了各种类型的先进技术,旨在实现无人驾驶技术在车辆上的运用。Autonom Shuttle同时取消了方向盘和踏板,并且搭载了激光雷达,摄像头,GPS RTK,IMU等传感器和设备,运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借助深度学习程序,在无人车没有任何司机的情况下做到高效行驶。
Autonom Shuttle还对安全功能进行了优化,通过安装2个紧急停止按钮、SOS对讲机、自动紧急制动器、自动手刹等功能来保证乘客的安全。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软银集团(SoftBank Group)旗下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公司 SB Drive于去年引入了Navya的无人巴士Navya Arma ,并在 2017 年 7 月 份于东京都港区芝公园内进行测试运行。
2、EasyMile:20个国家都引入它
EasyMile是一家专注于提供自动驾驶汽车和最后一英里智能出行解决方案的科技创业公司。该公司的总部设在法国图卢兹,由Gilbert Gagnaire于2014年创办的。该公司在去年1月份的B轮融资中更是筹集了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领投的约合11.1亿元人民币的融资,总融资额到达了12.36亿,仅次于Navya。EasyMile在新加坡和美国丹佛都设有办事处,并且通过经销商在日本和中东地区发展自动驾驶汽车业务。
EZ10无人驾驶巴士作为EasyMile的主打产品,已经遍及了亚太、中东、北美和欧洲的20个国家。除了创始人之外,阿尔斯通(全球基础设施和工业市场提供部件、系统和服务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和大陆航空也是EasyMile的股东。
EZ10作为一款无人驾驶纯电动车,最多可容纳15名乘客。车辆的行驶速度为45公里/时,每台的售价为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69万)。到目前为止,该公司已经将其产品卖给了20个国家,主要用于大型商业网点等复杂程度较低的场景。这里需要指出的是,EasyMile需要在指定的路线上行驶,并且实时接受团队的监控与管理。
同时,EasyMile也在像德国的巴伐利亚的小城市环境中开展了服务。早在2016年6月,搭载11名乘客的EasyMile在瑞士西南部的公共交通中首次亮相。EasyMile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的街道上也推出了相同的服务。该公司与当地的瑞典公共交通提供商进行合作,在瑞典首都的公路上对两辆无人巴士进行了为期六个月的车辆测试。
3、Local Motors:3D打印车 瞄准小众人群
Local Motors是由Damien Declercq,John B.Rogers,Mark Smith等人早在2007年于美国凤凰城创办。Local Motors在今年2月份宣布将总部从凤凰城迁至旧金山。作为一家集汽车设计,制造和销售为一体的技术公司,Local Motors利用其不断发展的微型工厂,打造了一批小型数字化无人巴士。
Local Motors旗下的主打产品Olli在2016年6月首次亮相。其车身大小为 3920*2050*2500mm,这款紧凑型的无人车总共能够容纳10个人。
基于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乘客只需要按照旗下应用程序Modally的使用步骤——注册,预订,乘车,付费,就可以体验Olli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Local Motors还提供一系列后台保障服务——Local Motors通过建立车队管理平台,控制车辆的运营(充电,维护,实时移动和客户管理)。除此之外,Olli还能根据客户的出行路线优化行程安排,自动选择出行的最佳路线。
Olli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今年1月份,Local Motors旗下部分3D打印的纯电动自动驾驶巴士在2018年的CES展会中大放异彩,它的配套产品包括可伸缩的轮椅坡道、可以处理手语的软件,为残疾人和老年人群带来了极大便利,这也是Olli较其他无人巴士的优势所在。这家创业公司还与IBM和CES等机构进行合作,前者还将Watson人工智能软件安装到Olli,并把无人巴士作为一种人与车辆的交流媒介,将人工智能更多的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Local Motors的联合创始人罗杰斯在早些时候表示: “Local Motors试图在移动出行市场的大背景下对消费者的小众需求进行挖掘,并且将在哥本哈根、布法罗和纽约等地方提供这种出行服务。”
4、Auto Robotics:活跃于大学、园区
这家同样来自美国的无人巴士公司于2014年由Nalin Gupta, Srinivas Reddy共同创办,其总部位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在以Waymo、Uber为代表的汽车公司在为自动驾驶汽车和城市自动化交通而战时,Auto却把重点放在了大学、大型工业园区、机场、迪士尼主题公园等封闭式场景。
官网资料显示,该公司的无人小巴叫做Auro,搭载了可以覆盖360度的多种传感器,能够比人类更快、更精确地探测和应对变化的环境。Auro作为一个智能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可以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提供出行服务——在企业园区或住宅区内,将提供2人或6人座的无人巴士,还有一个12人座的产品。
5、May Mobility:机器人、汽车行业老炮带队
看到这个名字,你可能会比较陌生。May Mobility是由Alisyn Malek, Edwin Olson, Steve Vozar等人于2017年,在美国密歇根州联合创办。尽管创办时间不足1年,May Mobility今年却从宝马和丰田的风险投资公司获得了1150万美元(约合7780万人民币)的种子轮融资,本轮融资的投资者还包括Maven Ventures和Y Combinator等公司。
May的测试车
从图片上看,May Mobility的实际载客量很有限——6人。同其他无人巴士一样,May Mobility取消了方向盘和油门踏板,其行驶速度约为25英里(40公里)每小时。这款车安装有各种传感器、人体监视器,甚至还在车身上贴了让其他车辆识别的标志。其传感器可使无人巴士更好地了解周边环境,在恶劣的天气或在不可预测的行人、骑手、障碍物周围更加安全地行驶。
值得一提的是,May Mobility的团队有超过25年的机器人和汽车行业经验。May Mobility的联合创始人还参与了DARPA城市挑战赛,并且在福特、通用汽车和丰田等汽车制造商担任公司高管。首席执行官Olson是密歇根大学的教授,负责管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实验室等项目,这些经历都将成为May Mobility的名片。
May Mobility的创始人Malek表示,当地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对这项服务产生了浓厚兴趣,自动驾驶汽车将在公共交通领域激发更多的合作伙伴关系。
6、Mcity:无人巴士的学院派
这家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无人巴士研发机构由Carrie Morton , Greg McGuire, Huei Peng等人联合创办,公司目前的融资额约合7500万人民币。该校园内的自动驾驶汽车研究中心Mcity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同时也拥有一个测试设施。
Mcity的测试车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Mcity将使用由法国公司Navya制造的11座纯电动无人巴士。Mcity通过使用探测周围环境的激光雷达和用于定位的GPS等自动驾驶硬件,利用无线电波探测物体与附近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从而实现自动驾驶。除此之外,该公司还将配备车载摄像头和通信模块,以采集车辆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数据。Mcity还会对用户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并对用户体验进行调查。
Mcity方面表示,自2015年创立以来,至少已有15家行业合作伙伴在该研究中心进行了测试。Mcity将把在测试环境中验证过的技术实际部署和应用到安娜堡(安娜堡是美国密歇根州第六大城市)的街道上,然后与密歇根州及其他地区的政府和行业合作伙伴开展出行合作。
7、Coast Autonomous:已载过12万乘客
这家无人巴士科技公司的总部位于科罗拉多州。这是一家在机场,校园和度假村等限定场景下开发低速运行的自动驾驶汽车的初创公司。该公司自2012年以来已经在7个不同的国家进行了约60次的自动驾驶车辆测试,其无人巴士运输了超过12万名乘客。今年7月份,Coast Autonomous旗下的无人巴士Coast P-1已经在曼哈顿的时代广场进行试运营。
Coast Autonomous旗下的首款产品为Coast P-1,这款无人车的原型在2017年首次亮相。它的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25英里(约合40公里/小时),其续航时间最大能达到10小时(如果打开空调的话,它会下降到5个小时),这款车型半圆形的长椅上最多可容纳14名坐着的乘客和6名站着的乘客,其上方屏幕会实时显示预计到达的时间。除此之外,这款无人巴士在停运的时候还具备无线充电的能力。
Coast Autonomous
COAST Autonomous利用车载传感器来构建高精地图,并通过与传感器扫描的数据进行对比来实现高精定位。COAST的机器人软件能够控制车辆的加速、制动和转向,AI功能可以控制车辆行为,例如帮助自动驾驶汽车避开障碍,并且选出最佳行驶线路。
Coast的首席技术官Pierre Lefevre表示,他们已经开发了一套车队管理系统,以确保无人巴士的停靠次数不会过于频繁。例如,如果距离靠近的人同时叫车,那么无人巴士将会在他们之间寻找停靠点。
8、Fisker:电动超跑玩家也造无人巴士
Fisker是一家以生产高性能电动超跑为名的电动汽车公司,该公司由Henrik Fisker于2016年在创办,其总部位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Fisker Orbit作为Fisker与中国的汉鼎宇佑集团联合打造的首款无人巴士,旨在为智能城市、校园和其他封闭场景提供一种方便、清洁、智能的移动出行方案。
Fisker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Henrik Fisker向媒体透露,“移动出行方案将在不久的将来发生巨大变化,一切物体都将实现网络连接、智能互动。并且这个过程仍在不断推进,在未来,人们将有多种可供选择的交通出行工具。” Fisker则试图在尽可能多的领域为市场提供一种时尚的、有趣的出行选择。
Fisker Orbit
据官方资料,Fisker Orbit预计将于在2018年秋季正式开始交付车辆,并于2019年在一条固定路线上开始运行,为大学校园、机场、度假村等场所提供出行服务。Fisker表示,汉鼎宇佑集团将在中国部署无人巴士服务,具体细节尚未公布。
二、使用方式:与网约车类似
1、类似网约车的使用方法
无人巴士作为一种新兴的智能出行方案在给公众带来创新的同时,在使用流程上仍保留了类似于网约车传统做法。
以Navya为例,Navya的 APP是一款针对短距离出行用户而设计的应用程序,用户只需下载该产品旗下的APP,并且按照流程完成用户注册、预定服务、就近乘车、到站付费等相关操纵,就能够方便快捷地实现出行需求。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无人巴士还能根据不同乘客的出行需求,规划出最佳的出行解决办法,极大地提高公众的出行效率。
除此之外,为了保证服务的连续性,无人巴士公司都会设有专门的维修和监管部门,以确保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提供出行服务。例如Navya设有专门的监管部门Navya Lead,可以随时检测到遍布在世界各地的无人巴士。其专门的维修部门Navya Assistance则主要负责更换和修理机械和电气部件。
2、产品定位:兼具公交与出租车两种形态
在探讨无人巴士大规模商用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指出无人巴士较城市公交、出租车有哪些不同。
首先,从产品的规格上看,车身大小要较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面包车还要大一点,它们既可以像公共汽车一样在固定的航线中行驶,又能够像出租车一样,根据不同乘客的出行需求安排既定线路。
这种无人巴士通常能容纳6-15人不等,在满足了公众出行需求的同时,对用户体验有了一定提高;以Navya为例,这种无人巴士每5分钟就能会发出一班,消除了长时间等公交车的困扰,极大地提高了出行效率。
同时,无人巴士较传统公交在技术上拥有巨大的改变——取消了传统汽车上的方向盘及踏板,完全依靠自动驾驶技术,利用智能化的数据分析对街道环境进行实时检测,并完成路线规划,提升了运营效率和驾驶能力。
此外,其运营环境更多的集中在封闭场景,如学校校园、住宅社区、办公园区、商业区等。
三、商业化:已到落地前夜
无人巴士的发展阶段已经走到了落地的前夜,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了出来:
1、从使用方式来看,无人巴士的使用与网约车服务类似,都是通过手机叫车来获取服务。这使得无人巴士的业务能够很好地适用于习惯了使用网约车出行的用户。出行作为日常的刚需,也有着体量庞大的业务总量。而未来无人巴士在效率上、体验上将比传统出行方式有巨大的提升。
2、从应用地域来看,在以Navya、EasyMile、Local Motors、May Mobility等为代表的一众玩家正在紧锣密鼓的布局短距离出行市场。像是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挪威等20个国家地区都引入了引入了这种无人巴士。特别是在位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密歇根州、凤凰城等地区的城市街道,可以看得到这种新兴工具的身影。
3、从资本支持来看,多家无人巴士公司获得不菲融资,行业领军者已经出现。
Navya已于近日上市,市值达到2.14亿欧元。而在上市之前,Navya公司共筹集了高达约合27亿元的融资。EasyMile则在去年1月份获得阿尔斯通公司11.1亿元的B轮融资,其总融资额到达了12.36亿,仅次于Navya。
除此之外,像Local Motors、May Mobility等玩家则要弱一些。May Mobility总计筹集了7900万人民币,Mcity则获得了7500万融资。资本的支持,将为无人巴士的技术研发、商业落地提供坚实的基础。
4、从车辆量产、实地测试工作进展来看,无人巴士的测试规模越来越大,收集的数据越来越多,技术迭代也有望加速。
虽然在国内市场上除了百度的Apollo以外的无人小巴以外简直屈指可数,但在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代表地区却是另外一个景象,无人巴士的测试规模越来越大。
百度已经实现了100的量产车辆,Navya的无人车通勤服务已经遍及亚洲、美洲、澳洲、欧洲等地区。Auto Robotics、Mcity、Fisker等无人巴士公司也纷纷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密歇根州、凤凰城地区进行测试。与此同时,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迭代,无人驾驶科技公司在实地测试中采集数据不断完善,预计明后两年将会有更多的无人巴士涌入城市的公共交通。
四、无人巴士普及面临的3大挑战
从上一部分的介绍来看,虽然无人巴士正在全球快速发展,但是也在政策、安全性等方面面临不少问题。
政策方面,美国的11个州——阿拉巴马州、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等地都已经制定了自动驾驶汽车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各地对自动驾驶汽车上路的具体要求不同,例如密歇根州政府只允许在以前进行过自动驾驶测试的公共道路上使用无人巴士。不同地区政府对无人驾驶有不同的政策规划,这为无人巴士的在日后的推进带来极大的不确定因素。
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由于自动驾驶技术本身的不成熟,无人巴士恐怕仍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例如据内华达州广播电台KSNV News 去年11月份报道,一辆在拉斯维加斯投入运营的无人巴士在运行的首天就与人类司机发生了碰撞。
去年1月份,Navya在赌城拉斯维加斯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封闭测试。
据悉,该无人巴士由Navya生产,并由法国私人运输公司Keolis拥有和经营。而在去年11月份,Navya的无人驾驶开始在拉斯维加斯市中心0.6英里的环路上为居民提供免费的无人接驳服务。然而该公司的无人巴士在拉斯维加斯行驶了不到一个小时就撞上了一辆大型运货卡车。
美国汽车协会(AAA)的发言人就此次事件与拉斯维加斯和Keolis展开了联合调查,最终在Twitter上证实这起事故实际上由卡车司机导致。虽然此次交通事故中八名乘客或卡车司机都没有受伤,但也从侧面反映了自动驾驶技术在实际运营中对于实际路况的考察与分析仍有改进的空间。
最后,自动驾驶技术昂贵的开发成本和传感器等硬件设备的价格远高于其提供的出行服务的价格,无人巴士乃至整个自动驾驶行业如何盈利的问题依然没有定论。
结语:无人巴士继续前进
目前,全球范围的汽车保有量超过10亿辆,全世界每年有300万人死于车祸(来源:世界卫生组织),上述问题严重地反应了现代交通体系出行的漏洞。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移动出行等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之后,一大批像Navya、EasyMile、百度的科技公司都希望利用前沿的科学技术来改善我们的交通问题。
无人巴士这种新兴交通工具在设计之初就试图贴合现代社会的出行需求,依托自动驾驶技术在公交车和出租车之间推出一种折中的出行方案,在缓解交通流量的同时提高了出行效率。但与此同时,无人巴士在拥抱新技术的同时,还需要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在安全方面还需要获得更多的信任方能大规模普及。
虽然各种问题依然存在,但自动驾驶的时代已然到来。
来源:车东西
作者:红波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news/jishu/73622
以上内容转载自车东西,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如有侵仅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转载内容并不代表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立场。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