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欧美日韩车企基于(中国市场)政策要求开始增产电动汽车,全球动力电池需求快速增长,而中国电池相关政策的变化,使得一度被拒之门外的日韩电池得以重返中国市场,全球动力电池产业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未来, 欧洲和美国会形成就地电池产业链,在欧美市场电池需求逐步上量的过程中,中日韩电池企业能否拿到订单的关键,是有没有在当地设厂,并且建立了相应的供应链,而且还可能包括极片的生产甚至部分加工。
全球电池产能的上涨,对于电池原材料的获取和直接加工,也是未来正极材料就近生产换取矿产资源的一部分交易条件,未来电池企业的供应格局,会形成多元化交叉的局面。电池企业需要筹集更多的资金,来建立全球的供应格局,并集中资源攻坚关键客户,因为未来区域保护政策势必瓦解。
1、历史的发展轨迹
就目前来看,电动汽车还是政府意志推动的结果,其销售和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欧洲,日本和美国,这四个地区占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97%以上,产量占全球的93%。
2017年中国电动汽车产量最高,占全球产量的50%,其次是欧洲21%,美国17%,日本8%,韩国3%。全球20家领先的汽车制造商中,2017年生产的电动汽车超过20000辆,占电动汽车产量的94%。
图1 全球电动汽车生产、销售和电池生产概况
动力电池方面,中国、日本和韩国是主要的电池生产国,占累计电池产量的一半左右。从2011年到2015年,日本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组生产国。到2016年,中国电动车电池产量超过了韩国和日本。2017年,中国的动力电池产量是美国的11倍,欧洲的22倍。 这几个国家的电池产业也各有特点,最主要的特点是,中国是自己和自己玩,自己生产的电池配自己的车。
而欧洲和美国地区,由于整车企业把电动汽车作为技术开发和储备的试验场,整车基本是在其核心区域制造的,而由于缺乏本土电芯供应,所以电池依靠从日本和韩国大量进口。其中美国以Tesla为代表,要求本地生产电池,把供应链拉到美国去。而欧洲第一阶段是进口日韩电池,未来其电芯制造产业链势必转移到欧洲地区。
图2 全球乘用车动力电池生产的格局
2、电池和车辆的匹配
电池电量和车辆的配套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如下图所示。美国出现了高里程通吃的情况,续航低于200英里的电动汽车明显失去了吸引力,电池的单车装车量以60Kwh起步。
欧洲比较均衡,但是也过渡到对于NEDC需求300公里左右的40Kwh的车型为主。
全球的插电混动(PHEV)电池发展基本在以9-16Kwh为主。
图3 全球电动汽车单车电池装机量对比
我们也可以根据车型和电池的供应关系来考量。在2017年之前,大部分整车企业是根据现有的供应商情况来评估可选择的范围。从当下来看,确实存在电池供应商选择面的狭窄问题。在短期内,电动汽车市场确实是由电池厂家的投资带动电池的进步的,再推动电动汽车上量。从这个意义来看,整车企业短期内和电池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是由于可选择面太窄,区域市场发展并不均衡。
表1 2017年全球前20销量车型排行
车型 | 类型 | 主要市场 | 车辆产地 | 电芯产地 | 2017年产量 | 累计销量 |
BEV | 中国 | 中国 | 中国 | 81,000 | 90,000 | |
Tesla Model S | BEV | 加拿大, 中国, 欧洲, 美国 | 美国 | 日本/美国 | 55,000 | 210,000 |
Toyota Prius | PHEV | 日本, 美国 | 日本 | 日本 | 51,000 | 120,000 |
Nissan Leaf | BEV | 欧洲, 日本, 美国 | 日本, 欧洲, 美国 | 日本/美国 | 47,000 | 30,000 |
Tesla Model X | BEV | 加拿大, 中国, 欧洲, 美国 | 美国 | 日本/美国 | 47,000 | 70,000 |
BEV | 中国 | 中国 | 中国 | 42,000 | 60,000 | |
比亚迪宋 | BEV, PHEV | 中国 | 中国 | 中国 | 35,000 | 30,000 |
Renault Zoe | BEV | 欧洲 | 欧洲 | 韩国 | 32,000 | 90,000 |
BMW I3 | BEV, PHEV | 欧洲, 美国 | 欧洲 | 韩国 | 31,000 | 100,000 |
BEV | 中国 | 中国 | 中国 | 30,000 | 30,000 | |
Chevrolet Bolt | BEV | 加拿大, 美国 | 美国 | 韩国/美国 | 28,000 | 30,000 |
PHEV | 中国 | 中国 | 中国 | 27,000 | 50,000 | |
Chevrolet Volt | PHEV | 加拿大, 美国 | 美国 | 韩国/美国 | 26,000 | 150,000 |
BEV | 中国 | 中国 | 中国 | 26,000 | 70,000 | |
江淮IEV | PHEV | 中国 | 中国 | 中国 | 26,000 | 30,000 |
比亚迪秦 | BEV, PHEV | 中国 | 中国 | 中国 | 26,000 | 100,000 |
Mitsubishi Outlander | PHEV | 欧洲, 日本 | 日本 | 日本 | 26,000 | 140,000 |
吉利帝豪 | BEV | 中国 | 中国 | 中国 | 25,000 | 40,000 |
BMW 330e | PHEV | 欧洲, 美国 | 欧洲 | 韩国 | 20,000 | 30,000 |
Hyundai loniq | BEV, PHEV | 欧洲, 韩国 | 韩国 | 韩国 | 17,000 | 20,000 |
2017年,中国乘用车动力电池装机量总计约13.68Gwh,呈现逐年上量的过程。乘用车其实呈现了一种较为分散的格局:
图4 中国乘用车动力电池装机量
宁德时代在中国新能源乘用车领域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年度排在第一,4.07GWh的装机量占新能源乘用车电池装机总量的29.74%。
比亚迪排在了第二位,2.89GWh的装机量占相关市场的21.1%,三元电芯主要是在PHEV上面,BEV上用了LFP的电芯。
随着集聚效应的产生,2017年五家主要的电池制造公司(松下、SDI、LG Chem、比亚迪、CATL)供应了10万辆电动汽车,显示出比较明显的规模经济效应。
3、电池供应的相互渗透
之前中国通过政策门口将日韩电池拒之门外,新的白名单政策出台以后,未来大量的电池企业会被市场淘汰,剩下的后需要在全球与日韩电池抢市场,这也带来了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国内市场势必要进一步开放选择权。
从这个层面来说,以后的供应关系会发生变化,日韩专供欧美车企的格局马上要被打破,全球的电动汽车企业需要开拓在国市场,势必要对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进行开放,将其纳入供应商选择范围,同时也会把原有的日韩供应商带过来作为比较,而日韩电池也会在尝试寻找中国的整车企业来为其供应电池。
图5 未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产能扩张
未来由于供应链的需要,国内和国外电动汽车企业都会在供应商发掘培养上,下更多的功夫,这将加速电池产品的特性比较,形成高中低不同的供应关系,使得整个电池供应生态更完整。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电池企业来说,对于上游资源的掌控也将成为差异化发展的关键。
图6 电池企业的前端资源掌控
未来电池厂与整车厂的均衡供应态势,是电动车辆和电池之间相对多元化的互相选择。这个关系会形成相互渗透的关系,推动市场选择往前走。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朱玉龙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69265
本文由第一电动网大牛说作者撰写,他们为本文的真实性和中立性负责,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第一电动网。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和第一电动网(www.d1ev.com)所有,如需转载需得到双方授权,同时务必注明来源和作者。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