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大牛说
  3. 平心静气,全面回应《一个人民还蒙在鼓里的锂电池阴谋》

平心静气,全面回应《一个人民还蒙在鼓里的锂电池阴谋》

有幸读了一篇叫做《一个人民还蒙在鼓里的锂电池阴谋》的文章(下称《阴谋》),很庆幸有更多人开始关注新能源的未来了。但是作者稍微有些过激了,笔者倒是想平心静气的讲讲对《阴谋》中提出的问题,讲讲自己的看法。

其他相关文章:


针对《一个人民还蒙在鼓里的锂电池阴谋》的6点反驳

无需反驳,只说真相 我们怎么看“一个人民还蒙在鼓里的锂电池阴谋”


全球动力电池产能松下居首

根据2014年的数据,世界乘用车锂电池产能最大的五家公司分别是松下、AESC、LG Chem、比亚迪和Lithium Energy Japan。五家公司中只有一家是中国的,比亚迪2014年的产能只有461MWh,相比位列第一的松下(产能2726MWh),仍不足其五分之一。看来国内的锂电池企业的产能尚不如国外企业,更别说唯一了。“世界的动力锂电池只有中国在投资”,不知道是从何说起?

接下来笔者想说说专利的问题。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的专利,确实很多在国外手里。比如在333和442系列的三元材料,核心专利仍在3M手中。但是这不意味着国内的公司就没有作为了。现在国内企业锂电池的专利已经成千上万。不知道能不能说很多企业已经突围了国外企业的专利封锁,但是起码可以说,国内企业已经开始突围了。

即使退一万步讲,如果真是短期内在某些领域无法突围成功,那支付专利费即可。笔者认为这不存在什么所谓的阴谋,尊重知识产权是文明的象征。瑞典的利乐公司向全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液态产品(如牛奶)包装解决方案,并收取专利费用,也从未听过他有什么“阴谋”。

锂电池可以回收,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

笔者先插播一行,《阴谋》文中说“日本仅一家公司用于混合动力”,不知道作者指的日本公司是不是丰田,如果是,那不好意思,丰田用的是镍氢电池,和锂电池没啥关系。

言归正传。虽然笔者也不愿意承认,但是新能源汽车确实已经成为了大潮流大趋势。可能行业内部,仍存在有插电式混动和纯电动等门派之争,但并不影响大趋势的进展。可以看看最近的广州国际车展,新能源汽车绝对是一大亮点。

锂电池并不是不能回收的。在国外,是有完整电池的回收方法和流程。钴酸锂、三元材料,由于材料中的钴镍含量较高,企业甚至可以通过材料回收并二次利用获得收益。像锰酸锂、磷酸铁锂这样的电池,由于材料价值较低,电池回收则需要补贴。笔者个人感觉国内企业在锂电池回收方面,相比扩大产能,还是稍微慢了几拍。但这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和国外的阴谋无关。

进口,但不是全部

不知道《阴谋》作者是怎么得到国内电池企业都是亏损的结论的。这点其实网上的数据很多,可以查查各大锂电企业的财务报表,看看是不是都是真的亏损。实际上,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大好,优质动力电池企业接单接到手软,要说亏损,没人相信。

材料进口肯定是有的,比如电解质盐,可能一部分还需要去进口的,其他大部分电极材料已经基本可以国产化了。客观的说,不少锂电池关键材料和元件的生产设备,还是需要进口的,这个是现实,毕竟国内外在技术上差距是有的。进口生产线,这种情况也不局限于电池行业,很多行业都是如此。

卢强院士并没有否定过锂电池本身

文章中有一个看起来夯实的论据,就是引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卢强先生观点:“中国锂电池的技术路线完全失败了”。因为之前笔者曾有幸和卢院士对于风力发电技术和弃风问题做过交流,很难想象卢院士会对锂电池技术下这样的结论,于是找到了华夏能源网的采访记录(原文标题是《中科院院士卢强:中国锂电池技术路线基本是失败的》),通读之后,发现卢院士否定的并不是中国的锂电池技术路线,其原意,是说微电网中的使用锂电池储能的技术路线,基本失败的。简而言之,就是锂电池不适合做储能,而并没有否定锂电池本身。

其实严重点说,这种断章取义和标题党的做法,实在太不道德了。这不但对会误导读者,也是对卢院士的不敬。可能《阴谋》的作者不了解卢院士,卢院士是中国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动态学的泰斗级专家,主张使用远程自动控制和快速能源调度,来解决中国微电网的问题,而不倡导使用锂电池储能,这是他的态度和学术观点。

截止笔者截稿前,又看到笔者又看到“华夏能源网”的致歉声明,由于和本文无关,个中原委,还是请各位看官自行判断吧。

锂电池易燃易爆是有条件的

《阴谋》中的第5点,作者所关注“锂电池忌讳过充过放……”。笔者真心感觉这段是个伪命题。为什么说是伪命题,因为看似有逻辑,但是却没有什么用。因为任何一件物体,在违反使用要求去操作的话,都会产生危险。比如一把刀,你用手握住的是刀刃而不是刀柄的时候,也是危险的。

如果具体说一下,锂电池过充,或者过放,或者是低温,确实是对电池性能和寿命非常不利的,所以锂电池很少被单独使用。不论是动力电池,还是储能电池,甚至是手机电池,都是有电池管理系统与电池共同匹配使用。电池管理系统,通过各种传感器、控制器,对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压、电流、温度、倍率进行管理和保护,避免过充过放的发生。

不光是锂电池,低温,是所有电池的天敌。低温条件下,电池充不进去电,是因为电池内部的活性降低,造成的电池充电电压升高引起的,所以现在不论是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都会配套安装电池升温的系统来保障电池正常使用。

总而言之,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是系统性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行业有问题,但绝不是闹剧

如果回过头来看看锂电池的发展史,就会明白市场的需求,会加速技术的进程。本世纪初,手机、MP3、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爆发了对电池的需求。锂电池技术飞速发展,迅速取代了当时的镍氢电池和镍铬电池,成为市场的主流。之后随着智能手机的大行其道,锂电池又迎来了新的技术发展。这给出一个很好的模型,即市场与技术的正协同作用。

动力电池市场也是一样的道理。新能源汽车爆发式的增长,不仅会增加对锂电池的需求量,更会提高市场对锂电池的要求。《阴谋》作者所担心的问题,也都是各大厂商正在积极解决的问题。起码一点可以确定,在市场需求的催化作用下,将有更多的资源,集中在锂电池和系统的问题解决上,这势必会加快技术发展速度。

当然,电动汽车行业也确实有些企业,眼睛盯住的是补贴,没有任何技术积累,畅言要“弯道超车”的投机取巧之徒。但是不能以偏带全,笔者认为车企做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还是很靠谱的。比如所吉利,在新能源方向的转型上,就开了一个很好的头。

进口,不只是锂电材料

201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是52030万吨,进口量是30920万吨,也就是说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接近60%。而从各行的石油消费量来看,最大的消费就是运输和物流方面的石油消费。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研究所副所长陈蕊预测,随着人口总数增加和城镇化的进程。2030年,我国的石油需求将达到78000万吨的峰值,但是如果有新能源等替代能源的影响,石油需求可以降低到68000万吨。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Jeremy Rifkin提出未来世界工业有五大支柱,其中第一大支柱,就是向可再生能源转型。我们要摆脱或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目前看,可能发展新能源,是最现实的出路。但是也确实存在着技术风险,但是笔者认为这种风险是必须要面对的。

北京市石油消费分布

平心静气,全面回应《一个人民还蒙在鼓里的锂电池阴谋》

以北京市为例,2014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的石油消费比例占比41%。自此,笔者大概能理解,为什么北京市要大力发展纯电动车了。按照《阴谋》作者的逻辑来分析:似乎当国外宣布石油没有了,比宣布锂矿没有了麻烦要大得多。

如果说当今的中国,已经离不开锂电池,这可能并不为过。移动互联网的兴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加上作为后备电源的各种移动充电宝,锂电池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燃油汽车,新能源汽车只是发展初期的起步阶段。虽然笔者认为锂电池并不是新能源汽车最理想的选择,但是却是现阶段最优的选择。电动汽车真正的发展,达到2020年动力电池模块的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千克目标,笔者认为还需要在新电化学体系、新的电池形式上做积极地探索。目前是不是选择新能源汽车,全看自己的需求,不存在什么阴谋,各种补贴和优惠政策只是个催化剂而已。

最后,笔者想给《阴谋》的作者提一个文字上的小意见,是“剧毒”而不是“巨毒”。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老张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41170

返回第一电动网首页 >

收藏
61
  • 分享到:
发表评论
新闻推荐
大牛作者

老张

电池行业从业人员。长期从事电池技术的开发工作。对电池界的新技术,新思路,很感兴趣。希望能和大家多多交流。

  • 20
    文章
  • 777
    获赞
阅读更多文章
第一电动网官方微信

反馈和建议 在线回复

您的询价信息
已经成功提交我们稍后会联系您进行报价!

第一电动网
Hello 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