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满足于主营业务、主动杀入储能产业链的企业名单上,又添加了一家车企,即大名鼎鼎的广汽集团(SH:601238)。
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获悉,近日,在广州举办的2023汽车碳中和峰会上,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表示,“将推动研发和设计自主的储能系统,进军储能市场,最终构建一个纵向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链。”
在当前储能产业发展一日千里的形势下,巨大的市场增量以及密切关联的应用场景,使得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跨界而来。这其中,比亚迪是当之无愧的跨界成功“前辈”。早在2008年,比亚迪就成立了电力科学研究院,开始大搞电力储能研发;15年过去,比亚迪已经构建了一个集储能研发、制造、销售、服务、回收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此番广汽宣布进军储能市场,切入点竟是竞争已经白热化的“储能系统”领域。那么,广汽集团宣称要进军储能市场,出于何种考量?宏大的一体化目标能否实现?
广汽的“新能源梦”
广汽“迷恋”储能已久。进军储能赛道也不止说过了一次。
早在今年1月28日,即兔年首个工作日,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就当众表示,2023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广汽集团将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其中之一便是不断构建纵向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链布局。
而在随后发布的2022年年报中,广汽集团对储能产业的设想做了进一步的阐释:重组设立优湃能源作为集团能源板块新主体。优湃能源将围绕“电池、电池银行、充换电服务、储能及电池回收再利用”,致力于打造能源发展新引擎,未来将为用户提供专业便捷的“电+电池”综合智慧能源服务。
广汽在电池、储能相关领域的实际动作也不少。2022年12月,广汽集团旗下子公司因湃电池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项目”,在广州正式动工建设。据相关媒体报道,该项目总投资109亿元,占地约666亩,为广州市最大的动力电池+储能电池项目,涵盖电池研发、设计、智造、销售和服务链条。
109亿是什么概念?广汽集团2022年全年净利才约80.68亿元;666亩有多大?大致相当于62个标准足球场的总面积。值得一提的是,此时距离因湃电池成立才仅仅2个月,广汽的紧迫感可见一斑。
不过,这只是广汽集团布局储能的冰山一角,其在储能产业的资本动作也足够笃定:2022年年底,其旗下广汽资本联合上汽集团尚颀资本共同向九岭锂业投资3亿元。九岭锂业成立于2011年,是位于江西省的一家专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产业链上游锂矿开采和碳酸锂生产的企业,还拥有自有产权的锂云母矿山。
这意味着,广汽借此进入了电池核心原料碳酸锂行业。随后,广汽集团又通过旗下广汽埃安和赣锋锂业(SZ:002460)“牵手”,双方对外宣布,将在锂资源开发、中游锂盐深加工及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各层面的深入合作。但目前尚并未公布进一步的资本合作或项目落地。
今年8月,广汽集团在一季度财报中称,集团已经构建了“锂矿+基础锂电池原材料生产+电池生产+储能及充换电服务+电池租赁+电池回收和梯次利用”纵向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链,其中公布了一些数据:上半年建成充电站524座;自主因湃电池工厂首条6GWh产线计划在2023年底建成投产,并计划至2025年建成36GWh产线。
尽管总经理冯兴亚对此战略解读为“寻找新的增长点”,但实际上不难看出这家车企对上游电池方面的供给“焦虑”。
尤其在去年,由于碳酸锂价格的持续走高,锂电池的价格也一直持续在高位,直接影响了锂电池下游——新能源汽车及储能行业的利润。可以说不止是广汽,新能源车企们大面积受到了影响。“忍无可忍”之下,在一次大会上,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当众直接“炮轰”,“现在主机厂好像在给电池企业打工!”
在供给“焦虑”的压力下,广汽集团加紧了产业链一体化的布局,以达到“降低产业链成本,实现新能源产业链整体自主可控”的目的。
产能已过剩,布局储能两大“难”
储能赛已经全面进入了白热化竞争阶段,刚刚被资本捧热,已经显露危机。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涉及储能产业的注册已经超过8万家;而到2025年,新型储能的产业规模将要突破万亿了,2030年则预计接近3万亿。
为疯狂抢占市场份额,大量先行的储能厂商已经打起了价格战,产能还没有完全落地就已面临过剩问题。广汽也是这样的情况下入局其中,同时,华夏能源网(公众号hxny3060)注意到,广汽的重点还是放在从“储能系统”环节切入。
而业内现状是,储能系统集成是产业链技术最密集、涉及学科最多的环节,包括电化学、电工电子、信息管理等多个领域,技术壁垒很高。
那么,广汽集团实力如何?据悉,其在电工电子领域有相对深厚的技术基础,已经掌握了电动汽车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三电(电池、电驱、电控)”的核心技术;此外,广汽集团在践行“科技广汽”战略背景下,科研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广汽集团研发投入超31亿元,超过了当期净利润。这也是为何,广汽公开喊出了储能系统实现“研发和设计自主”的目标。
然而,现实在于,在储能行业各个细分赛道中储能系统也是最“卷”、竞争最为白热化的环节。
当前,储能系统赛道已经集齐了各类玩家,既有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延伸而来,也有电子电工企业跨界而来,还有来自光伏、风电等兄弟行业的头部企业。在这个“神仙打架”的赛道,产品同质化、中标低价化日趋严重,该赛道的格局尚未明确就已经面临洗牌危机,
以储能系统头部企业海博思创为例,这家拟上市企业曾在招股书中提出了风险警示,“可能面临上下游企业的竞争,如果未来不能保持技术领先优势、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则可能难以维持竞争优势。”
远景能源储能事业部总经理郑汉波则在公开场合发出警示,“今年储能市场火热,但是明年可能80%的(储能系统集成商)企业会倒下。”
另一大难点则在于“一体化”战略选择。广汽集团做储能的战略定位于“全产业链布局”,显然是看到了中国本土的动力电池制造产业链的红利。不过,选择垂直一体化战略能看出广汽的格局,同时也一定将面临巨大挑战。
正是因为“英雄所见略同”,在储能行业布局“一体化”战略的企业远不止广汽集团一家。所有玩家都挤在了这条大船上。
为了不被碳酸锂“卡脖子”,许多储能产业链中下游企业开始向上游进军,通过合资、合作等方式布局锂矿资源。其中最为激进可以说是宁德时代(SZ:300750),国内任何一场锂矿竞拍上,都少不了宁德时代的身影。今年6月,宁德时代又牵头拟投资14亿美元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开发盐湖锂资源,进一步强化锂盐供给。
面对产业链下游产商的“咄咄逼人”,上游的锂盐企业们也开始通过投资等手段进军产业链中下游,天齐锂业(SZ:002466)和赣锋锂业是典型代表。
天齐锂业于2021年就前瞻性布局了下一代锂电池技术核心产品,拓展新的业务方向;赣锋锂业在向产业链下游拓展方面更为激进,去年就已实现了超6GWh动力/储能出货量,今年又投建了多个锂电池项目——主要驱动力就是为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战略而服务。
一体化布局的企业,大多是出于在经营层面能够增强竞争优势,不受制于上下游供应链的牵制;但在一体化成主流选择的情况下,这种战略优势很容易被“拉平”了,实力相当的储能玩家们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这对于从下游切入上游产业的广汽而言,是倍数的挑战。
大举押注储能,能否承载广汽集团的第二增长曲线野心?能否在“生死卡位赛”中胜出,成为活下来的20%企业之一,考验的是广汽的耐心与谋略之道。
(转载请标明出处,文章来源:华夏能源网)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华夏能源网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210799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