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上海车展开始前,小鹏汽车发布了新一代技术架构SPEA 2.0扶摇。
扶摇是一次重要转向。基于这一新架构,小鹏的整车综合研发成本可以降低50%,接下来将有10多款新车密集投放。
大众进入电动化时代后,打造了MEB纯电平台。同样地,还有基于奥特能的通用。国内采取类似做法的则是吉利,推出了SEA浩瀚架构。
架构对应的是规模,基于架构造车,是为了以更低的研发成本推出多款车型。从扶摇开始,小鹏按下造车快进键,目标自然是拿下那张年销量300万台的入门券。
下个十年,何小鹏认为汽车市场将进行一场「32进8」的淘汰赛,只有少数主流品牌能够存活。要成为淘汰赛后中的一员,需要兼顾成本、效率和体验,需要扶摇这样的技术架构。
蔚小理三家的发展各有不同。
蔚来打法多元,要做中国的宝马,用各种服务(换电本质上也是服务)维护用户,如今也逐渐积累了品牌辨识度。理想打法聚焦,瞄准奶爸车,用高配低价去挑战市场上的30 - 50万的中大型SUV,并最终获得市场认可。
小鹏更多地投入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扛着大旗猛冲,并且在智能化上取得了先手。小鹏的销量曾多次处在第一名的位置,正是得益于这些前期的努力。
不过,有些矛盾的是,智能驾驶软硬件、智能座舱研发等,基本上只有高端品牌的高溢价才能支撑。而小鹏的车型中,除了G9,剩下的G3i、P7、P5三款车售价大多处于30万元以下。
尤其是,智能驾驶并非一朝一夕,在形成绝对的差异化之前,很难直接兑现化为销量。
既然小鹏没有像理想、蔚来一样主打高端,而是面对中端市场,那么就需要它卖出更大规模的车。大规模的交付才能摊薄成本赚取更高的毛利率,以及更多自动驾驶数据,进而形成自己的品牌特征。
从G3i到P7,再到P5和G9,并没有突破大规模交付这一关,其中P5、G9销量不佳,更是让小鹏的速度慢了下来。
只有找到更大规模卖车的方法,才能解决眼下的危机。
这不仅是摆在小鹏前面的难题,也是蔚来和理想的。
李想认为,“智能电动车的三年淘汰赛(2023-2025年), 技术、产品、交付三大综合能力往死里卷,木桶理论,缺一不可!至少在中国市场,2025年的CR5大概率就是2030年的CR5,只不过CR5的市场份额还会不断扩大。”
CR全称Concentration Ratio,又叫行业集中率或市场集中度,可以简单理解为前五名的市占率。以上基本上已经成为互联网出身的李想、王兴、雷军等人的共识。
现在看,扶摇架构就是小鹏找到的解题方法,它是为 大规模起量而准备的。
小鹏的扶摇,有特斯拉下一代平台和吉利SEA架构的身影。
基于扶摇的 X-EEA电子电气架构,可以带来整车综合研发成本降低50%。
整车综合发成本降低50%,类似的说法曾在特斯拉投资者日的发布会上出现过。特斯拉当时表示“下一代平台车型的成本可以降低50%”。
研发成本降低,意味着毛利率会有所提高,或者车型售价有可能进一步降低。无论如何,当一家车企开始注重成本控制,才是真正发展的开始。
扶摇的目标是保持三年领先,将标配 全域800V高压SiC碳化硅平台。何小鹏透露,由于海外市场更为重视800V平台,所以在欧洲市场,G9的销量远超国内市场。
扶摇还将采用全新 800V XPower电驱,让电驱系统综合效率达到了92%,同时高度集成,高效静谧。
特斯拉的下一代电驱平台中,减少了75%的碳化硅使用,从而降低了1000美元的制造成本。
高度集成同样意味着成本的下降,小鹏同样在改善电驱的综合效率。只不过目前没看到小鹏在电驱方面降低了多少制造成本。
扶摇还会搭载 X-HP智能热管理系统,也就是热泵。可以让冬季续航提升15%,充电功率提升90%,电池散热能力提升100%。
搭载热泵这一点,也是特斯拉在投资者日上提到的做法之一。而且,特斯拉要在更广范围包括家用、商用和工业领域里使用热泵技术。
其他和特斯拉相似的地方还在于,整车制造方面采用了一体式压铸、CIB电池车身一体化等。
不过,小鹏和特斯拉也有区别。
扶摇标配3C电芯,相比上一代充电技术充电倍率提升50%。新架构还可以兼容4C电芯,通过车桩结合可以实现最快 充电5min, 续航200km。
何小鹏认为,未来不需要很高的电池续航。未来五到十年,市场上会以中高续航为主,1000公里以上的续航比拼会越来越少。
在超长续航方面,有特斯拉的4680电池、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以及蔚来的150kWh电池,均主打长续航。小鹏更强调充电效率而非电池容量。
特斯拉之外,扶摇和吉利的SEA架构也有相似之处。
与SEA覆盖多带宽车型相同,扶摇也可以兼容多个研发平台,轴距带宽覆盖1800mm-3200mm,并可以拓展三厢轿车、两厢车、运动轿跑、休旅车、SUV、MPV、皮卡等多品类车型。
过去小鹏每年出一款车,基于扶摇,何小鹏宣布接下来将投放10多款车。
基于架构造车,小鹏会叠加智能化的既有优势。
扶摇是小鹏过往在三电、智能座舱、智能驾驶领域的技术集成。按照小鹏的说法,针对这一架构经历了5年的持续研发,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00亿元。未来5年,还会有超过3倍以上的投入也就是300亿,进一步推动架构的提升。
智能座舱的进化会更快。
何小鹏表示, Xmart OS 智能座舱系统将拥有"GPT"般的大脑,从全域感知、智慧决策到精细控制,不仅实现座舱软件适配成本降低85%,语音综合研发周期缩短50%,语音服务成本降低50%。
智能驾驶的方案成本会降低,而且会持续深耕。
前不久,王传福曾表示,“无人驾驶都是扯淡,弄个虚头巴脑的东西,那都是忽悠,它就是一场皇帝的新装。高级辅助驾驶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次发布会上,何小鹏cue了王传福,认为XNPG是智能辅助驾驶的终极形态,让无人驾驶绝非“扯淡”。
其实,何小鹏和王传福的观点部分相似,均认为高级辅助驾驶是可行的,XNGP仍然是智能辅助驾驶。不同之处在于,何小鹏认为,无人驾驶是可行的,XNGP是“ 无人驾驶实现前智能辅助驾驶的终极形态”。
小鹏和特斯拉一样,是自动驾驶的最积极推广者。
马斯克的目标之一是实现全自动驾驶,这也是许多自动驾驶公司和车企的目标。国内投入自动驾驶最多的车企应该就是小鹏。
何小鹏要推自动驾驶的路径是,基于扶摇架构,将智驾综合研发效率提升30%,智驾车型适配成本降低70%。
基于XNet这一新感知架构,今年上半年,小鹏会在广州、深圳、上海落地城市NGP,年内将落地基于无高精地图的城市NGP落地到全国数十个城市。
XNGP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目标是,2023年实现高速场景每千公里接管次数小于1次,2025年实现城市场景每百公里接管次数小于1次。
降低成本,减少接管次数,如果真的实现了这些目标,小鹏的智能辅助驾驶将成为非常重要的卖点。何小鹏表示,以前智能化发挥的是辅助作用,在下一个五年,他希望将智能化做到用户前三的选择。
何小鹏认为,汽车行业淘汰赛刚刚开始,300万台的年销量规模将只是汽车公司的入场券。在发布会接受媒体采 访时回应300万的入场券说法时,何小鹏甚至认为说的少了。
“其实说 300 万,我自己觉得甚至要 500 万。如果是做中高端的品牌,比如 BBA 他们做 300 万可以,但要做中低端的市场,500 万台可能才是门槛。”
想要拿到这张“300万”的入场券难度不小。
2022年,小鹏共交付新车12.08万台。何小鹏给内部制定的目标是,到2023年交付近20万台。到2027年,年交付达120万台。
作为参照,同样基于SEA采用架构造车的吉利,旗下品牌极氪在2022年首个完整卖车年份交付了 71941台。
极氪定下的目标是,2023年完成交付量14万台,计划到2025年实现年销量65万台。
与极氪相比,小鹏的销量目标显然更高。
小鹏的销量增长增速目标,更多对标的是特斯拉。
特斯拉2022年交付了131万台,特斯拉投资者和未来基金管理合伙人Gary Black在投资者日上表示,2023年有望 交付190万台。马斯克定的目标是,2030年交付将达到1000万台。
不过,小鹏、特斯拉、极氪三家相似的是,在实现销量目标过程中,投放的车型数量相近。
如前所述,小鹏计划基于扶摇率先推出10款车。极氪65万台的数字背后,计划用8款车来支撑这一销量目标。至于特斯拉,马斯克曾提到,没有计划推出太多车型来达到2030年年产2000万台的目标,可能10款车型就够了。
从12到300万,意味着必须基于架构造车,严控成本。
当下,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竞争愈加激烈,扶摇标志着小鹏开始像传统车企一样学会做好成本控制,这是造车新势力变得更加成熟的时刻。
来源:第一电动网
作者:HiEV
本文地址:https://www.d1ev.com/kol/200304
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admin#d1ev.com(#替换成@)删除。